李登耕作品选(三)

钟复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午夜登泰山</b></p><p><br></p><p><br></p><p>泰山为五岳之首,登泰山观日出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心愿,也是我的企盼。</p><p><br></p><p>一九六五年四月下旬,我和两位战友被抽到山东泰安铁道兵四师十七团驻地筹备一个展览会,工作结束后已是五月初,我们决定利用一天休息时间爬次泰山。</p><p><br></p><p>五月四日午夜,皓月当空,天朗气清,我们三人深夜一点半钟从住地步行到岱庙开始登山,想赶在天亮前到达山顶看日出。微风轻拂,神清气爽,兴致勃勃,脚步轻盈。如水的月光照着山路,很快就过了“一天门”和“中天门”。然而继续前行却像进入了森林,山道两旁枝繁叶茂的大树遮住了月光,视线顿时变得模糊起来,有段路甚至像进入了漆黑的隧道。那时游人登山全靠两条腿,既无索道缆车,也无路灯照明,我们连手电筒也没有准备,只能放慢脚步,摸索着缓缓往前走。此时,风也停了,汗水早已湿了衣背。</p><p><br></p><p>挨过这段黑暗后,山路两边略显明朗。抬头仰望,危耸险峻的山峰在朦胧的月光下显得黑乎乎的。山间云雾缭绕,峰回路转,使人觉得有绕不完的山路,数不尽的山头,似乎循环往复不见尽头。快到第一个十八盘时,脚步已感到沉重。见路边一个简易茶棚,外有石桌石凳,本想小憩片刻再走,但又觉得环境陌生怕生意外,只好继续赶路。</p><p><br></p><p>上山前曾听人介绍说五月份夜晚登山者不少,可我们已到十八盘了也没有见到一个人。</p><p><br></p><p>三个十八盘是泰山最难攀登的路段,是对人意志和耐力的严峻考验。虽然我们都累得全然没了最初的兴致,但是眼见离目标越来越近,仍鼓起劲沿着陡峭的台阶拾级而上,每抬一次腿都觉得吃力。有个战友穿的一双挂了铁掌的皮鞋,每走一步就会发出咔咔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里显得格外响亮。不知什么情况,突然远处半空不时升起的信号弹更增加了山中阴森恐怖的气氛,不禁使人毛骨悚然。我们三人相继解开军装的外腰带,拿在手中壮胆。</p><p><br></p><p>爬完第一个十八盘时,天色依然较暗,体力开始下降,我们相互挽着手臂继续攀登。后两个十八盘似乎更陡,每迈一步,膝盖都似乎要碰到前胸,虽然双腿像灌了铅样沉重,但看日出的诱惑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尽管举步维艰,但坚持就是胜利的信条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终于在天亮前越过南天门,到达泰山极顶——玉皇顶。</p> <p>此刻东方刚露微曦,当穿过天街,走到望海石边,期待着欣赏日出东海的壮观景象时,随着天色渐明,山上突然起了薄雾。左等右盼,直到八点左右也没见到太阳,顿时像一盆凉水浇在心头,大失所望。</p><p><br></p><p>待阳光露出笑脸时,已快八点半钟。我们终于目睹了极顶的美景。俯视山下,只见起伏的群峰在云雾环绕下化作一幅绚丽的风景画;极目远眺,一座座山峰彼此错落、星罗棋布在茫茫云海中,宛若人间仙境。此时心情豁然开朗,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p><p><br></p><p>天街开铺了,我们走进一家茶馆稍事休息,用一角钱买了一暖瓶开水边喝边聊。谈到连夜上山也没见到日出东海的遗憾时,老板解释道,泰山风云变幻莫测,想看日出并不容易,有几位游客上山一周时间也没遇到好天气,我们只好释然。</p><p><br></p><p>上午九点左右我们开始下山。此时才见到陆续上来的游客,其中不乏虔诚的善男信女,甚至还有年迈的老者,一看便知是上山进香的。</p> <p>倚在南天门往下看,十八盘的台阶犹如天梯向下延伸,蜿蜒曲折,估计坡陡60度左右,难怪上来时那样难爬。两边崖壁如削,我们只能手扶栏杆铁链,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迈步,唯恐一脚踏空摔倒。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次算有了切身体验。</p><p><br></p><p>下完这段艰险路,坡道渐缓。只见四面峰峦叠嶂,深壑幽谷,苍劲的松柏、流鸣的瀑布山溪和人文景观形成美妙的结合,相得益彰。</p><p><br></p><p>最让我流连忘返的还是山上那些摩崖石刻。泰山石刻众多,规模大,书体全,很多都是精品,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自然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在泰山留下了大量墨宝。不过时隔五十多年,当年看到的碑刻内容大都忘却,唯独《纪泰山铭》(唐玄宗李隆基祭山封禅时撰写)和它旁边的“五嶽独尊”四个楷体大字记忆尤深。这些书法石刻作品在高峰挺拔、雄伟多姿的自然景观衬托下,更显出气势磅礴。</p> <p>对松亭景点又是一种美。山道两侧开阔的山坡上,数不清的千年古松漫山遍野,草木葳蕤,流水潺潺。对松亭上方,一株巨大的松树从岩石缝中拔地而起,树干树冠向侧探出,仿佛在向游人招手,故名招人松(又名望人松)。在此歇息,视野开阔,清风徐徐,松涛阵阵,使人心旷神怡。</p><p><br></p><p>几个泰山挑夫正肩荷百十斤重担艰难往上爬,山上所有物资都靠他们日复一日、肩挑背驭往上运。据说山顶有个部队雷达站,全部设备维修和生活物资也都靠人工运输。即使战士因公出差或是回家探亲,返回上山时也得顺带捎些粮油等物到站里,可见个中艰辛,应该向这些坚守岗位的战士们致敬。</p><p><br></p><p>我发现泰山挑夫爬山不像常人一条直线往上攀登,而是忽左忽右走Z字形,趁他们歇脚时上前请教,才得知走Z字形看似多走路,实际比直线攀登省力,也更快,此乃经验之谈。</p><p><br></p><p>上山什么也没看见,下来时我们用了七个小时,时走时停,饱览沿途风景,算是弥补了未见到日出的遗憾。</p><p><br></p><p>次日,当我们坐在返回济南的列车上回头遥望泰山主峰,觉得它是那样巍峨,那样伟岸,我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自豪!</p> <p>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写这篇逰记时,伟大祖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登山的条件亦今非昔比,但不畏艰难、勇于攀登、不达目的不罢休,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是唯一不变的,因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