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歌》是如何体现人文底蕴的?

太阳☀️出来了

<p> 《游击队歌》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八课的一首合唱作品。</p> <p>教材解读:</p><p> 《游击队歌》的节奏活跃、富于变化, 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歌曲生动地刻画了游击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刻画了游击战土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歌曲为降E调, 4/4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A段明亮轻快,巧妙地、恰倒好处地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B段节奏发生明显的变化,显得沉着、坚定,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展现了游记战士坚定、勇敢、豪迈、乐观的精神面貌。再现A段与第一乐段形成统一,无比清晰地表达了游记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p><p><br></p> <p>学情分析:</p><p> 五年级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扩展,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上的曲子,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渴望音乐,却不喜欢书本上的歌曲。因此,培养对音乐课的兴趣和热情一日不可懈怠,让学生转为从心底上真心喜欢音乐,并具有一定的优劣作品辨别能力刻不容缓。尤其是要注意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歌唱方法的指导;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状态。所以本节课继续加强对学生坐姿、唱姿、合理呼吸的培养,通过对二声部合唱歌曲的教学培养学习兴趣,灵活处理、运用好教材,正确引导学生演唱合唱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进行教育,渗透人文思想和人文底蕴,让他们得到高尚的音乐情操熏陶。</p> <p>  在“音乐学科如何体现人文底蕴”课题指引下,本着教、研、评一体的思想进行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和评教评学。</p><p><br></p> <p>第一次评比讲课:</p> <p>第二次盟区赛讲:</p> <p>  《 游击队歌》是首脸炙人口的经典老歌, 这首歌曲节奏话跃、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了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 歌曲以弱起节奏开头,表现游击队战士神出鬼没,不被敌人发现、英勇沉着的作战策略。全十六节奏Bang(模仿枪声)贯穿歌曲始终,表现出游击队员个个都是神枪手的气势。节奏富于变化,表现游击队战土足智多谋,多种作战方案与敌人开展斗争。二声部的加入,烘托了这首歌的氛围,歌颂了游击队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生非常的喜欢,本节课通过系列的师生互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悟音乐的表现力,显然学生活动成了本节课的主线。我会在咬字吐字及演唱力度变化上对学生作一些指导,学生会把这首歌曲演绎地更好。这首歌曲很容易学会,但如果能唱好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我会通过系列的问题设计,把学生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掌握了歌曲的演唱风格。</p><p> </p> <p>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参加到学习中去,歌曲是抗日歌曲,学生通过歌词就能基本上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诱导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学唱歌曲的时候,让学生自己主动和合作的完成歌曲的情感处理,分组发挥学生的最大能动性,在相互比较的过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去尝试,培养了学生积极合作精神,在今后教学中更有力地完成教学任务。</p> <p>  本节课我注重营造学生的学习氛围,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创设课堂氛图,让学生置身于当年的抗战情景。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探求感情的表达方式,通过画面再结合轻声去理解游击队的机智、灵活、顽强的精神,通过课前的演唱国歌活动,让学生处于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中。</p> <p>  创设情境:</p><p> 演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曲结束时,我听到大家铿锵有力地唱了三次“前进”,今天让我们换一种旋律看着旋律线演唱一下这句歌词。这样一来,既作为发声练习,又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p><p><br></p> <p>  歌曲反映的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在这期间,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的抗日队伍,有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股武装力量,他们活跃在敌人的后方,给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他们是游击队。</p><p><br></p> <p>  聆听环节:</p><p> 我先引导学生利用四四拍强弱规律,拍手,跺脚。通过音乐律动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风格。</p> <p>  通过教师的八个动作,把歌曲分为八个乐句,其中六个乐句,都运用了弱起节奏形式。</p><p> 歌(乐)曲或歌(乐)曲中的某一段由弱拍或强拍的弱位置开始的,叫做弱起。弱起的小节就叫弱起小节,或称不完全小节。弱起的歌(乐)曲的最后一小节多数也是不完全的。首尾两小节的拍子相加,为一完全小节,这是歌(乐)曲常用的一种形式。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就采用了这种形式。</p><p><br></p> <p>模唱环节: </p><p> 指导学生随着指挥图示用Bang(也就是模仿枪声)把这首歌的曲谱模唱一遍,唱出游击队员个个都是神枪手的气势。既掌握了四四拍节奏规律,又掌握了歌曲旋律。一举两得。</p> <p>划分结构:(帮学生清晰了解歌曲结构)</p><p> 歌曲分为第一乐段( 第1 - 8小节)和第二乐段( 第9 - 16 小节)两个乐段。</p><p>1.第一乐段的旋律、节奏特点: (节奏:紧密轻快、舒展有力、富于变化。旋律:级进、四度跳进逐渐上行。)学生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力度可弱些演唱第一乐段的旋律。第一乐段明亮轻快,巧妙地、恰倒好处地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表现游击队员不畏艰险、英勇善战、乐观自信的革命精神。</p><p>2.第二乐段(节奏由紧密变为宽松发律给人种豪迈有气务并且乐观向上的感受。)第二乐段表现游击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有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力度可以稍微强些,应该带着种坚定有力、充满必胜的信心来演唱。第二乐段节奏发生明显的变化,显得沉着、坚定,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进步展现了游记战士坚定、勇敢、豪迈、乐观的精神面貌。无比清晰地表达了游击队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p><p>(要求: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并思考歌曲描述了怎样的一个音乐场景。方法:结合所了解的历史,谈谈歌曲的时代背景,游击队员的作战方式,学生眼中的抗日战争。)</p> <p>  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是以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感受用音乐表达游击队员那种坚毅顽强的性格。因此,在课时流程上着重体现“情感”二字,通过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尤其在学唱二声部歌曲时,同学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我把二声部分为“手雷队”和“手枪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打破二声部难点。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得非常融洽,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所有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尝试,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精神。</p> <p>歌曲在以下方面体现着人文底蕴:</p><p> 歌曲表现了游击队战士神出鬼没,深入到敌人后方与敌人进行机智、灵活、英勇、顽强的斗争,生动刻画了游击队战土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描写了游击队战士机智、勇敢、坚强、豪迈、乐观、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战士深入敌人后方,在平原上,在铁道上,配合八路军作战,当时人们都相信,抗日战争定能胜利,因为真理在我们广大人民手中。</p> <p>创作背景:</p><p> 《游击队歌》是贺绿汀在1938年抗战时期创作的一首抗战歌曲。“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做抗日宣传工作,通过与指战员接触,他对我军游击战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住在一个冰冷的煤仓里,但是他不畏严寒,在一夜之间连词带曲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军抗战歌曲——《游击队歌》。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p><p> </p> <p>  岁月的长河流淌着许多难忘的旋律,它们讲述着历史,记载着过去。引导同学们课后查找一下反映抗日战争的一些小故事和相关的音乐作品。以上是我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恳请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