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昌都(西藏环游之四)

老古

<p>藏地方言(文化)分三大块,昌都属“人域康巴” 之地,那是一个有许多传说和故事 ,而且颇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荟萃之地。</p> <p><b style="font-size: 22px;">一.琼布丁青</b></p><p>丁青县位于昌都市西北部,与那曲市相接,此地古称“琼布”,“琼”是大鹏鸟,“琼布”是大鹏之子,“琼布丁青”则是“大鹏鸟降落的台地”。</p> <p><b style="font-size: 22px;">(1)布加雪山</b></p><p>布加雪山是藏东最高山,是丁青著名旅游点(路很烂但景很美)。</p> <p>雪山北坡的焫茸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悬冰川(它从海拔6300米的山顶贴着上坡一直伸到海拔4200米的湖面,落差超过2000米)。</p> <p>冰川下有一个美丽的冰湖,我们到时还未结冰,湖水最终流入怒江。</p> <p>湖边有一群当地藏民(男女老少像一个大家庭)玩得很开心。</p> <p>他们的老祖宗(丁青先民)应该来自藏西,是大鹏鸟的子民。</p> <p>象雄是一个东拓的古老文明,藏西阿里的“琼隆银城”(源点)被称为内象雄,藏北那曲的“当惹琼宗”被称为中象雄,而藏东昌都的“琼布丁青”则被称为外象雄。</p> <p>如今内象雄连遗址都难寻了,中象雄只剩下文布南村还有一点人气,唯有外象雄还留有较多古老的印迹。</p> <p><b style="font-size: 22px;">(2)孜珠古寺</b></p><p>建在丁青县海拔4800米六峰山上的孜珠寺,是迄今为止雍仲苯教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好的祖寺。</p> <p>空中盘旋的大鹏鸟仿佛要告诉我们,孜珠寺的历史比藏佛首寺(山南昌珠寺)甚至汉佛首寺(洛阳白马寺)都要古老得多。</p> <p>琼布丁青现有30多个苯教寺庙,应该都是这个孜珠古寺的子孙。</p> <p>庙宇嵌立在悬崖峭壁上,仿若彼岸世界的“天空之城”,这应是孜珠寺最大的看点。</p> <p>高超的建筑枝能有其传统的知识背景,苯教“五明”中的“巧明”就包含寺庙建设的内容。</p> <p>“五明”出自苯教后被佛教光大(包括:声明——逻辑 ;巧明——工艺;方明——医药;外明——天文;内明——经文)。</p> <p>走进大殿参观(只能偷拍)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坐北向南的大殿正中央竟然没有摆放主神!</p> <p>苯教创始人辛饶弥沃坐西向东,这好理解,因为古老的象雄文明就是西来东进的,</p> <p>但在他的对面还有一个坐东向西的女神(个头相当),这又是谁呢?难不成是曾经的“苏毗国”或“东女国”王?有点意思!</p> <p>主位空缺加上两冀丰满,是否表明此地藏传佛教的影响并不很大,而古象雄和古羌文明的叠加却不容小觑呢?</p><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二.藏东门户</b></p><p>昌都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区的民族走廊上,是西藏的东大门。</p> <p><b style="font-size: 22px;">(1)卡诺城区</b></p><p>“昌都”藏语意为“汇水之地”,扎曲和昂曲二水在卡诺城区汇合。</p> <p>两水汇合之后才名为澜沧江,所以卡诺这个地方也号称“澜沧江之源”。</p> <p>两水相会处有一个象征东大门的雕塑 ,上面停着展翅的大鹏鸟,原来它在藏西失去了栖身之窝,来藏东却找到了落脚之地 ,毕境这里是南来北往的“走廊通道”,也是东西碰撞的“文化广场” ,有足够的包容性和多元化。</p><p><br></p> <p>这个“走廊通道”的历史非常之悠久,在城区内有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没准还是西藏古文化最早的集散地。</p> <p>遗址的卵石墙表明了澜沧江畔的地理环境 ,但没发现任何渔具和鱼骨表明并非渔猎民族(不吃鱼和现在的藏人也一样)。</p> <p>遗址出土文物中最值得赞叹的是这只双体陶罐,其用处不详,但造型具有明显女性及生育崇拜的意味,那可是西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昌都曾有“东女国”之别称,女性崇拜的历史非常悠久且漫长,横断山北部不宜农耕也缺乏猎物,男性强项不易发挥,加上高原婴儿存活率及人均寿命相对较低,能持家又能生育的女性自然倍受尊敬。</p> <p>作为藏东门户,昌都也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p> <p>今年是昌都解放70周年大庆,到处飘扬着欢庆的彩旗,节日气氛相当浓厚。</p> <p><b style="font-size: 22px;">(2)强巴林寺</b></p><p>强巴林寺是由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格巴大师相地并由其弟子修建的藏东第一寺。</p> <p>寺内供奉的是“未来之佛”(藏称强巴,汉称弥勒)。</p> <p>该寺活佛称帕巴拉,六世帕巴拉开始接受大清皇帝册封,东大门的特殊地位使其非常看重与中央政府的良好互动,并成为一种传统。</p> <p>十一世帕巴拉(格烈朗杰)因为欢迎解放军入藏而受到器重,19岁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副主任。</p> <p>帕巴拉.格列朗杰现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西藏政协主席,全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p> <p>特殊的背景使这个强巴林寺的政治色彩相当浓厚 ,</p> <p>当然在大红标语的下面该做的法事也照样在进行。</p> <p>喇嘛在殿内诵经,</p> <p>僧徒在外面备餐。</p> <p>强巴林寺制做酥油花也很有名,</p> <p>那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 <p><b style="font-size: 22px;">三.康地走廊</b></p><p>昌都古称“康”,藏语意为“边地” ,而这“边地”非常特殊,因其恰好位于茶马古道上。</p> <p><b style="font-size: 22px;">(1)跨过怒江</b></p> <p>邦达曾是茶马古道重镇,现为川藏公路317和318的交汇点,三角地上的雕塑就是牵着俊马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康巴汉子。</p> <p>因有横断山的阻隔,早期康巴汉子的行踪主要是南北向的,走的是沿江的“民族走廊”。</p> <p>真正含义的东西通道始建于解放军入藏,有人说张国华率领的18军是“背着公路进藏”的,因为打仗的机会非常少,而修路的任务却很重 。</p> <p>经过“怒江72拐”师傅叫我们认真数一下到底有多少拐,我们依据路边的拐弯标志数下来竟有大约108拐!</p> <p>经过新老怒江大桥师傳停车让我们拍照,</p> <p>看上去还是老桥比较漂亮,但是已经不用了,</p> <p>新桥太简洁(因为技术进步)没啥好拍的,但在老桥和新桥之间有一个很特殊的桥墩,据说当年有一个解放军战士不慎掉进入桥墩混凝土中牺牲了,还有一整个排的战士被落石砸入了江底,这个桥墩便留了下来成了永恒的纪念碑。</p> <p>这张网上找到的图片估计是一张宣传画,但所讲述的故事应该是真的,当年修这条路牺牲的官兵和民工数以千计(平均每公里1.5人),值得我们怀念。</p> <p>因为18军是“川军”,所以牺牲的军民中有许多的康巴汉子,历史将会铭记。</p> <p><b style="font-size: 22px;">(2)然乌秋摄</b></p><p>跨过怒江来到了然乌湖,可惜今年的秋天来得晚,所拍到的秋色打了折扣。</p> <p>然乌湖是藏东第一大湖(淡水湖),传说曾是格萨尔王的征战之地,湖边山上插有他的马鞭(变成了老榆树),湖中岛上留有他挥刀的痕迹……</p> <p>格萨尔王虽然出生在川西,成王在青海,但是南征北战的大量踪迹却留在了藏东,藏东也是史诗《格萨尔王传》流传最广的地方。</p> <p>其实格萨尔王就是走南闯北的康巴汉子,所谓的“人域康巴”(和“马域安多”、“法域卫藏”齐名)正是以格萨尔王为其典型的。</p> <p>秋天的然乌湖被誉为“高原九寨沟” ,如果天气给力色彩会更加艳丽。</p> <p>然乌湖是帕隆藏布江的源头 ,最让人赞叹的还是江岸上有牧区特色的乡村风景画。</p> <p>最后来看一看把现代化气息融入山水景观的自驾车与房车营地,是否给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