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张朔州历史文化名片 --秧歌戏《尉迟恭》观后感

Sunny

<p>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建院70周年回信中写到:“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朔城区大秧歌剧团新编廉政历史剧《尉迟恭》,正是沐总书记指示东风、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值得大加关注。</p> <p class="ql-block">  <b>名家制作、实力打造,整体剧目上档次。</b>该剧主创人员,全部来自国家、省、地市级的业界名家,适逢全市“清风朔韵”廉政文艺作品集中展演活动开展,人力、物力等方面投入精良。正是如此,该剧气势恢宏、场面震撼,剧情跌宕起伏,整体剧目上了一个档次,被誉为建市30年来本土文化结出的优秀硕果之一,实践了“小剧种演大戏”的完美诠释。全剧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洋溢着忠勇、英武、清廉、仁义、爱国、担当的精神气象。</p> <p class="ql-block">  <b>基本尊重历史、适度倾向演义,剧本可观赏性强。</b>尉迟恭是隋末唐初名将,一生金戈铁马、波澜壮阔,但其最精彩的生涯,是在家乡马邑反隋、投靠刘武周,后降于李世民、参与玄武门之变,追随一代英主、开创盛世基业,人生达到巅峰。其后随着社稷安定、迎来文治,尉迟恭的人生逐渐淡出政治视野。编剧正是抓住这一主线,撷取几个主要片段,再现了一代“战神”保平安、怀忠孝、倡清廉的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作为群众喜爱的隋唐英雄,历经《说唐全传》、《隋唐演义》等諸多演绎,尉迟恭的故事琳琅满目、真假难辨。编剧并未完全按照严肃的历史安排剧情,而是适度虚构了若干人物与事件,使得剧情增加了母子情、夫妻念、兄妹谊、君臣义、家国理等情感冲击,剧本可观赏性大大增强。而这些虚构的人或事,也并非空穴来风,大多具有历史原型或出处。如:文干源于杨文干,庆州都督,太子建成亲信;素梅、素贞取材于《隋唐演义》黑白夫人等。</p> <p class="ql-block">  <b>音乐浑厚、道具齐全、演技精湛,舞台综合艺术水准高。</b>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等于一体的复合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该剧音乐配器齐全,乐声浑厚,立体感、层次感强,乐队规模大、格局高,演奏的大秧歌传统唱腔,基本保持原汁原味,偶有改良创新,使剧团整体伴奏水平提升了档次。特别是每场换幕间隙的音乐曲牌,如:《兵变》前的“兵荒马乱”、《新政》前的“花好月圆”、《盛世》前的“欢快明朗”等,很好地发挥了戏曲音乐的写意功能。服装全部更换行头,质量上乘,色泽华美。魏征配戴的襥头,是唐代男子流行季,在大秧歌剧团首次出现。道具增加了龙柱、胡床、几案等,与传统古装戏风格不同,更适合富丽堂皇的宫廷,体现古风与威严。此外,专业化妆师提供的一流化妆技术,应景变换的灯光、音响、电子屏等,都为剧目增光添彩。而最值大书特书的,当数大秧歌剧团全体演员的精湛演技。尉迟恭极具穿透力的净角唱腔,李渊不动自美的帝王扮相,老母亲的深明大义,秦王的睿智练达,太子的傲慢不逊,齐王的年少轻狂,秦琼的侠义威猛,魏征的老谋深算,文干的心怀不轨,素梅、素贞的巾帼柔情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萦怀入心。</p> <p class="ql-block">  <b>驾轻就熟、匠心独具,编导手法运用巧。 </b>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往往容易碰触敏感点。编剧对玄武门之变的处理,在做足“离间”、“笼络”、“盟誓”、“殉情”等场次的文章后,巧妙地避开了“兵变”的具体过程,直接进入“护驾”环节,以大段连续优美的唱腔,展现李渊面对骨肉相残、风云突变的惊恐、无奈、悲戚和决绝,以及秦王、尉迟恭假意推辞、实则得逞,进而大表忠心的思想转变。这正是编剧、导演独具匠心的高明之处。毕竟1400年过去,历史对那场惊心动魄的血腥事件是有分歧的。处理不好,或许会给观众留下“虚假”的印象,影响全剧的可观赏性。</p> <p>  如果斗胆给这部近乎完美的作品提些建议,或许也是吹毛求疵、班门弄斧。一是该剧主题曲(幕内合唱)《中华英雄赞》,唱词精美、合辙押韵,对深华主题、概括剧情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非常棒。但中间几句节奏稍快,似有Rap特点,听来略感不适。二是结尾处理小有争议。艺术作品不必严格囿于历史,可以适度再创作,这是完全正确的。部分观众对《盛世》一场李渊被称“天可汗”、授尉迟敬德大唐鄂国公、颉利可汗盛赞“贞观乾坤”等,提出不同看法,也能理解。毕竟,观众是多样化的,通过戏曲普及历史知识,也是不少观众的普遍心理。如果我们能在全剧落幕后,大屏幕增加一段旁白,以纪年的形式,对尉迟恭不同历史时期“反隋、归唐、玄武门兵变、抗突厥、授鄂国公、入凌烟阁功臣榜、征高丽,晚年闭门修养,去世陪葬昭陵、谥号忠武”等做一个简单回顾,既交代了历史,又与艺术化处理的大团圆结局相兼容,是否会更好些呢?</p> <p>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置身影视、评书、网络等琳琅满目的曲艺百花园,秧歌戏《尉迟恭》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振奋感。作为一家县级演出团体,大秧歌剧团不忘初心、担当作为,奉献了超水准的艺术精品,为挖掘朔州历史文化、打造地域文化名片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我向他们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p> <p><b>(原创文章,创作不易,转发请注明出处。美图选自喜洋洋作品,一并致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