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菌菇包”

朱老师

<p>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章幼儿园的教育,第二十八条提到“教育活动内容应当根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确定,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p><p> 中班幼儿10月份进入《伞花朵朵开》主题活动,其中“像伞的植物”这一活动中,幼儿认识了像“伞”的植物蘑菇,小书上提供了各种蘑菇的图片。</p> <p>  小书发给幼儿自由讨论和阅读时。小朋友们说:“哇,小蘑菇好漂亮啊”,讨论的过程中听到小朋友的讨论声:</p><p> “蘑菇在哪里长的呀?”</p><p> “不知道”</p><p> “我家有蘑菇”</p><p> “我家也有,我吃过蘑菇呢”</p><p> “我吃的是大的”</p><p> “我吃的是黑的”</p><p><br></p> <p>  在小朋友热烈的讨论中,我感受到了幼儿对蘑菇的兴趣。</p><p>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第五条,第二点提到“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p><p> 于是,我在植物角投放了“菌菇包”。</p> <p>  投放在植物角的“菌菇包”,并没有及时告知幼儿,而是等待她们的发现。</p><p> 所以投放的前两天~无人问津。</p><p><br></p> <p>  第三天的早晨,幼儿来到班级就发现小蘑菇长出来了。兴奋的,互相转告😄争先恐后的来到植物角,不时发出“哇,哦,呀”的声音。</p> <p>  随后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来到植物角,开始观察长出来的“小蘑菇”。</p> <p>  用放大镜看看吧!</p><p> “好可爱的小蘑菇”李欣儒说。</p><p> “给它浇浇水吧”朱恒逸拿着喷壶喷洒了起来。</p> <p>  “小蘑菇”一天一个样,长的很迅速。</p> <p>  因为隔着周末两天,等到周一来的时候,“小蘑菇”突然就长的很大了。</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分析:(隔着周末两天,长势太迅速,幼儿还没来的急好好观察。这是我没有预测到的,教师前期经验不足。应该调整投放时间。)</span></p><p><br></p> <p>  周一早上来到幼儿园,小朋友看到大大的“蘑菇”,好奇的说“哇怎么长那么大了?”</p><p>“怎么这么快就长这么大了?”</p><p> 我说“对呀,它怎么长的那么快呢?是不是它里面这个“土”的原因啊?”</p><p> 李明轩说“这里面是什么呀?怎么不像土呀?”</p><p> 我连忙接着说“那里面是什么呀?你们猜猜看?”</p><p> 小朋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分析:(刚升入中班两个月的幼儿,发散性思维还有些欠缺,生活经验也不足,需要教师及时引导。)</span></p><p> 于是我掰了一块,发给小朋友闻一闻。</p> <p>  “你闻出什么味道来了?”我发问小朋友。</p><p> “蘑菇的味道,这里面是蘑菇打碎的吧?”李明轩说道。</p><p> 其他小朋友一听,也都跟着说了起来。</p><p> “你们都认为是这样的吗?都觉得这里面是蘑菇打碎的吗?”</p><p> “对”小朋友一起说。</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分析:(4岁半左右的幼儿,喜欢模仿和跟随他人的想法。)</span></p><p> “好,那让我们的保育老师郑奶奶告诉我们吧,郑奶奶特别厉害,她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p> <p>  于是,郑老师拿来了棉花杆。</p><p> “啊?棉花?干什么的?”杨语嫣说。</p><p><br></p> <p>  郑奶奶开始给小朋友讲述~</p><p> 棉花里的种子,就是棉花籽,打碎之后就是“菌菇包”里面的“土”了。</p> <p>  小朋友目瞪口呆:“啊?真的吗?哇,好神奇”。</p><p> 来,你们摸一摸,看看是不是有个棉花籽。</p> <p>  “真的有呢,老师,我摸到了”杨语嫣惊喜的说。</p><p><br></p> <p>  我也摸摸看</p><p><br></p> <p>  哦!原来,这种神奇的土是棉籽壳。小朋友们若有所思的思考着。</p><p> 郑奶奶接着说:“其实这种土里不仅有棉籽壳,还有木屑和豆粕”。</p><p> 高硕涵说:“老师,把这个棉花籽放在花盆里也能长出蘑菇吗?”</p><p> “那小朋友首先要知道,为什么我们这个“菌菇包”要放在袋子里?小朋友猜一猜?”我紧着着反问起小朋友。</p><p> “因为这样不能撒”李明轩迅速的回答了出来。</p><p> “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我又接着问。</p><p> “这样保暖吧?”李一诺不确定的回答。</p><p> 其他小朋友也都不太确定的互相看看,等待我的回答。</p><p> 我首先肯定了李一诺的回答,“一诺小朋友说的是对的哦,很棒!小蘑菇生长需要保暖,这一层小袋子就能让小蘑菇暖和起来。但是还有一个原因,大家再猜猜,用袋子还有什么作用。”</p><p> 大家都安静了起来,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了。</p><p> “如果小朋友不知道,回家可以问问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分析:(留给幼儿回家探讨的机会,但忽略了幼儿还没达到将“任务”完全传递的能力,应该及时将“任务”传给家长朋友,充分利用家长资源。)</span></p><p><br></p><p><br></p><p><br></p> <p>  小朋友没有要采摘小平菇的意思,我就继续将“菌菇包”投放到了植物角。</p><p> 又过了一天,礼拜二的一到早,陈鹏少跑到我跟前说“老师,蘑菇死了,都死了。”说完拉着我来到植物角。</p><p> 我一看,哦,原来是都干了。</p><p> 大家聚集到一起我说:“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都干了吗?”</p><p> “是不是昨天没浇水”梁俊博说道。</p><p> “哎呦,它渴死了”梁栩桥补充道。</p><p> “我昨天问大家,菌菇包的袋子除了保暖还有什么作用时,大家有没有回家问爸爸妈妈?”</p><p> 李一诺说“我知道,它能不漏水”。</p><p> “哦,是浇了水它就不漏出来吗?”我反问道。</p><p> “嗯是的”李一诺肯定的回答道。</p><p> “嗯,我明白了你的意思,其实这个袋子,除了保暖还能保湿,小蘑菇生长的地方需要湿湿的,袋子包裹着可以让它的水分不流失,湿湿的又保暖它才会生长小蘑菇。但是长出来的“小蘑菇”,我们没有及时的采摘,放在植物角,被风吹干了,所以只有一夜的时间,它就被风吹干了。”</p> <p>  于是,小朋友还是决定把它采摘下来。</p> <p>  “这里还能再长吗?”吴义垚说。</p><p> “我们如果希望它长,应该给它什么样的环境呢?”</p><p> “湿湿的”</p><p> “不能被风吹”</p><p> “那我们就期待它的的二次生长吧”。</p><p> “小蘑菇有很多种类,我们的这个蘑菇是什么菇,大家知道吗?”</p><p> “平菇”高硕涵第一个就说了出来。</p><p> “是的,你太棒了宝贝,这个就是平菇,但蘑菇种类还有很多种。小朋友今天晚上就让妈妈带你们去菜市场,去买来不同的“小蘑菇”品尝一下,发照片告诉朱老师,你们吃的哪种蘑菇好吗?”</p><p><br></p><p><br></p><p><br></p><p><br></p><p><br></p> <p>我吃的是香菇。</p> <p>我吃的是杏鲍菇</p> <p>我吃的是平菇。</p> <p>我吃的是香菇。</p> <p>我吃的是平菇。</p> <p>我吃的是金针菇。</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反思:</span></p><p> 本次活动缺少幼儿更多的探索。比如:在吃完小蘑菇,可以做个调查表,哪些蘑菇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或者在之前幼儿不知道蘑菇“土”的东西是什么的时候,也可以做调查,“你觉得里面是什么?”及“我的猜想”或“我和爸爸妈妈的研究”等。</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启发:</span></p><p> 通过本次活动,更多的明白了《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这本书第二章第一节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涵义中,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价值与功能中提到“通过观察,可以使幼儿园更好地开展保育教育活动。”</p><p> 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关注儿童的谈话、谈论,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可以是儿童在活动中提出的新闻、儿童争论的焦点,也可以是儿童近期相对关注的话题。</p>

蘑菇

小朋友

幼儿

菌菇

平菇

袋子

儿童

植物

李一诺

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