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蝉

彭永锋

<p>  蝉鸣像播放在村庄上空的一部留声机。</p><p> 热浪紧跟在火南风身后,浸遍了村庄的角角落落:鸡躲在竹园林荫下打着瞌睡,大黄狗伏在樟树根边吐着舌头喘粗气,牯牛幸福地在水塘里翻滚着壮硕的身躯,只有蝉,不知疲倦与炎热,唱响了整个村庄。</p><p> 一只蝉鸣,两只蝉鸣,不一会儿,无数只蝉竞相歌唱起来,渐密渐浓,嘹亮清越,裹着渠水的清吟,从丛林中泄出来。蝉的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如鼓乐齐鸣,如浪潮迸涌,如同要把蓝天举起来一般。一缕蝉鸣是一朵花,缕缕蝉鸣叠起来,把夏的神韵染成一副翠绿的图画。你听,古老的村庄在古老的蝉鸣声中,鸣唱成一部经典的合乐。</p><p><br></p> <p>  捕蝉的顽童手握细长的竹竿,竹竿的末端是同样的竹子的筋骨绕成的椭圆套子,上面缠满了黏黏的蜘蛛网。他轻手轻脚来到树下,眼睛专注地找寻蝉鸣的声源。看见了,看见了,竹套慢慢在靠近,蝉似乎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忽然,蝉发现了临近的危险,停止了歌声。顽童手中的竹套以迅雷之速扑向蝉,透明的羽翼在蛛网中颤动着。顽童带着成功的喜悦取下蝉,折掉羽翼,蝉成为少年手中的战利品,即使拼命振动羽翼,也只能在顽童掌中慢慢爬行。</p><p>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农村的孩童大抵是有过这样捕蝉经历的。听蝉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孩童听蝉是为了捕蝉。“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长年漂泊在外的大诗人李白听到的是浓浓乡愁;“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雍裕之听到的是空有报国之志却无从施展的郁闷之声;“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 虞世南听的是清新高洁;“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骆宾王听的是患难多灾;而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则是牢骚满腹。</p><p><br></p> <p>  然而听蝉鸣最多的还是要数农人。农人听蝉,听到的是“知了知了,要干活了。”每当蝉鸣的季节,稻子即将成熟,满眼的金黄铺向天际。这个时候,父辈一样的农人在蝉鸣声中寻出生锈的镰刀磨的锃亮,等待收割的过程幸福而又充满期待,蝉的歌声弥漫着等待的欢悦。一茬又一茬的蝉鸣,一代又一代的农人,一季又一季的庄稼,村庄在蝉鸣的催促下,走过年年岁岁世世代代。多少的孩童从捕蝉高手到种田能手已经数不清,如同鸣叫的蝉,只是年年如是年年是。</p><p> 有一种蝉,据说在地下蛰伏数十天,沐浴阳光仅仅七天的时间。为了这短暂鲜活的生命存在的更有意义,为了种族的繁衍生生世世不息,它们从爬上树梢的那一刻起,不停地鸣叫以吸引异性,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使命——交配、繁衍,而后力竭而亡。多么像父辈一样的农人,在历史长河中,没有人知道农民中的个体,他们一生渺小,但绝不自卑,同样为了繁衍生息而不遗余力地劳作。</p><p><br></p> <p>  “知道知道/我已经不会再年少/总是眺望着另一棵树,计算着岁月的分秒/看着自己的皱纹居然爬满了树梢/十四天之后他也承认生活有时是煎熬/但仍在盼望着那些遥远的成就和骄傲”。</p><p> “知了,知了,要干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