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从获十万元大奖的小诗中看格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诗词的继承与发展</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文/昆仑lsm</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92期2020年【昆仑诗词】</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总期403期</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一 序言</b></p><p>2020年9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国学院、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中国楹联学会举办、《诗刊》参与的第三届“中华诗词有奖征集”活动落下帷幕。有人称“这是一次具有权威性的赛事”。广东籍诗人谢丹所作的七律《张富清》,在九万余首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奖金十万元。作品如下:</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律·张富清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作者/ 清溪先生(谢丹)</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铁马金戈梦里鸣,春风甲子绿边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但悬肝胆云和月,何问英雄身与名。</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病骨岂能拘老骥,壮怀犹可掣长鲸。</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汤汤酉水经行处,笑看千山夕照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一首获大奖小诗,引起全国热议。有为之唱赞歌者,亦有为之喝倒彩者。</p> <p><b>二 赞扬之声 </b></p><p>唱赞歌者认为:</p><p><b>1.立意鲜明,用古典诗歌颂当代人物</b></p><p>张富清,陕西洋县人,解放战争时他履职西北野战军某部连长。他作战勇敢,不惜身命,屡立大功。五十年代中期转业时他主动要求到最贫最偏远的山区,最终去了恩施州来凤县。他默默无闻地在那个穷山区一干就是六十多年,从未对人提及他的英雄经历。直到2018年国家釆集退伍军人信息,已经94岁的张富清到民政局登记,工作人员见到他的证件被惊得目瞪口呆: 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此事被披露后迅速在网上走红。</p><p><b> 2.善于化用借用,写出了当代典型人物形象</b></p><p>首联从老英雄的军旅写起,但仅用了一句而且是虚写,借用一个典故“铁马金戈”,写老英雄虽然解甲归田,但血战沙场英勇杀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睡梦之中。然后笔锋一转接连化用两个典故“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沈从文的“边城”概述了老英雄为改变来凤县面貌默默无闻奉献六十多年。这里的“边城”指来凤县。其中的“绿”字化用得极其精妙,作者没有用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成绩斐然之类词语来概括,而用“绿边城”令人觉得既新颖又耐人品味。而用“甲子”指代六十年也很巧妙。颔联又借用两个典故表现了老英雄一腔赤诚之心可昭日月,丝毫不计较名利金钱的磊落胸怀。颈联再次连用两个典故表现了老英雄虽然年老体病但却“老骥伏枥”不忘使命,生命不息仍要“掣长鲸”。</p> <p><b>三 反对之声</b></p><p>喝倒彩者主要有两方面:</p><p><b>(一)有“篡改、抄袭古人”之嫌</b></p><p>1.“铁马金戈”抄袭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写下的豪言壮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p><p>2.“春风甲子绿边城”这句与王安石《泊船瓜洲》里的句子“春风又绿江南岸”,用法高度相似。</p><p>3.“但悬肝胆云和月,何问英雄身与名?”篡改岳飞之《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和李白之《侠客行》“深藏身与名”。</p><p>4.“病骨岂能拘老骥,壮怀犹可掣长鲸”。前者篡改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后者抄袭宋代诗人刘宰在《谢汤生惠酒和来韵》的“多病吾今同退鷁,壮怀君同掣长鲸。”</p><p>5.最后一句“夕照明”抄袭当代叶剑英《八十抒怀》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句。</p><p><b>(二)诗病多出</b></p><p>1.挤韵:如:梦、风、英雄、能与脚韵挤。</p><p>2.重韵:如:鸣、名、明。脚韵三个同音字。</p><p>3.中二联三字尾节奏同(同构)。例如:</p><p>二联:云/和月;身/与名,朗读音节是12</p><p>三联:拘/老骥;掣/长鲸,朗读音节也是12</p><p><br></p> <p><b>四 是“抄袭”还是化用、借用</b></p><p><b>(一) 化用</b></p><p>众所周知,古人做诗,多有化用他人诗句的笔法。改动他人的诗句,让自己诗词的韵味更加丰富,有独特的情感,就是化用。化用得当,不露痕迹,是一种艺术。这样的例子多如牛毛,仅举几例:</p><p><br></p><p><b>1.怒涛寂寞打孤城</b></p><p>这句出自北宋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一词中, 则是化用唐代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诗句。</p><p><br></p><p><b>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b></p><p>这句出自北宋苏轼的佳作《临江仙▪送钱穆父》中,是化用了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p><p><br></p><p><b>3.揉蓝一水萦花草</b></p><p>这句出自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作品《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中,则化用了江上人家墙壁上的一句“一江春水碧揉蓝”,化用得得非常妙。</p><p><br></p><p><b>4.春风又绿江南岸</b></p><p>这句亦出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首诗好就好在这个“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则是化用了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中“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p><p><br></p><p><b>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b></p><p>北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尽人皆知,但开头一句化用了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句。</p><p><br></p><p><b>6.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b></p><p>这句是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却是化用了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句:“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句。</p><p><br></p><p><b>7.愁聚眉峰尽日颦</b></p><p>这句出自唐寅的《一剪梅 雨打梨花深闭门》,则化用了北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渐东》中的句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p> <p><b>(二)借用</b></p><p>直接用前人诗句,或把前人的诗句改一两字,用于自己的诗词中,表达新的意境,使诗词生色,是借用。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仅举几例:</p><p><br></p><p><b>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p><p>此句出自“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则借用北周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芝盖:指车盖或伞盖。芝形如盖,故名。</p><p><br></p><p><b>2.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b></p><p>这两名句出自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然而,金代完颜璹《朝中措》上片就完全借用:“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完颜璹(1172-1232)本名寿孙,字仲实,一字子瑜,号樗轩老人。此人出身贵胄,为皇族直系血脉,有《中州集》5卷,汉学功底深厚。这首“朝中措”词意境高远,语言流畅明快,颇有豪放派风格。</p><p><br></p><p><b>3.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b></p><p>这句出自北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是借用了隋炀帝杨广《野望》的诗句“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句。</p><p><br></p><p><b>4.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b></p><p>这句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 是借自北宋诗人陆游《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p><p><br></p><p><b>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b></p><p>此句出自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中,借用了南唐江为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p><p><br></p><p><b>6.野岸无人舟自横</b></p><p>这句出自北宋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借用了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p><p><br></p><p><b>7.山川满目泪沾衣</b></p><p>这句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一词中: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则是借用唐 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诗句。</p> <p><b>(三)诗病问题</b></p><p>自清代以来,出现了许多关于格律诗词“诗病”论,例如,挤韵、撞韵、同韵、平头、摞眼、同构等。所谓的这些诗病,在唐宋名家的诗中随处可见。所以是无稽之谈。可见,这次大赛的评委们并不以这些诗病为然,不认同“诗病”的观点。</p> <p><b>四 继承与发展</b></p><p>上述分析说明,格律诗词中的对前人诗句化用和借用古已有之,许多古代名家和大家都在用,不是“篡改”或“抄袭”。如果把化用和借用看作是“篡改”和“抄袭”,只能说明不懂中华诗词发现的历史。</p><p><b>1.化用和借用是对中华诗词的继承和发展</b></p><p>中华诗词发展自《诗经》、《楚辞》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和典故。这些诗句和典故经过诗人的不断化用和借用,用于新的诗境和人物创作中,实际上就是继承与发展。如前所述,谢丹老师化用或借用“铁马金戈、甲子、绿边城、云和月,身与名、拘老骥、可掣长鲸、汤汤、夕照明等一系列古典诗词物象、典故和诗句,来描写现代生活中的老英雄,不正是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词的优势能量吗?</p><p><b>2.化用和借用是格律诗词文学艺术的再造与升华</b></p><p>如前所述,古人化用或借用前人的句子,使自己的作品意境更加深邃,艺术得到升华,从而千古流传。</p><p><b>3.化用和借用是古为今用</b></p><p>古为今用,是格律诗词发展的原则。如何利用格律诗词和古典诗词中的物象和词句,来表述现代生活中的人和事,谢丹老师的创作方法给我们做出了答案。</p><p>我想,这或许就是这次大赛组委会和评委们不约而同的目的吧。</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