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人生的起端就像一张白纸,生活在物质和精神都非常丰富的时代,然而在这个繁冗错杂的自然环境和科技资讯都非常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确有着严重的文化信仰缺失,在成长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对所获所得缺乏感恩之心,对师长缺乏尊重,与同学相处人际关系紧张等等,到底给孩子一种怎样的引导教育和信息认知,这对孩子一生尤为重要。</p> <p> 今日之下,我们希望通过研学游让传统文化能普及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成员,让他们都有机会去学习先贤的生活礼仪和教诲,给孩子一种无言的身教,一种至为安详、静谧、祥和、美好的生活环境。</p> 孟母三迁祠创建概况 <p> 孟母三迁祠坐落在邹城西郊凫山街道前庙户营村内,这是一组完整的古建筑院落。据七十代翰博孟广均《庙户营添设祭田碑记》载:“庙户营在城西六里,旧有圣母邾国端范宣献夫人神祠,谓是三迁曾经之地。”按孟母三迁,由故里近墓之舍,至学宫之傍,中经市傍之舍。故此地应为孟母二迁之处。该“孟母三迁祠”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是孟氏20户中的城西户(大宗府分支)后裔筹资兴建的,并有专置的祭田以供祭祀。庙制正殿3楹及东西两配房,殿后厨房、库房等附属建筑俱备。其间,屡径倾圮,至“文革”后所余正殿3间作了供销社的库房,殿前作为供销社门市部。其原有《创建亚圣祠碑记》及《庙户营添设祭田碑记》两块石碑,嵌大殿东西两壁间,《孟母三迁祠》 石碑移入孟庙康熙碑亭东侧。</p><p> 邹城市文物部门自1992年开始筹划,主要由前庙户营村筹集资金,于1994年9月 动工对该祠进行重修,至1996年元旦落成。外面绕以围墙,建祠门一座,复制《孟母三迁祠》石碑,重树于门外东侧。殿前树前述康熙年间创建碑及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孟昭诩立石、孟庆辉书写的重修碑记。殿仍3楹,中塑孟子父母像,孟子像配祀。殿西新建“孟母懿德堂”一座,陈列孟母三迁故事的塑像,并设专人看守此祠。该孟母三迁祠作为纪念孟母和孟子的建筑,1985年4月 17日被列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17 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 被国家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认证为“中国孟母文化遗产保护基地”,2015年7月评为济宁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p><p> 每年的腊月初八和孟子诞辰日,都要在此地举行隆重的祭莫孟母孟子活动。</p><p><br></p> 孟子简介 <p>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由孔子创立,得孟子而发扬光大,故唐代韩愈以"功不在禹下"赞颂孟子继往开来之功。孟子思想博大宏深,《孟子》文风雄浑刚健,孟子人格高峻旷远,对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先哲,在时空的穿越中接受一场思想的崇高洗礼,启迪睿智,展望未来。</p> 孟母三迁 <p> 三字经云: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就是孟母“三迁”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良好学习条件而成才的故事。</p><p> 孟子祖上虽是鲁国贵族,但到孟子父亲这一代,已是普通平民百姓了。孟子幼时家贫,其父名激,字公宣,并无什么功绩可称道。但据史籍记载,其母仉氏却是-位极有见识又很会教育子女的人。孟子幼年丧父以后,母亲就成了他第一任启蒙老师。孟子的成长深受其母教诲。</p><p> 孟母“一迁地”在今邹城以北马鞍山下曲阜凫村。当时附近是一片墓地, 山麓坟莹处处,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揭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 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p><p> 孟母“二迁地”在今邹城城西凫山街道前庙户营村。战国初期,当地商业经相当发达,孟母把家搬到这里后,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闲。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的影响,于是又搬家了。</p><p> 孟母“三迁地”在今邹城城南,是古代“子思书院”所在地,该书院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创立。这里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书院里书声朗朗,儒生们高难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书院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 揖让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认为“可以居吾子也”,就定居下来了,并把孟子送入学宫读书,留下了“三迁择邻”的美谈。</p><p>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3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 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已之身而谋,舍生取义,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p><p><br></p> 研学游 <p> 参观活动开始啦!孟祥灿主任热情的接待我们,并给孩子们细心的讲解。</p> <p> 活动中,孩子们有序参观,了解孟子成长历程,体会孟母三迁的辛苦,感悟母亲的伟大,了解邹城源远流长的母教文化。</p> 礼拜先师 <p> 聆听孟子,模仿古代祭祀礼仪。</p> <p> 走进孔孟之乡,研学圣人之地。</p><p><br></p> <p> 用心体悟鲁风儒韵。</p> <p>审核:顾慧丽</p><p>编辑:孟丽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