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平凡铁路人的故事

张学祥(八公静石)

<p>  李秉坤,今年88岁,河北唐山人,岀生在江苏省南京铁路线上一个叫浦镇的地方,父亲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铁路老工长。1951年2月17岁的李老考取上海铁路局,被分配到蚌埠铁路分局工作,一干就是35年可谓一个名副其实的老铁。</p><p> 这个月还有数些天,他将迎来自己87周岁的生日。</p><p>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70周年,当举国在疫情防控期内高调庆祝的时候,当媒体重点报导一系列抗美援朝烈士、功臣和志愿军老战士的集中期内,我踏着煤灰留下的黑土,沿着淮南铁路线,行走在残卷的水张支线,寻找这位曾经赴朝做铁路运输线上的老铁。</p><p> 88岁的李师傅长年居住在女儿家,耳不聋,眼不花,头脑还算是清晰,声音宏亮。</p><p> 对于往事记忆不是太全,但基本东西还是能说的明白。</p><p> 李老是铁路世家,父辈解放前从河北唐山迁调到南京浦镇一直在铁路上工作,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李老的父亲李献云就是铁路部门的一位工长,曾为保护铁路设备完整移交给人民解放军立下过功劳。</p><p> 1951年元月,李老从南京浦镇铁路子弟学校毕业,当年就考取了上海铁路局的招工,被分配到蚌埠铁路分局,同样9月他报名赴朝从事抗美援朝的铁路运输工作,当时蚌铁分局仅选派了10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p><p> 1951年9月李秉坤随沈阳铁路局赴朝总部跨过鸭绿江,被分配到朝鲜的杨德地区石汤温泉车站当调车员。</p><p> 一位不满18周岁的青少年被单独分配到朝鲜的一个车站,协助配合抗美援朝物资的铁路调车,在语言不通和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与朝鲜人民一道向前线输送物资,他们和志愿军战士一样冒着枪林弹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p><p> 1953年9月,一天美国飞机轰炸车站物资仓库和铁路线,当班的李老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敌人在飞机上用机枪扫射,流弹从车头和铁轨上反弹到李老头部和身上,美帝国主义的7颗弹片至今库存在李老的身上。</p><p> 受伤后的李老先后送到后方医院抢救,被认定为二级伤残,回国后又被安排到济南铁路疗养院疗养。</p><p> 对于决定性胜利的赴朝作战,李老同千千万万个抗美援朝士兵一样功不可没。</p><p> 在蚌铁的35年里,李老先后在合肥、淮南等大小车站车辆段当调车员和工长,也是守护在水张线底站张楼车站退休的老铁路。</p><p> 1958年毛主席到安徽视察,当年在合肥车站当调车员的李老就亲自为主席专列当调度,据李老讲,江青的专列也如此。</p><p> 人生易老,天地玄黄。在李老88年的人生道路上,许多往事不堪回首但是随铁道兵入朝作战,以及在平凡的铁路岗位上黙黙奉献30余年,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中国铁路,这就是祖国强大的一块砖和铁道上的一颗钉。</p><p> 祖国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前赴后继为了新中国、为了国富民强而流血牺牲的英雄,当然也不应忘记共和国初期那一代建设人。</p><p> 当抗日援朝70周年纪念章与67年前的那枚入朝纪念章见面时,一个完美的人生,一位普通的老铁,一代铁路老工人留下的印记深深地刻在历史的丰碑上。</p><p> 李老好样的,李老是福星,更是寿星,是活着的历史见证人。</p><p> 祝福李老生日愉快,祝福李老健康长寿。</p><p><br></p> <p>  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p> <p>中国铁路职工抗美援朝纪念章。</p> <p>青少年小鲜肉。</p> <p>1951年铁路学校毕业证书。</p> <p>不负青春年华,青年时期与好友合影。</p> <p>人生最美的时光,当年的帅锅一枚。</p> <p>李秉坤父亲李献云老革命在1951年的退休证明。</p> <p>1954年2月受伤疗养后的出院鉴定书。</p> <p>李老留存的部分能够体现各时代的一些证件。</p> <p>1953年的志愿军防疫证,十分珍贵。</p> <p>最有意义的带有朝鲜图案的证书。</p> <p>1957年国防部长彭德怀签发的后备役军人证书。</p> <p>文革时期红色造反团证书。</p> <p>1986年从铁路职工岗位上光荣退休。</p> <p>人生的脚步还在不停的运动,但留存的却是一去不回的记忆。</p> <p>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上海铁路局淮南西站党委、工会没有忘记这位老革命、老铁路,工会领导亲自登门给李老颁发纪念章。</p> <p>讲述当年抗美援朝故事。</p> <p>几年前老伴离世了,李老至今还叨唠着,为了照顾李老,老伴失去了原有的正式工作,并为李老生育了5个孩子3男2女,如今他(她)们都成为社会的贡献人,都各自成家立业。</p> <p>李老夫人仅留下的遗物。</p> <p>这是几年前拍摄的全家福,除了二媳妇当时上班没能参加拍照,但随着岁月的流失,参予拍摄的人中已经少了2位,一位是老伴,一个是大女婿,这也是李老心中的痛。</p> <p>李老晚年是幸福的,有2位女儿的精心照料和3个儿子经常看望,儿孙满堂,四世如同堂常聚,尤其是大女儿天天守在身旁敬孝,从平凡家庭中反映出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p><p> 还有几天,李老将度过他87周岁,作为摄影人,我衷心的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