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从乡下来

桑桑四四

<p>  女儿上了幼儿园,分身乏术,不得已,只有托母亲出来接送。</p><p> 母亲在农村了大半辈子,我以为,她终于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就此开启她老年幸福的生活。</p><p> 我甚至还给她制定了幸福的规划,早上送走孩子,顺道吃了早点,可以到附近的公园逛逛,看看人家跳广场舞,有兴趣了,可以加入学习,也算是老有所乐。再之后去菜市场买买菜,中午我们一般都不回来,家里只剩她一人,丰简由她。吃了午饭,可以看看电视,睡会午觉,差不多就到了孩子的放学时间。这样的作息,这样的规划,我以为是精致的,不过母亲似乎对我给她制定的规划不以为然。</p><p> 譬如早点,每天送走孩子,回家之后她都不厌其烦的自己做,或烙粑粑,或烤饵块,或自己包汤圆,全然不觉得麻烦琐碎,似乎这才是一天新的开始。</p><p> 起初,我对她自己做早点是极力反对的,因为无论成本,或者时间这都是得不偿失的,我为此还坚持每天给她买早点,好让她接受这样便捷的生活方式,不过几天之后,我就彻底放弃了,对她而言,让她放弃自己做早点是一种剥夺,强迫。</p><p> 显然,来城里并非完全就是享福。初来乍到,她对一切都显得有些诚惶诚恐。突如其来转变的生活方式让她显得有些郁郁寡欢。狭小的楼房,不过近几十平方米,这让她一整天都感到有些坐立不安,并且家里的一切似乎都必须按部就班,俨然如同机械般。厨房里,电饭煲、压力锅、微波炉、油烟机等各种厨具虽一应俱全,但似乎都没有家里土灶的得心应手。幸好卫生间装修时我果断放弃了马桶,改成蹲坑,如若不然,这于她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障碍。邻里之间,即便偶有照面,因为语言、习惯,也难与人拉拉家常,聊聊天。 </p><p> 但即便如此,她却从未抱怨,并且很少流露出她的孤寂,反而在努力的适应。日复一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她对现在的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能接受了。</p><p> 某一日,晚饭后。她突然说让我带她去沃尔玛买一个电饼档,语气很小心,却很期盼,像是年少时的我渴望她能带我回外婆家。我有些吃惊,就如同才读小学的儿子突然问我某个三角函数怎么解。我问她,你会用么?她告诉我,应该不难,看广告觉得很实用的。我欣然带她去买了一个电饼档,果不其然,才几天之后,她对电饼档的使用就已经驾轻就熟了。</p> <p>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p><p> 对母亲而言,远离她生活多年的农村,寄居城市,内心里无疑是充满悲怆的。因为远离家乡,那些曾经熟悉的家长里短,人情世故,悲欢离合,都和她渐行渐远,这种情感的割离与撕裂远比这寂寥的生活让她感到更空虚。于是,对周末和节假日的期盼就显得很期待,就像年少时我们对假期,节日的期待。回家,对她而言好像是一种巨大的能量补给。于是,但凡遇有邻里红白喜事,她每每一副小心翼翼的和我们商量,问我们能否自己接送。对她的要求,我们一般都尽量满足,但更多时候却也无能为力,对她而言,失望总是更多一些。</p><p> 她一天最惬意的时光就是女儿放学回来。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小猪佩奇,味如嚼蜡的故事看起来依旧让她觉得津津有味。女儿端坐在电视前,她则静静的坐在女儿一旁,仔细聆听女儿在幼儿园一天的喜闻乐见,期间对女儿的各种要求有求必应,照单全收。</p><p> 生命本是轮回,我曾是你,你终将也会是我。 </p><p> 尽管来城里已经一年有余,但她对出门似乎还有些不习惯。尤其过马路,总显得有些笨拙。晚饭后的女儿,外出撒撒欢是每天必须的活动,这让她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她显然经不住女儿的执拗,于是,每次出门,她都要和女儿约法三章,紧紧的将女儿小手攥在她手里。</p><p> 那时,离家最近的集市是凤仪街,五天一街天,遇上家里需要置办物什,恰巧周末或假期的话,她都很乐意带我同去,从未当我是累赘。而每次去,她都会像现在对女儿般一样郑重其事的和我约法三章,而我也一如既往的谨遵她的约法。那时她身后的我,像极了现在她身旁的女儿。每次去集市,一般半道上她都会仔细的询问我,需要买什么?想吃什么?对我的各种要求,她都会默默的记在心里,有事还会掰着指头和我再确认,恐有遗漏。多数时候,我都会载着满满的喜悦回来。</p><p> 尤其麻花,算是那时奢侈的零食,她知道我喜欢吃,每次都会给我买一大袋子。许多年之后,一直到现在,唇齿间留下的香味依然那么牢固。我曾试图也让儿子,女儿记住这味道,但时过境迁,那时垂涎三尺的美食,到现在已成了适可而止的垃圾食品。不仅孩子如此,就连爱人也对此敬而远之,于是,我只有悻悻的将这记忆埋藏于心里。但现在,偶去面包坊的话,恰好有麻花的话,我都会买一袋,回家之后和她一起品尝。有些事,或许就只适合收藏。</p><p> 仔细一想,她今年都已过花甲之年,是一个老人了。但对她而言,新生活正迎面而来。</p><p> 希望她能喜欢,希望她能安享晚年。</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