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诈骗宣传进校园,筑牢反诈骗防火墙

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

<p>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生产和接受“数据”中,各式各样的“数据”真真假假,难以辨别,更有“有心人”利用“数据”来进行诈骗。</p><p> 诈骗分子往往会利用学生单纯、善良及某些学生爱贪小便宜的心理在校内外行骗,给被骗同学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和心理伤害。</p><p>  为有效遏制利用电信和互联网渠道实施诈骗犯罪活动的上升势头,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电信诈骗手法的识别和防范能力,新安二高开展了一系列预防电信诈骗主题活动。 </p><p> </p> <h1><b>具体措施如下:</b><br><br>  <b>1.积极利用网络工具向师生宣传。通过教师微信群以工作群等平台向全体教师、班主任宣传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性。</b></h1> <h1>  <b>2.各班班主任通过班会活动,向学生和班级群宣传了防范诈骗的知识。</b></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这些常识一定要牢记!</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b></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校内诈骗作案的主要手段</b></h1><p><br></p> <p><br></p><p><br></p><p>  1.假冒大学生,骗取银行卡。诈骗分子往往谎称要马上返校,但银行卡被自动取款机吞掉,借用同学的银行卡让其家人给其汇款等手法,目的是借机窃取密码,并将银行卡掉包,分手后即将银行卡上的钱取走。</p><p><br></p><p>  2.投其所好,引诱上钩。一些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被害人急于就业和出国等心理,投其所好、应其所急施展诡计而骗取财物。</p> 3.网络刷单诈骗<div>  兼职刷单诈骗中,诈骗分子冒充客服人员向被诈骗的对象发送链接,声称点击了其中的链接,购买商品成功后,货款会退还,还有返利提成,甚至会让被诈骗对象填写一份入职资料,让其以为自己是被正当公司聘用赚钱。<br>  完成第一单购买任务后,被诈骗对象会收到客服之前约定的刷单返利,并以此为诱饵,吸引被诈骗人购买更加大额的商品。当交易达到一定数量后,“客服人员”就会切断与被诈骗人的联系,就此消失。<br>  因工作轻松、有收益,刷单行为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参与,此类诈骗案件高发。<br></div> <p>  4.利用“短信息”进行诈骗。如在你手机上短信显示“某集团搞什么活动,你有幸得到几等奖,请与某人联系”或“你在XX超市消费,如有疑问,请查询021-XXXXXXXX”,若你电话联系对方会让你邮寄手续费、税款、邮寄费等费用或进行网络升级等,遇见此类情况,千万不能寄款和告知卡号和密码,避免受骗。又如你手机上短信显示“某客户在某某广场(完全是你没消费过的场所)消费XXXX元钱(你根本没消费),近日将于你信用卡内结帐,如有疑问,请查询021-XXXXXXX”,若你电话联系对方会让你报警或进行网络升级等,遇见此类情况,千万不能相信,更不要寄款和告知卡号和密码,避免受骗。  </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诈骗案件的预防措施 </b></h1><p><br></p> 1.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这对于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br><br>  2.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谋取私利;在提倡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同时,要提高警惕性,不能轻信花言巧语;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择业等;发现可疑人员要及时报告;上当受骗后更要及时报案、大胆揭发,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3.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有些同学习惯于把个人之间的交往看作是个人隐私,一旦上当受骗后,无法查处。有些交往关系,在自己认为适合的范围内适当透露或公开,这也是安全的需要。 <div><br></div><div> 4.坚定一个信念,天上不会掉馅饼。<br></div> <h1><b>特别提醒:</b></h1><br> 群众在遭遇虚假信息诈骗时一定要先拨打110报警,为公安机关的紧急处置争取时间,向警方提供诈骗分子的账号、户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公安部与人民银行已建成涉案资金查控系统,可以迅速对涉嫌诈骗的银行账号实施止付冻结,尽可能为群众挽回损失。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审 核:李改敏<div>校 对:孙艳丽</div><div>编 辑:张婷婷</div>

诈骗

银行卡

防范

电信

网络

分子

上当受骗

利用

同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