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姑嫂情

鸿雁

<p><b style="font-size: 20px;">文/图编辑:鸿雁</b></p> 我的上海小姑妹 1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老伴是上海人,上海船校六六届毕业生,六七年被选送到葫芦岛军工厂,参加首制核潜艇的建造工作。</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这个东北媳妇自74年9月结婚起,40多年来随老公无数次回婆家探亲。</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老伴儿兄妹七人,上面的两哥两姐早早就离家,分别在合肥、广东、南昌、成都工作了。</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74年结婚回上海时,住在一起的就是公公、婆婆和弟弟、妹妹了。婆家住在长宁区泰安路76号院 ,楼上楼下住了十几家。记得楼下一个20平左右大厨房,东南西北的挤了8户煤气炉灶。(当时没有排油烟机)熏黑的墙壁挂满篓、笾、勺、铲之类用品。厨房里一日三次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主妇们的哩话嗲语在厨间荡漾。在我这个外来媳妇眼里,小厨房亦是我观上海大世界的着眼点:感到新奇、欢乐和懵懂(听不懂的上海话)。婆家住两个房间,楼上16平的卧室公婆和小女儿住,小儿子住在楼下8平的小房间。我们来家就把小房间騰给我们,弟弟就到楼上挤着住。</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老伴儿刚参加工作时,小姑妹14岁(比我老伴儿小7岁),“三哥”一直很疼爱这个妹妹,每次回家探亲,都会想着妹妹,给她买件衣服、买双鞋之类,如今说起往事,小妹的喜悦之情还是溢于言表。也许是爱屋及乌,也许是和小姑妹接触的多,我一直也对周家最小的姑娘有着更深的亲和力。</b></p> 2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叫小姑“英妹”(润英),她一直叫我“姐姐”。我们心无芥蒂,心性相通。若说疼爱我更多的是钦佩。</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六九年她初中毕业,“因病留城”(先天性心房间隔缺陷)没有去黑龙江插队,之后作了街道“赤脚医生”;后来经过自学成才从事会计工作。</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英妹今年68岁,父母85年就不在了。她结婚后和公婆及小叔子住在一起。小叔子结婚她让出了自己的房间,一家三口搬到伸不直腰的阁楼间住。94年她41岁,丈夫因胃癌转移至肝癌去世,她遭受了“中年丧夫”的人生不幸。那时,唯一的儿子“冰冰”正读初中,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雾霾”重重,我们为之心痛之时也替她娘俩日后的生计担心。</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她没有被痛苦击垮,一个人担起了生活和培养儿子的重担。为了节省儿子在校午餐费用,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给儿子自备午餐。买菜去批发市场,买衣服不选贵的是她的习惯。</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多掌握点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收入。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财务中专学习,靠勤奋努力,考到了助理会计师职称,拿到了会计证,改行作了会计工作,先后担任了出纳员、成本核算、总账会计等职务。后因小企业效益不好,停薪留职作为“编外”人员在徐家汇建行工作,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95 年婆家房屋动迁,她们娘俩分到了闵行区梅陇镇的一室一厅楼房,才结束了阁楼的“囚禁”之苦。搬家后上班远了,骑自行车上班,来回二个多小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那时起,我们每次回上海就住在妹妹家,在这里我继续体会婆家留给我的亲情和温暖,也给妹妹带来企盼的愉悦。</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04年,英妹卖掉了一室的小房,加上含辛茹苦、一点一滴积攒的钱,花58万买了大华“ 滨江雅苑 ”近百平“二室二卫一厅”(五层)的房子,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震惊、感慨和兴奋。妹妹一个人辛苦工作还要供儿子上大学,能买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不容易啊!</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英妹是个要强的人,孤儿寡母从未向亲友们张口求助过。为了增加收入,她退休后仍给一个集体企业打工,还给一家小广告公司作兼职会计。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汗水补贴家用。辛苦奔波的同时,她以慈母的爱心精心的培育娇儿的成长,儿子不负母望,高中毕业考入《华东师大》化学系,大学毕业后在《复旦中学》任教,在岗期间又获研究生文凭,如今已是一位为人师表的高级教师了。</b></p> 3 <p><b style="font-size: 20px;">  英妹聪明善良,性格开朗,为人宽容大度。丈夫去世后和婆家的大姑、小叔一直保持密切关系,八十多岁的二位大姑姐隔三差五的电话聊天,她们娘俩也是常去探望;小叔子夫妇更是时常来家做客,相互走动的很勤。我们在外地的娘家哥、嫂、姐、姐夫回上海都喜欢到小妹家住,和英妹在一起,看到的永远是阳光的脸,听到的永远是开心的笑。</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人生之路真是坎坷,老天也有不公时。正值小姑妹摆脱困境,娘俩日子过得舒心惬意时,2008年下半年,英妹突患“间质性肺炎”住院治疗,医生背地告知家属,病情很重,恐怕熬不了几个月了。我们听了都感到恐慌和不舍。可却看不出她有稍许的紧张和恐惧,心态放松的配合医生治疗,就像得了一场重感冒。</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快乐与健康为伍,苍天有眼,经过治疗和自我调理,她奇迹般的好起来了!十几年过去了,病情平稳,英妹快乐的生活着,就诊的医生都认为是个奇迹,作为特殊的医学案例保存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病重住院期间,她向医生问起病因时,说是原因不清楚。她便萌生了遗体捐赠意愿。后来,当她把上海红十字会颁发的《遗体捐赠证书》拿给我看时,我心里沉沉的,问起她当时是怎么想的,她说:“我当时病情危重,医生又搞不清病因,我就想拿我的遗体供医务工作者研究病因,也算是为后人做点好事。”她的善良、开通及奉献精神让我由衷的钦佩。</b></p> 4 <p><b style="font-size: 20px;">  英妹常说,你们要是在上海就好了,过年过节都可以在一起。虽然相隔千里,我们心还是相互惦记的。赋闲在家,兄妹俩隔三差五语音聊天,问问吃啥饭,做啥事,嘘寒问暖,满满的亲情暖意。</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还会找机会聚聚、玩玩。比如,一起南、北两地过过年,一起观过哈尔滨的冰灯展,一起参加合肥侄孙女的结婚典礼,一起游过宁波“雪窦山”、浙江“桃花源”、上海的“朱家角”、“古猗镇”、“新场古镇”、“金山嘴”老街等景点。</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九月中旬,趁疫情平稳期,我们又一次回“婆家”,在英妹家住了一个月,这是几十年来,我们在一起同吃同住最长的时光。中间我和老伴儿去张家界玩了五天,其余时间都和妹妹朝夕相处。来之前,妹妹就向老伴打听我们的饮食习惯,问喜欢吃什么,费尽心思提前备好了土鸡、鸭子、牛排及新鲜水果等,家里冰箱装不下就放到单位的冰柜保存,让我感到家的温暖,妹的深情。</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英妹是厨艺高手,即便是平常饭菜经她打点也会让人食欲大增。我很欣赏和享受她的厨艺,每餐都吃的津津有味。在英妹看来,让我们吃好是对哥嫂情意最好的表达了。她早早就安排了中秋国庆家宴,上海家常火锅,品尝秋季大闸蟹等上海特色菜品的时间表。与英妹相处让我们乐不思蜀,也是我们晚年难忘的、珍贵的快乐时光。</b></p> <p><b><i>2020.7我为英妹68岁生日制作贺卡</i></b></p> 难忘的快乐时光 <p><b><i>1994年夏,我儿子考入“武汉海军工程学院”,英妹母子前来葫芦岛祝贺。</i></b></p> <p><b><i>2010年老伴退休后返聘“南通惠港船厂”,英妹来此看望我们</i></b></p> 2010.上海世博会 <p><b><i>2010.10游上海世博会</i></b></p> <p><b><i>2011年我们一家三口在英妹家过除夕夜</i></b></p> 2012.5南昌看望大姐 <p><b><i>2012.5我们去南昌看望大姐</i></b></p> <p><b><i>我们和大姐的二个女儿合影</i></b></p> <p><b><i>我与小姑妹</i></b></p> 2012观黄浦江夜景 <p><b><i>2012年初冬英妹陪我们及胞妹乘游船观黄浦江夜景</i></b></p> 2014大连除夕夜 <p><b><i>2014春节,英妹母子来大连和我们一起过年</i></b></p> 2014观哈尔滨冰展 <p><b><i>2014年春节赴哈尔滨观冰展</i></b></p> 2016上海除夕夜 <p><b><i>2016年春节除夕夜三兄妹一起在英妹家过年</i></b></p> <p><i>2016上海除夕家宴</i></p> 2016宁波“雪窦山” <p><b><i>2016年春节,外甥开车,我们自驾游宁波“雪窦山”</i></b></p> <p><b><i>姑嫂同欢乐</i></b></p> 2017初春在上海 <p><b><i>2017.3我们和成都二姐夫相遇在英妹家</i></b></p> <p><b><i>相聚乐陶陶</i></b></p> <p><b><i>我们在“滨江雅苑”小区遛弯</i></b></p> 2017合肥婚礼 <p><b><i>2017.10我们从大连,英妹从上海分赴合肥参加侄孙女婚礼</i></b></p> <p><b><i>新颖又传统的汉式婚礼</i></b></p> <p><b><i>婚宴上</i></b></p> 2019第13届菊花展 <p><b><i>2019.10参观在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举办的“中国第十三届菊花展览会”</i></b></p> 2019古镇“朱家角” <p><b><i>2019.10游上海“朱家角”古镇</i></b></p> <p><b><i>开心快乐的英妹常说:“没有烦恼”💁</i></b></p> 2019浙江“桃花源” <p><b><i>2019.10游浙江“桃花源”</i></b></p> 2020中秋国庆上海行 <p><b>难得十九年一遇的,中秋国庆双节同贺,我们夫妇回到老伴的故乡上海,三兄妹同庆双节更是难得。</b></p><p><b>应该说,在所有的情缘中,亲情是最重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无私、不求回报的。父母不在了,亲兄妹、亲姐妹的血脉至亲关系,也是人生不可割舍的情缘。</b></p> 中秋国庆双节聚 <p><b><i>兄妹三家及老邻居三姐妹聚餐合影</i></b></p> <p><b><i>2020中秋国庆三兄妹同框</i></b></p> <p><b><i>润国夫妇</i></b></p> <p><b><i>润康夫妇</i></b></p> 游“金山嘴”老街 <p><b style="font-size: 18px;"><i>2020.10游上海“金山嘴”老街</i></b></p> <p><b><i>兄弟二人</i></b></p> <p><b><i>姑嫂三人</i></b></p> <p><b><i>姑嫂情</i></b></p> 南翔古镇“古猗园” <p><b><i>2020.游上海南翔古镇、“古猗园”</i></b></p> 游上海“新场古镇” <p><b><i>2020.10上海“新场古镇”游</i></b></p> 《行知公园》健身游 <p><b><i>英妹家小区对面的《大华行知公园》,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1891-1946)而建的,现今已成为社区民众健身的好去处。</i></b></p> <p><b><i>姑嫂漫步大华路</i></b></p> 小姑妹的家宴厨艺 <p><b><i>2020.10.1国庆中秋家宴</i></b></p> <p><b><i>2020双节共庆家宴上,我拍下的母子合影</i></b></p> <p><b><i>品上海辣味火锅</i></b></p> <p><b><i>上海人吃大闸蟹讲究“一雄一雌”,记得2011年,我胞妹来上海玩时,我们也是这样吃的。</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后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今日凌晨三点醒来,我与英妹的题材油然而生。如今我和老伴儿已逾七十了,长途跋涉一起游乐的机会越来越少,写下此文,作为我此行上海,和小姑妹在一起日子的美好回忆吧。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11.3于大连小平岛</b></p><p><br></p> 此篇获[美篇]+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