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亲(一) 我的婆婆我的妈

唐筱

<p class="ql-block"><b> 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中慢慢流逝,走着走着,又到了深秋。思念似梦,新愁如雨;</b><b style="font-size:18px;">雨</b><b>打窗柩,淙淙有声。 </b></p><p class="ql-block"><b> 前几天,从腾讯看点上浏覽到一条新闻。文题是:百岁老人周令钊回忆毛主席的音容笑貌,往事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b> 周令钊先生,声名显赫,他在天 安门城楼上为毛主席创作了第一幅画像后,他就成世界闻名的一代画匠,电影《开国大典》更让他声名远播。我的婆婆周令昭是周令钊先生同父异母的姐姐,婆婆虽出身名门,但一生坎坷,她的世界里,只有丈夫儿孙家庭;留给这个世界的,也只有勤劳善良坚忍……</b></p><p class="ql-block"><b> 婆婆舅舅,同是我们的亲人。不管是声名显赫,还是平凡普通,都为社會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都值得我們敬仰尊敬!</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人逢清明倍思故亲。此刻,婆母的慈容笑貌又浮现在眼前,许多往事也常在脑海里萦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婆母驾鹤西去巳近四十年了,但每每忆及,总有断肠之痛,彻骨之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我的婆婆和公公</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 婆婆家族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翻出2008年由湖南省中共平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组织编纂的《平江周氏通鉴》细细阅读,心潮澎湃,把我带进了与婆母血脉相承的周氏家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婆母本名周令昭,又名周惠君,一九一一年出生在湖南平江托田周氏家族。周家先祖是靖国筹粮保供给的爱国英雄周文斋公。周公乃传奇人物,原在赫赫有名的湘军首领曾国藩、曾国荃营中负责后勤事务,由于筹饷理财方面的卓越才能,又得到当时的名将左宗棠赏识器重,于是,周文斋公由一介小吏飞跃成为威震一方的朝廷命官,担负起保障军队作战所需的重任,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贡献。或许因为周文斋公当年只是负责后勤保障,因此对他的功勋正史鲜有记载,但是皇帝却对其功绩不吝嘉奖。据《周氏族谱》记载,皇恩浩荡,仅在清朝获皇帝嘉奖的圣旨就多达四十多道。其中,贤能为官且乐善好施的周文斋公所获皇帝表彰的圣旨最多。虽然在清末朝廷卖官鬻爵腐败成风,但要获得皇帝诰封的"圣旨”,也是要经过各级官员举荐考察审批等程序。可见,周文斋公在中国近代史上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过贡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星转斗移,世事沧桑。周氏后人以自已的先祖为荣,继承传统。平江周氏家族以道德诚信、勤劳朴实、乐善好施、忠君爱国、兴办教育、修路架桥、造福桑梓为立族之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近百年来,周氏旺族达官贵人、高知才俊层出不穷。婆母同父异母的弟弟周令钊先生就声名远播。他曾是中央美院教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天安门城楼上第一幅毛主席巨幅画像的绘制者,也是国家名片(国徽、人民币、邮票等)的设计和绘制者,创作了许多震惊海内外的重大历史画卷。另外,还有中国派驻联合国负责工贸管理的周烈承、联合国驻华高级官员周美香、湖南省人大常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周平常等等许多人都是周氏后人中的杰出代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平江周氏通鉴》中还专门表彰了周述之、周令本等几十位在工程技术、文学艺术、教育卫生等领域有特殊贡献的周氏后人,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无私奉献,业绩卓著,成为平江周氏的骄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但是,正如《平江周氏通鉴》的篇头语所言:一支血脉中,功绩显赫者有之,平凡普通者有之; 富甲一方者有之,穷困潦倒者有之; 道德高尚者有之,卑微猥琐者有之……。正是这形形色色的人们,才组成这五光十色无比鲜活的大千世界。佼佼者固然光宗耀祖,青史留名,值得骄傲和景仰; 碌碌者也大可不必汗颜。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无论何朝何代,芸芸众生总是绝大多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是社会的坚实基石,是推动人类历史长河奔腾不息的强大动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宗族如此,民族如此,世界亦如此。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都是平凡人群中的一员,心安且自豪!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这些图片,选自《平江周氏通鉴》。图1是婆母子女照:胡思可、胡思德(我的丈夫)、胡思平、胡思良。最下面左边的姐妹重逢照摄于1981年,姨妈周曼君从天津到湖北探亲,与婆母在长沙重逢。</p> <p><b style="font-size: 20px;">  &nbsp;&nbsp;&nbsp;几天来,我反复翻看着《平江周氏通鉴》,初步了解了婆母家庭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追溯其几代人优秀道德品行、修养三观的来龙去脉。这本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通鉴,也让我深深的为之感动。岁月赠予周家族亲长长短短的故事,他们也各自演绎着形形色色的生命之歌。</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掩卷沉思,各色人等会从字里行间跃然而出缓缓地向我走了过来,如此生动鲜活,如此咄咄逼人!我常和他们进行超越时空、超越地域的灵魂对话,也让我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诠释和感悟。</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祖宗留下的精神瑰宝璀璨如新,闪耀于世,它必将指引出来周氏后人砥砺前行,再铸辉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感恩婆婆慈母心</b></p><p><br></p><p>&nbsp;&nbsp;&nbsp;</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人生沧桑,岁月的流沙卷走了多少人的青春韶华;月圆月缺,又遥远了多少传奇佳话。</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 &nbsp;&nbsp;婆母周惠君出身豪门,乃是显赫门第的周家大小姐。但纵观其坎坷一生,历经延绵不断的战乱和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与公公结婚二十七年,夫妻聚少离多,久经春夏秋冬的风霜雨雪,饱尝人间世上的酸甜苦辣。她像千千万万亇普通的中国劳动妇女一样,善良,贤慧,勤劳,坚忍,将自己七十二年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全部奉献给了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 婆母性格内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十六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嫁成为公公胡静老大人的续弦。大妈妈难产去世后留下大哥、大姐和二姐,婆母自已育有俩男俩女,我的丈夫胡思德是婆母的长子。公公胡静早年一直在云南、四川、贵州一带从事铁路、公路的测量工作,天高路远,邵阳的家就全靠婆母独自支撑。解放后,中央政府又将公公调到当时政务院直属的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任天文基线测量队工程师。公公一直在外地工作,婆母独自在邵阳含辛菇苦撫育孩子守候着家。一九六三年,公公尚未退休却突发脑梗英年早逝。孤儿寡母,又逢文革冲击,婆母闯过多少生死险关,独饮多少冷泪苦水,只有她老人家自己知晓啊!</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 &nbsp; 一九七二年十月,知道我怀孕待产,婆母从湖南赶来江西。头一回第一眼见到婆母,我就心生感激,终身不忘!</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 &nbsp;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大地母亲给子民于清风飘香,金果垂枝。婆母带给我的见面礼是两大坛湖南坛子菜。那陶瓷坛子又沉又笨,加上里面的菜,每亇坛子足有十多斤。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从湖南到江西,必须要换两趟车。婆母年过花甲,首次出门,身单力薄。我不知道婆母是怎么样用双手怀抱这两坛子菜到了江西。打开坛盖,香气扑鼻。婆母将豆角、茄子、瓜果等时令蔬菜切成寸段儿晒干,再拌上自已特制的豆豉辣椒、好酒等调料放在陶瓷坛中密封收存。婆母精心制作的坛子菜,味极鲜美,我敢说是中华美食中之最,醉人醇香!满满的,全是婆母的情、妈妈的爱,让我此生难忘。</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nbsp;&nbsp; 从婆母走进我家的那一刻起,我的生命里就又有了一亇慈爱、善良的妈妈。她像亲生母亲一样关心疼爱着我,呵护着我和丈夫以及我的三亇儿女。我爱婆母,婆母也爱着我们。"爱"的种子,在每个家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的生活虽然仍是艰难,但老少三代共享天伦,其乐融融。</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 婆母勤劳朴实,节俭持家,从不闲着,她帮我养鸡、喂鹅、种菜。我们在屋后开垦了一块菜地,又得到邻居胡大妈最真诚的帮助指导。我们从没有种过菜,大妈手把手地认真教,婆婆不辞辛劳地管。因而一年四季,各色蔬菜瓜果郁郁葱葱,五彩斑斓,收获喜人。</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 我们还在屋后搭了一亇杂物间养鸡养鸭。屋旁边的大树中间是一亇三叉树丫,我放了几把稻草留作垫鸡窝时用的,没想到也有收获。有一天,婆母对我说,中午看见那只芦花鸡“咯咯咯”地从树上的稻草堆上跳下来了,你看看是怎么回事。我端一把椅子爬上去一看,哈哈哈,稻草堆里竟然有八九亇雪白的大鸡蛋。笑不露齿的婆母手捧鸡蛋乐得脸上开了花。每天中午我从学校回家,远远地就看见婆母手拿一根细细的竹棍,驱赶着骚扰母鸡小鸡的小狗小猫和鸭鹅。每每这时,我就觉得婆母就像一只老母鸡,张开羽翼,忠实护卫着她的儿孙,她的家……。</b></p><p><br></p><p><b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一年,我和婆母从门口的小贩手 里买了一对小白鹅。它们浑身雪白雪白的,蹒跚学步,煞是可爱。婆母对两只小鹅格外喜欢,每天早晨都用新鲜蔬菜拌上米糠饲喂牠们。两只小鹅长得很快,身高超过喂了几亇月的鸭子。于是,婆母拿着一根小竹棍,每天把牠们赶到西边大操场去觅食吃草,草儿青青,鹅儿在那里吃得肚子滚圆。两只鹅一雌一雄,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傍晚时候摇头晃颈跟着婆母回家休息,牠们也成了孩子们的宠物。 有一天傍晚,突然刮起大风,我赶紧一路小跑大操场,准备提前把鹅赶回家。四处寻找,竟不见了踪影。有人告诉我说:刚才看到东边楊家背有一亇老俵赶着两只鹅走了,不知道是不是你家里的。我情知不妙,鹅被人赶走是无法找回来了。失去了鹅儿,最伤心的是婆母!老人家茶饭不思,经常拿着那支小竹棍去西边操场找鹅。我不忍心告诉她:那两只鹅儿也许早就成了人家的盘中美食了……。</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候,我们住的是平房。与我们同邻的是程国全、郑老師、胡妹妹以及胡大妈五户人家,彼此关照,亲如家人。一天傍晚,几家人全在房前大坪里吃饭,突然有孩子叫“看,唐老师的鹅回来了!”我以为是孩子们开玩笑,鹅丢了几天了,怎么可能回来?但顺着孩子们手指的方向往东看,只见我的两只鹅从机关幼儿园的高坡上往家走。它们肩并肩,昂头挺胸,一路引颈高歌,就如凯旋归来的勇士,整栋房子的老老少少全鼓掌欢迎。两只鹅旁若无人,一直走到婆母身边。婆母泪花闪烁,一边小心抚摩,一边喃喃自语:“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就像见到久别的孩子。两只鹅温顺地站在婆母身边,摇头晃脑,也仿佛像走丢的孩子又找到了妈妈,感概万千。这一幕,让我此生难以忘怀!</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几十年过去了,我至今还找不到答案。我和婆母只带着鹅去过西边的大操场上吃草。而偷鹅者是住在东边的农村里,鹅回家要走过楊家背一大段路,然后穿过东边机关、商店、影剧院这么多的地方,没人带着,它们是怎么找到家的。或许,鹅和牠的主人心有灵犀,冥冥之中彼此心心相牵才会涌现这一奇迹 。</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婆母善良慈祥,温文尔雅,细语轻言。与我们共同生活十多年,从没和任何人大声说过一句话。她的平和文静,让我的性格里也多了几份安宁。邻居们都敬重婆母,我的老邻居郑老師和胡妹妹对婆母的美德记忆尤深,婆母善待身边所有人和物、。&nbsp;&nbsp;</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婆母做事认真、细心耐心。我常说她择菜好像带了尺子,她择好的豆角菜心、豆芽儿等等总是长短划一,整齐洁净,让我有时都舍不得把它们倒进锅里遭烟火蹂躏。婆母也极爱干净,做完家务活儿,她喜欢坐在家门口,肩上披一条白色方巾,用一柄木篦子,缓缓地、轻轻地梳理她的满头银发,丝丝不乱,根根洁净,人们称她是"乐华锰矿第一老太太"。金色夕阳下婆母的“梳发图”好似一幅精致的国画,那画里有妈妈慈祥的英姿,有女人高尚的精神,更有中华母亲的伟大灵魂!</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 &nbsp; 婆母善解人意,从不张扬。我和先生年轻时会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矛盾。记得有一次与先生争辩几句,气得饭也不想吃,进屋就睡觉。婆母什么都不说,默默地到厨房给我煮了一大碗荷包蛋,又轻轻地端到我的床头,细言细语地说了一句“别饿着。”这简单的三亇字,竟然让我泪如泉涌,一切委屈烦恼全烟消云散,只剩下慈爱温馨溢满心头。</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乐华锰矿,我有"好媳妇"的美称,但想来自觉惭愧。我的婆母,才是这世界上最可亲可敬的“好婆婆"。有这样的好婆婆关心疼爱着我,也是上天赐给我的福分。假如真的有来生,下辈子,再下辈子,我还愿意做婆婆的儿媳妇!</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愿上天垂怜,再续我们的婆媳情!</b></p> <p>婆母与大姐胡思顺、大姐夫以及弟弟胡思平、妹妹胡思可的合影。</p> <p>2005年,我和先生在广州妈祖庙朝拜祈福留影。</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 送别婆母后的日子里</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光阴悠悠,岁月匆匆。弹指间,婆母在江西呆了十一年,她帮着我带大了三个孩子。有一天,老人家对我说,她很想回宝庆府邵阳去看看。我知道,婆母在邵阳生活了几十年,妹妹胡思良、胡思可,弟弟胡思平等亲人都在家乡,婆母也时刻在念叨着他们。人老了,哪有不思乡念祖的啊?!所以,我立刻让先生胡思德给她买好火车票,又匆匆在婆母的口袋里放了些零用钱,将她送上了火车。临别的时候,婆母一再对我说,我回邵阳看看马上就会回到你们身边来。然而作梦也没想到的是:婆母此去,竟成永别!</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接到婆母驾鹤西去的噩耗,我放声恸哭。当时先生胡思德正在赣州学习,我只能自己带着尚还年幼的三亇孩子一路累着,哭着,悲悲切切,赶回邵阳奔丧。</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灵前飞烟雨,堂上放悲声。婆母的灵堂就设在胡家祖居城中心太平巷二号。看到婆母安祥的慈容,心如刀割,泪如泉涌。听弟妹们讲,婆母是罹患脑溢血撒手人寰。弥留之际双眼一直盯着病房的门口,泪眼巴巴地期盼着我们一家人回来。我扶棺痛哭∶“妈妈呀妈妈,我们回来了,您为什么不睁开眼睛看看我们。您说了马上会回江西,儿媳妇还没有好好侍候过您,但是……”,悲声难挽流云往,泪雨相随野鹤飞。</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婆母德高望重,远近闻名。老人家去世以后,邻居们为之悲痛,来灵堂含泪祭拜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有一天,我在院子里看到来了一大伙大婶大妈们,她们口口声声在说:“胡家娭毑说她江西的媳妇特别贤惠孝顺,我们一起去看看!”我当时很奇怪,这些人我不认识,她们为什么要来看我?后来邻居徐大妈和弟妹们告诉我,婆母回到邵阳后,常在街坊邻居面前夸赞我,说我对婆母照顾如何如何周到体贴。由于婆母的夸大宣传,我就成了众邻嘴里的贤惠媳妇。对天长叹,扪心自问,愧对婆母的褒扬啊!我只是像所有的儿媳妇一样,尽了一点孝心。粗茶淡饭,家事繁多,全靠婆母操心,我没能让婆母真正享过一天清福。“婆婆呀,婆婆,您这一辈子,心里只有您的儿孙及媳妇。您就是一条勤劳善良的牛,吃进去的是普普通通的草,挤出来的却是滋养儿孙的奶呀!”</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悲切切,凄惨惨。1984年5月21日,全家人哭送婆母到邵阳陈家桥苦菊山。天道轮回,叶落归根,婆母和公公、大妈妈同枕长眠于此。胡家兄弟姊妹七人共同把三人的墓地用青石砌筑合围,以供后人祭拜瞻仰。</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婆母已仙逝近四十年了,我也曾多次回乡祭拜她老人家。每当我拿着各类祭品在弟妹陪同下登上苦菊山的时候,我就悲从心起,从山下一直哭到墓地。站在婆母墓前,我会嚎淘大哭,不能自已。焚香把酒,祭奠先尊,以哭当歌,诉说思念。多少年来,全都难以抑制这份思母之情!</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婆母呀,儿媳妇永远感恩于您。您用传统美德和真诚践行演绎了您自己最平凡而又卓著的一生。您的宽容,您的善良,您的大度,我将铭刻在心,终身不忘。</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婆母呀,如今您和公公、大妈妈以及您们的儿女胡思顺、胡思德、胡思温还有您的同胞妹妹周曼君、妹夫易季木和他们的长女易正礼夫妻都已经相聚九泉,同乐天堂,我衷心祈祷你们共享仙界的美好安宁,阳光下的胡家众亲永远永远怀念你们……。</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 后语 ]</b></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代英魂归梦乡</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满堂泪语洒资江</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冰操懿范千秋继</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慈恩高风万载春</b></p><p>&nbsp;&nbsp;&nbsp;</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唐筱 庚子清明期间于新余&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2010年8月,我和先生来到天津,与姨妈的儿女(姨表姐易正礼夫妻、姨表弟易正锋夫妻、姨表妹易正乐夫妻及姨妈的孙辈们)在天津喜相逢。</p> <p>2008年11月我和先生同周氏在广东的后人相聚于广州中国大酒店。坐中排的是婆母以及周令钊先生同父异母的弟妹周令静、周令西、周令辉、周令豪等周家众亲。</p> <p> 岁月无常,如今照片中的先生胡思德和他的姐姐胡思顺、胡思温己经仙逝。后浪们茁壮成长。 </p><p> 非常遗憾,当年条件太差,婆母在江西生活十二年,一家三代,竟然没有一张合影……</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篇后语: </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清明时节,格外思亲。于是,我提笔抒怀,写了清明思亲(一)、(二)、(三),用以记念已经逝去的婆婆、爸爸妈妈和我的先生。开笔先写"我的婆婆我的妈",情至深处时,常难以自巳,伏案停笔,泪飞如雨……文章成篇以后,朋友李先生热情相助,将我的文章制作成美篇,并配上名曲"二泉映月"。美篇刚一发表,就收到数十段情真意切的感言,亲人胡思平、蔡纯、陈一平、陈伟明、徐卉、陈用以及吴顺前老师、辜梅秀老師、钟桂英、周晓燕、谢桂花丶付水华等许多同事同仁和我的老同学老朋友姜公懿、舞友徐艳琴、张宏娣、阵德萍、贾玲、王建玉以及学生陈斌、韩锦萍、朱峥文、苗苗、海澄、华都给了我鼓励,真诚慰藉让我动容感怀,很多素未谋面的美篇友人也都关注我的拙文,阅读者高达一千二百余众。而后,我又完成清明思亲(二)和(三),好友李老師帮我打印成美篇读本,让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已的写作成果转化为文册。李老师又耐心教我制作美篇,本人虽则愚笨,但还是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术,而且乐此不疲,准备与美篇共度晚秋。</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感谢美篇,让我遨游其中收益匪浅,我也为自巳的文章找到了归宿。文章变成美篇,就可以永久保存,有时翻开读读,瞬间就打开了记忆的阐门,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催促我这夕阳老人不断前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感谢你们,支持帮助我的亲人朋友们, 感谢你们,我从未谋面的美篇友人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