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0月25日(周日),鹃城读书会一行14人相约从郫都区出发,驱车前往什邡红枫岭,饱览红枫层林尽染风情,分享《北上》千秋运河文化。</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枫叶红于二月花</b></p><p><br></p> <p> 红枫岭距什邡城约40公里。汽车在秋季的山间穿行,一路上山色绮丽,涧深谷幽,层林尽染,奇花点缀,山雀鸣叫,彩蝶飞舞。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们环目四顾,深有同感。(书友童国莉)</p> <p> 走进景区,红得醉人的红枫树热情地站在路边欢迎我们。书友们来到树下,争先恐后拿出手机,连声高呼:来!来!来!照相!照相!书友赵洪是大家的御用摄影师,几个书友围绕在他身边,请他帮忙拍照,还有书友一边拍照,一边请教摄影技术。(书友吴文萍)</p> <p> 书友的热情也感染了我和老婆,兴致勃勃地坐在树下,在朋友的调笑中调整姿势,把快乐的瞬间记录下来。舒展的红叶遮住了满是皱纹的脸,释放了被凡尘俗事压抑的笑容,甚至还要与老婆来一个亲密对视,完全忘记自己是被岁月偷走50年光阴的人了。(书友王朝贤)</p> <p> “捡一片叶子做书签”,不知哪位书友说道。这句话就像一个咒语般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我开始把目光转向地面,特别是游人罕至的秃枝树林。在他们的脚下,一层,一层,又一层,全是掉落的树叶。此刻,他,她,它,就这样,在充满湿气与寒气的深秋里,层层叠叠地排好,去奔赴一场或许早已定下的约会。哪怕这场约会,是以毁灭自己为代价,他们也慷慨赴约!(书友徐萍)</p><p> </p> <p> 无一例外,这些如手掌般的叶片全都红了,他们红得热烈,红得庄严,红得深沉!在秋风瑟瑟,霜降已至的深秋时节,这一抹红,无疑是整个天地苍穹中,最让人感到温暖的色彩。经受了风霜洗礼之后的深红更显示出一种成熟的品格,让人肃然起敬。(书友陈兆玉)</p> <p><br></p><p> 下午一点,来到路边的一家农家乐午餐。这里的菜肴,给了我们大大的惊喜:干煸鸡、宫保鸡、凉拌鸡、土豆烧鸡、药膳鸡汤、腊肉炒萝卜干,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佳。土特产野韭菜煎蛋、凉拌野菜更是稀有,让人赞不绝口。享美景,尝美食,不虚此行。(书友张大春)</p><p> 人生能有这样的一群朋友,可以一起谈天说地,畅聊人生,简直是人生一大幸事。我想幸福就是如此吧,能和一群有趣的灵魂同行,彼此温暖,共同前行。(书友屈玲)</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北上》寻根运河畔</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p><br></p> <p> 下午三点,在农家乐的露台上,书友们围坐在一起,由书友童国莉主持举行第20次读书会,分享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阅读感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匠心独具的情节</b></p><p> 这部小说很明显是河流与人类共同写就的故事。书的整体架构,写作方式都属于诗化小说,不完全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在深情又充满克制的叙述中,创造出如运河般不疾不徐的水节奏与意境,极富哲理性的诗意美。整本书既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具体实感、美感,又有引人思索的丰厚、博大的思想内涵。(书友徐萍) </p><p> 小说开头的《2014年,摘自考古报告》和末尾的《2014年6月:一封信》就像一根绳子的两个头,中间的故事就像一颗颗珍珠,用这根绳子串在一起,闭环成了一根精美无瑕的珍珠项链。书中的纪录片《大河谭》串起了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故事的大结局也完全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审美观。(书友张大春)</p><p><br></p> <p> 小说就是讲好故事,所以叙事尤为重要。作者选取了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采用了双线叙事。一是 1901年,这一年清政府下令废止漕运,意味着大运河的 “废”; 二是 2014 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意味着大运河的 “兴”。一废一兴之间,跨越了一百多年。历史与现实这两条线索就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跨越中实现了对话,构成了小说主要的叙事线索。(书友张丽萍)</p><p> 莫言说,小说结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形式,它有时候就是内容.......小波罗、谢平遥一行坐船沿运河北上的故事,仿佛就是多灾多难仍然激昂蓬勃生命力的运河主干道,他们众多的后人围绕运河展开的多姿多彩的故事,犹如运河一个个河段或故道或重要的闸口,不管你怎么变来变动,最终都汇集到主干道来。这一结构,本身就增加了千年运河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丰富,令人回味,令人不得不佩服作家的巧妙构思。(书友张兴梅)</p><p> 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拍摄《大河谭》文化节目,将书中百年前的人物后代交织在一起,也将百年距离缩短到这条大运河上。拍摄《大河谭》的过程,是在追溯运河的历史,也是作者找寻自己的运河情结,更是唤醒后人对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巧妙的构思一石三鸟。(书友吴文萍)</p><p><br></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激情荡漾的人物</b></p><p><br></p><p><br></p> <p>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书中马福德与秦如玉的爱情,虽然感觉写的有点突兀,但还是被他们俩的爱情深深感动。这是跨越了种族与国界的爱情。马福德说:“经历过一场漫长的战争、杀戮和抢劫,我知道生命有多卑微和偶然,所以也知道爱有多珍贵……”。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秦如玉惨遭日本狼狗咬死,马福德手刃仇人,追随爱人秦如玉而去。人生如若有这样的一个人守护你,爱护你就足矣。用外国士兵的视角,展现运河沿岸人民开放而忠贞的爱情,尤其让我感动。(书友童国莉、屈玲)</p><p> 纪录片《国之大运》总撰稿张海龙曾说“读懂了大运河,你就读懂了中国”。《北上》中,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甚至不同阶层的人,因为一次偶然的运河之旅相遇相识,从此时空交错,命运交织,随着运河之水而来,又随着运河之水而去。众多的小人物在时代大潮的背景下微不足道,却又烙下深刻的人生印记……小说写了几代人,几十个人物,谁是“主角”?小波罗?谢平遥?邵常来?还是马福德?谢望和?恐怕都不是。小说真正的“主角”是那条河,那条大运河。(书友赵洪)</p><p> 作者对人物性格和语言把握能力很强,写到1900年的故事,很有那个时代的韵味儿。写到2014年的故事,又幽默而时尚。“我把可以当债主的朋友列了一串名单,抽了根烟,又一个个划掉,真他妈的开不了口。在今天,借钱比借人家老婆用还可耻。就剩抵押房子这一条路了,那就抵押,我一拍桌子,老子愉快地决定了”——就这么三言两语,人物活脱脱站在我们眼前。(网友唐豆)</p><p><br></p><p> </p> <p> 《北上》时间跨越百年,人物历经三代,以一条大运河串起了许多人,许多事。运河两岸百姓的命运,在与自然抗争中、在与外来侵略抗争中、在与内部压迫抗争中、在人与人的抗争中,起起浮浮,不断延续,不断承前启后,同时也如同运河的命运一样,变幻无常,所有的辉煌、不甘、屈辱、抗争,最终归于沉寂。运河文化和精神是一种生命体,需要被传承和延续,这道历史之河的精神和伴随精神,应当被保护和传记。(书友谭继鸿、张平)</p><p> 一本书读完,几代人的生死荣辱、兴衰沉浮也结束了。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看起来很长,但却过得很快。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我们更远一点的祖宗、前辈,在我们的记忆里,距离我们很近很近,可似乎没过多久又离开我们了;也许离开我们很多年了,却又仿佛他们昨天还在照顾陪伴着我们。珍惜我们身边的人,让我们的今天更充实,让我们的明天会更好。(书友陈传云)</p><p><br></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厚重丰盈的文化</b></p><p><br></p> <p> 大运河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一座金矿,2014年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作者徐则臣生在大运河边,长在大运河边,工作在大运河边,立志挖掘大运河文化,为大运河写下了很多优秀作品。《北上》就是作者挖掘大运河文化这座金矿的又一杰作。(书友王朝贤)</p><p> </p><p><br></p><p><br></p><p><br></p> <p> 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中华民族保留了一部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北上》与其说是在写一次心灵之旅,不如说是在写文化回归。因为唯有文化才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东西。八国联军中俄罗斯士兵正在实施强奸幼女的兽行,被吹响起来的俄罗斯国歌,召回了良心,停止了作恶,美妙的歌声强过罪恶的子弹。这样一个细节,昭示了文化的强大作用。无论是周海阔的小博物馆,邵星池的罗盘,谢望和的《大河谭》都是在呼唤运河文化的回归。(书友赵洪、陈兆玉、龙云根)</p> <p> 河水汤汤,每一段现实终将被历史淹没。大运河枯竭了,大运河文化还要传承和延续。如同人生这条河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都要记得与自己相认。(书友余华)</p> <p> 按《鹃城读书会章程》规定,经众书友荐书、投票,下期共读书目定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写的《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摹出一个边陲小镇光辉灿烂的千年传奇,与这片土地上异彩纷呈的人物群像”的。</span></p><p> 愿天下爱书人士与我们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p> <p> </p><p><br></p><p> </p><p> 本期文字编辑:张大春 吴文萍 谭继鸿</p><p><br></p><p><br></p><p><br></p><p> <b>鹃城读书会</b></p><p><b> 2020年10月31日</b></p><p><br></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