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渊如-江南兰王

廖开文

<p class="ql-block">一生痴迷兰花的江南兰王沈渊如。</p><p class="ql-block">无锡望族长子,爱兰成痴。</p> <p class="ql-block">  沈渊如(1905-1979),出身名门望族,祖辈安徽人氏,殷实富裕人家。祖父原本是安徽盐商,太平天国时期,从安徽迁至无锡。在迎迓亭建造一栋深宅大院定居,先祖置产、开厂建业,沈家主营为织造、百货业,民国初,在沪、宁一带拥有十三家股份工厂。传闻沈家有白银五千七百两,黄金六瓮,在无锡荣登富豪榜。沈渊如为人谦和,待人诚信,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在原则问题上则从不退让,显示其外柔内刚性格。沈渊如是长子,有钱人家秉承着“长子不出宅”的规矩,肩负着“守好家产”的重任。为了长子能够安心守家产,晚清民国的富豪们通常采取两种方式:</p><p class="ql-block">一是让长子玩古董、种花;</p><p class="ql-block">一是让长子抽上鸦片。其中的“抽鸦片”方式,今天听来还是有些匪夷所思的。不过,具其子沈荫椿证实,事实的确如此。</p><p class="ql-block"><br></p> <p>于是,沈渊如14岁开始摆弄花草,自此爱兰成癖,直至成为海内外闻名的“江南兰王”。无锡荣文卿、曹涵美、荣德生等都是座上客,瞎子阿炳也时常由老婆牵着到门上来卖唱。</p> <p>沈宅1957年春兰杜鹃展留影</p> <p>传统养兰法,用芦苇帘遮阴</p> <p>他常与无锡艺兰名人荣文卿结伴同去杨干卿家赏兰、请教。沈氏聪慧勤学,兰艺大进经过多年收集和培育,在民国时期就有各种兰蕙五百余盆。建国后五十年代达二千余盆,六十年代初达到数千盆。</p><p><br></p><p>他自号千兰室主,绝非虚言。</p> <p>文革前沈渊如(左),刘汉麟(右)在渊如兰园(千兰苑)</p> <p>沈家大宅三造进深,前厅前院、后厅后院,后面则是小庭院。前厅待客,前院摆放着夏蕙;后院则摆放着春兰,两院间有杜鹃、山茶、木桃、月季、盆景等花卉,草木葱郁,暗香盈动。</p><p><br></p><p>最后面的小庭院就是沈渊如的秘密花园,只有他一人有钥匙,面积约有九十平方米,这里面莳养的都是珍贵兰蕙、名品佳种,平时双门紧锁,闲人不得入内,仅沈渊如一人有小院的钥匙。三子沈荫椿也如父亲般十分喜爱兰蕙,终日跟着父亲耳濡目染——看筋、辨脉纹、察色晕。待沈荫椿渐长成人,沈渊如只给了他一把钥匙。名贵兰种对于沈渊如,简直是其身家性命。</p> <p>那年头养兰,真是大户人家的高雅享受。</p><p><br></p><p>就养兰的泥,就要去山上采山泥,山泥以黑为好,呈颗粒状为上。其价值也是不菲。</p> <p>盆底钤有“渊庐”、“丁亥”</p> <p>“杨细春制”印</p><p><br></p><p>沈家的普通兰花盆都是沈渊如设计定制,出自宜兴杨细春,盆底或盆脚钤有“渊庐”、“丁亥”、“杨细春制”三枚印章。沈氏春兰盆采用老段泥,底为锅底形、大底孔、高脚,其盆素面无饰,简朴无华,其春兰盆底孔边簿近如蛋壳,盆体虽大但重量相对较轻,有“蛋壳盆”之称;蕙兰盆底孔径占盆底径一半,十分有利兰花沥水透气。后来仿制工艺很难达到。</p> <p>沈家专门用来摆放兰花的红木架子就有许多,花盆的选择也十分讲究,其中相当一部分花盆是沈渊如收藏的名家作品,像时大彬高徒李仲芳的自然树根盆、欧其位的紫砂盂型盆、徐友泉的紫砂盆、陈文居的紫砂方花盆等。当时沈家所用的普通花盆都是沈渊如自己设计绘图,向宜兴丁山的杨细春定制的,盆底或盆脚钤有“渊庐”、“丁亥”、“杨细春制”三枚印章。圈内兰友皆以能得到沈渊如的花盆为荣。</p><p><br></p><p>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沈宅后院的“千兰堂”便时常举办私家兰展——春季举办春兰展,夏初兴趣办夏兰展,间以山茶、杜鹃点缀。</p> <p>荣德生每年都会来沈家赏兰。荣德生过世前,还曾向沈渊如要了一支兰花,还写了张借条。</p> <p>1962年12月22日和1964年1月9日,朱德委员长曾两次来无锡接见沈渊如,每次都互赠兰花,交谈艺兰经验,并赠送《兰花谱》(日本小原荣次郎著,共三册)、《兰言述略》、《兰蕙同心录》、《兰蕙小史》。朱委员长并亲笔题写“养好兰花”四字,以资鼓励。</p> <p>朱德总司令来无锡看望兰王沈渊如时,下榻无锡太湖饭店,兰王沈渊如用军用卡车将兰花运至朱德下榻处,其中就有一盆当时极其珍贵的绿云。朱德看后爱不释手,其警卫人员便对沈说:朱总司令喜欢绿云,能否赠送?沈忍痛割爱。</p> <p>1933年,东北沦陷,难民流离失所,大批涌向内地。沈渊如就在无锡公花园同庚厅举办了“兰花义展”,将门票所得捐助给难民救济会。</p><p><br></p><p>日本人贪婪蚕食中国的资源,连兰花名种也成了他们的目标。小原荣次郎曾派人找沈渊如谈判,要把他的珍贵兰花品种带到日本去。</p><p><br></p><p>沈渊如面对气焰日盛的日本人说:</p><p><br></p><p>“图片资料可以给你,但兰花一株都不卖。”</p><p><br></p><p>日本人便唆使地痞流氓迫害沈渊如,沈渊如不为所动:</p><p><br></p><p>“我宁与兰花一块死,玉石俱焚。”</p><p><br></p><p>日本人见威逼无效,再生一计,以“一瓣一两黄金”的价格收购其他兰友手中的珍稀名兰。</p><p><br></p><p>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兰花也濒临在中国灭绝的边缘。</p> <p>沈渊如的父亲拍案而起:</p><p><br></p><p>“只要日本人出价,我们就以高出一倍的价格买下来!”</p><p><br></p><p>得到父亲的支持,沈渊如对兰友说:“你们今天把花卖给日本人,以后再想种兰花就没有了。你们手里的兰花我来收,以后你们还想种的话,我可以分盆给你们。”遗憾的是,西神这个品种还是给日本人拿去了,但东莱、南顶、北辰,日本人都没能如愿拿去。就这样,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沈家几乎集中了全国99%的珍稀“文人兰”。每年春天,到沈家赏兰的人总是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也是在公花园的同庚厅,沈渊如汇集艺兰同好再次举办兰展,把当时中国最有名的一株蕙兰“曹荣大荷”,改名为“胜利大荷”。“曹荣大荷”因1924年由无锡兰花名家曹子瑜、荣文卿选出而得名,1938年荣文卿将仅存小草二筒归沈渊如培植,前后历经二十二年,才得见一蕊,春盛开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沈渊如《兰花》一书中的胜利大荷</span></p> <p>小原荣次郎在《兰华谱》的第一、二页中用到沈家兰展的两张图片,但在使用时,将上边有关兰展的记载文字部分全部裁去,只留下图片内容,并称之为是日本人的兰展。而沈荫椿手中还保存着当年翻进沈宅抢救出来的两张原版照片,其中一张便是民国二十年(1933年)在无锡江尖的“碾米业公会”举办的,由国民党元老吴稚辉的表外甥蒋东孚发起的“惠兰会”,其中绝大部分兰花、杜鹃为沈家的。证据面前,日本人的“自说自话”便不攻自破了。</p> <p>苏州沧浪亭兰展</p> <p>  前辈托孤神品“西神梅” </p><p><br></p><p>当年荣文卿看到西神梅,,百般商讨,未能买下。荣文卿痴心不改,第二年再次见西神梅已形容憔悴。荣文卿仍以重金买下,视此花为兰中至宝,决不轻易示人。后来有人串通花匠将此花盗去,荣氏百般无奈,告知官府。荣文卿当时乃无锡大户,官府接状后十分重视,立即差人查找。时隔半年后,所幸于吴县乡间查获,物归原主。将盗花人捕获,并打断了盗花人一条腿。盗花人竟以偷一盆花打折一条腿为由,要荣氏赔偿,但要的不是钱,而是要分半盆“西神梅”。后来荣文卿将“西神梅”以十根金条割爱于杨干卿,杨干卿先生视为家中珍宝,只独赏,不示人。杨干卿晚年时,自知天命不长,跟他儿子说:</p><p>“此兰是我一生最爱,可惜你不会养护,我死后,可将其送于沈渊如先生。”</p><p>其子便尊嘱相送。</p><p>沈渊如得西神梅后,经精心护养、繁衍,所植“西神”竟多达数十盆。有一年在沈家举办兰展时,“西神”竟有二十四盆同时放花。可见他对此种的珍爱。</p> <p>名花遭贱卖,痛不欲生</p><p>十年动乱期间,沈渊如自然也未能幸免。有关兰花、兰展的许多资料、照片被撕毁焚烧,沈宅遭到查封,沈渊如游街陪斗,精神肉体备受折磨。</p> <p>既便如此,夜深人静之时,沈荫椿与父亲还是冒着极大的风险潜回被查封的沈宅,把还残留着的父亲多年积累的重要资料及一些带有史料价值的图片“偷”了出来。“沈宅的围墙很高,有六尺多高。我当时是踩着父亲的肩膀攀着围墙,沿着家里那棵葡萄树进去的。”没人能体会沈荫椿与父亲当时的心情,但那样的场景,想来却总是让人心情沉重的。为避免兰蕙遭到红卫兵抄砸的厄运,他将多年所藏大部分兰花珍品捐赠给了政府。未曾想,三年后,这些兰花竟然在南禅寺以蕙花每盆3元、春兰每盆2元的廉价“拍卖”。一生爱兰如命的沈渊如见此情景,精神备受打击。他常常呆立在遍地残盆荒芜的空院中,黯然神伤,郁郁终日,最终痴呆卧床不起。那株“胜利大荷”也在此次“拍卖”中不知去向。</p> <p>沈老晚年备受迫害,病中口述著成《兰花》一书(由其子沈荫椿先生代笔),对中国兰文化做出了最后的贡献。沈老一生选育新品无数,蕙兰有:老朵云、海鸥、瑞华、翠蝶、碧如海、万顷含翠、彩虹、历志、绿魁等,春兰有:西子、太极、元梅、颐梅、文华梅、翠微、富贵仙、春雨、奇峰、龙素、秦淮素、云荷素等。</p> <p>其实,沈渊如在杜鹃、月季等园艺上造诣颇深。只因“兰王”名气太大,以至遮蔽了他在其他方面的才华。沈渊如的一生却因兰而宕荡起伏,乃至饮恨而终。</p> <p>当时沈荫椿在无锡水产公司、水果仓库做搬运工,从早班到中班到晚班,他一刻不停地干着,只为了能多赚十元的加班费,多抢两盆被“拍卖”的兰花回来。当时,沈家的生活相当拮据,最艰难的时候就靠沈宅里的那棵葡萄树维持生计。那株葡萄品种名为“甲川三尺”,主茎有碗口粗,结出的果实是长长的一大串,口感似蜜,带有玫瑰香。无锡三阳那儿有个老王,看沈家日子难过,便高价收购“甲川三尺”。沈荫椿对老王一直心怀感激,但世事变迁,沈荫椿1984年远赴美国之后,几次回无锡省亲都未能有老王的消息。沈宅还种有一株墨梅,开出的梅花浓紫达黑。可惜的是,“甲川三尺”与墨梅都随着沈家宅子一同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p> <p>兰花拍卖回忆</p><p><br></p><p>无锡的钱仲甫先生早年在沈渊如先生手中购买过兰花。钱先生回忆:“1962年至1964年,他亲手引自沈渊如先生的就有‘涵碧’、‘关顶’、‘崔梅’、‘荣梅’等,当时是12-13块钱每筒草。”1968年当地园林处在无锡南门廉价拍卖,无锡市的张洁云(张浩荣)知其兰皆名贵之种,并得知李梦菊了解盆底编码的实名,至兰场对号得“西神”、“宋梅”、“万字”、“杨荷素”、“蝴蝶”等,百般挑拣未得“绿云”,甚为憾事。</p> <p>沈渊如一生最爱“汪字”,临死时手里还捧着最心爱的“汪字”,他一直认为“汪字”花守最好。爱兰一生,最后满地荒凉。那些兰中瑰宝,是国粹啊,现在却两三元钱连盆任人挑选。老人家不幸患中风,失智不语,瘫痪病卧五年,在1978年2月1日早晨病殁。沈渊如给以儿子留下了“不要种兰花”的遗言。沈荫椿说:“父亲说,才固出众人皆妒。父辈的光芒会遮盖住你,就像梅兰芳,他那么成功,后辈又如何超越呢,你就去做缩微盆景吧。父亲还举了刘阿斗的例子,告诉我刘阿斗看似傻痴,实则‘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p> <p>而事实证明了沈渊如的远见。如今,随着沈荫椿缩微盆景的成功,随着《杜鹃花》、《中国盆栽和盆景艺术》、《世界名贵杜鹃花图鉴》这样一些学术著作的相继亮相,沈荫椿成为国际园艺界的焦点人物。其实这对于沈荫椿来说也是必然。沈渊如在世时,在杜鹃、山茶、月季方面的研究绝不逊于兰花,也算是家传有序。至今,沈荫椿还保留着父亲培植“黄山茶”(花色呈现出金黄色)的文字记录。</p> <p>每年春天沈荫椿回无锡探亲之时,都会在自己兄弟家那个十平米左右的小花园里呆上一阵子,那里留着数十盆杜鹃和兰花,都种在极家常的青瓦花盆里,杜鹃总是开得很灿烂,几盆兰花却十分的不起眼。但沈荫椿说,那都是父亲沈渊如留下来的,有些年头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