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r>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br>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br>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br>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br>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br>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br> 这首曹操的《观沧海》,我们太熟悉了。普遍认为,此诗通过描写壮阔的海景抒发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问题是,壮阔的海景等于豪情壮志,不是必然的理由。本美篇将从汉字字理的角度分析这首诗的“诗眼”,欢迎批评指正。<br> 诗中三个字极其关键:临、观、澹,可以说是窥视这首诗的“诗眼”。</h3> <h3> 古诗文网对整首诗翻译如下截图,读完这翻译,实在看不出曹孟德有什么豪情壮志。<br><br><br><br></h3> <h3> 古诗文网把“临”理解为“登上”,百度上很多都作此解。</h3> <h3> 我们真正理解一个字时,绝不能“想当然”,要回归字的本源,即字理。那么“临”的本源是怎样的呢?</h3> <h3> 繁体的“临”写作“臨”,上图大篆的“临”字出自毛公鼎,蓝圈表示人,红圈是眼睛,绿圈表示视线往下,黄圈是三杯酒,也可以说是三碗饭等。本意就是“眼睛朝下看”,所谓“居高临下”是也。</h3> <h3> 繁体的“观”写作“觀”,上图是“观”字甲骨文,蓝圈像鸟头,绿圈是翅膀,黄圈是爪,合起来是“隹”字,即鸟。红圈是猫头鹰眼部形状,猫头鹰的特点是目光远而犀利,所谓“高瞻远瞩”。这是“觀”的本字,右边的“見”是后来逐渐补上的。<br> 依据两字的本意,前两句诗就可以翻译为“我登上了碣石山居高临下,俯视着这个社会,敏锐地审视和判断当今像沧海一样的动荡格局”。这样理解,不就体现了曹操雄视天下的深谋远虑吗?<br> 对于“观”字,有顺理成章地理解为“遥望”,那就大错特错了。</h3> <h3> “望”字繁体是“朢”,上图是大篆的“望”字,红圈是眼睛,蓝圈是月亮,绿圈是人,黄圈是土堆。像一个人站上高起的土堆仰望月亮,心想:啊,我的男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典型的闺中怨妇,雄才如曹操者,怎能用“遥望”解读,岂不是“望”洋兴叹而垂头丧气?<br><br><br><br><br></h3> <h3> <br><br><br><br> 对于“澹澹”,古诗文网解释为“水波动摇的样子”,更有甚者理解为“波涛汹涌”,更是恰得其反了。<br> 汉字最初是没有偏旁的,如“永”字,本身就是人在水中游,后来才加了三点水,变成“泳”。那么,理解“澹”字,可以从“詹”入手。</h3> <h3> 《说文解字》:詹,从厃,从八从言。厃,高也;八,分也;多故可分、多言也。詹即碎语。庄子有“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大致意思是合于大道的言论总是气焰胜人的,拘泥智巧的言论总是琐琐碎碎。<br> 回到“澹”字,诸葛亮有“澹泊明志”,刘向有“心溶溶其不可量兮,情澹澹其若渊。” 都有“冷静、平静、恬静”等意,“水何澹澹”正有此意。“澹”的反意是“波”,是“詹詹”本意的延伸。</h3> <h3> 那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作何解?依据“澹”字本意,我试串解:看着海水波澜不惊,我的心如此的冷静,来面对那些如竦峙山岛般的纷争群雄,最终我会把他们统领。 <br> “澹澹”和“竦峙”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曹操处事不惊,才有了“官渡之战”的伟大胜利,也引起了毛泽东的共鸣,有了“魏武挥鞭”的吟诵。“波涛汹涌”岂是伟人处事的气度?</h3> <h3> 有了这三个“诗眼”的解读,后面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等诗句的领会都可以迎刃而解。网络上很多解读多纠结于写景的虚和实、动与静、远与近等,对解读此诗其实没有太大帮助。可见“诗眼”的解读和领会极其关键。</h3> <h3> <br><br> 我对云起楼的云娃们说,大杨老师给你们讲的这些,将来这样去答题未必得分。但是,你们会阅读,能分析,有观点,这是很宝贵的。</h3> <h3> <br><br><br><br> 我的美篇适合在地铁里、马桶上、餐桌旁,行进间快速浏览,看后如果您会心一笑,我就便生欢喜,会在评论区等候您的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