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切景语皆情语——</b></p><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游琅琊山读欧阳修</b></li></ul> <p class="ql-block"> 国庆长假的10月2号,伴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来到了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区,琅琊山的名闻天下,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这个人,由于政治上的不得意而被贬谪到了滁州,也正是因为他失意后非同一般的情怀,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而滁州,因为有了他和《醉翁亭记》,才得以被世人所津津乐道,这个史称“大宋第一伯乐”的集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人物就是欧阳修。</p> <p> 欧阳修一生虽历经坎坷却成就斐然,他是“唐宋八大家”的其中之一,“唐宋八大家”里的苏轼、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了一代文风,他在宋诗格调的奠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词为后来的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是史学家,在《二十四史》当中,《新唐书》《新五代史》就是他主持编纂的;他在政治上也占有非常高的地位,最高官职做到了副宰相的位置。因此说,无论在文学方面,无论在文化创造方面,无论在政治方面,无论在奖掖后进方面,欧阳修在当时北宋的政坛和文坛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地位。</p> <p><br></p><p> 琅琊山是美的,在雨雾中游览琅琊山则更增添了别样的韵味,琅琊山的美,不必赘述,千百年来,后人不管用多美的文字来形容琅琊山,都无法超越里程碑式的《醉翁亭记》。而秋日的绵绵细雨往往会给人平添一丝丝的怅惘,正如彼时的欧阳修,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p> <p>山行六七里</p> <p>醉翁泉</p> <p> 1045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被贬知滁州。所谓的“庆历新政”就是“澄清吏治”,实际上是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进行的组织人事制度改革,这是最难的政治运动,因此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宋仁宗开始从淡定到摇摆不定,最终为了缓和矛盾,为了调和革新者与守旧者之间的关系,就将范仲淹及其追随者进行了贬官,在当时的朝廷激起了轩然大波。大BOSS都对吏治无能为力,欧阳修更无法幸免,他是范仲淹坚强的支持者,从而遭到了政敌的诋毁和报复,受此牵连,从中央被贬谪到了滁州任知州。</p> <p>有亭翼然</p> <p>欧阳修来到滁州,心里肯定是极其不爽的,但是欧阳修很善于放自己一马,他开始用另外一种方式来经营自己:他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p> <p> “醉翁”,当人们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一定会认为写这篇文章时,欧阳修已经是个老头纸,实际上他写《醉翁亭记》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古人总喜欢把自己说的岁数大一些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形容自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其实苏轼在写那首诗的时候也还不到四十岁。 </p><p><br></p><p> 欧阳修在写《醉翁亭记》初稿时,开篇把滁州的山都形容了一遍,说东山怎么样美、西山怎么样美、南山怎么样美、北山怎么样美,着墨甚多,然而当他公开张贴发布后,有位经常上琅琊山的老翁就提意见说这么写显得太啰嗦,用不着都点到,敲黑板画重点就光写最美的山就行了,欧阳修一听,有道理!于是将开篇改成了言简意赅的<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就是琅琊山。</span>)”读来风景皆在眼前。实际上当我进入琅琊山景区时,的确如《醉翁亭记》开篇所描述的那样,周圈几百米高的秀峰,将琅琊山包裹在其中,烟雨濛濛、林木葱葱、空气清新、让人身心俱悦。</p> <p>欧阳修植梅处,这株老梅是明代重新栽植的</p> <p>我们往下看:<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也!</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这座亭子没名儿,我给这座亭子取一名儿,叫醉翁亭,</span>为什么叫醉翁亭呢?文中介绍了:<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和同事好友们经常来这里喝酒,我酒量不好,只喝一点就会醉,其中我的年龄最大,所以我给自己取名叫醉翁),</span>《醉翁亭记》中还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现在我们常常把“醉翁之意不在酒”作为带有贬义的词来运用,再加上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因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再看:(<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夕阳西下,酒酣人醉,大家都要回家了。这时候树林中的鸟在鸣叫,鸟儿为什么要鸣叫呢,是因为人都要走了没人来打搅它们的鸟生所以它很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在山林中飞来飞去很快乐,不知道游人们为什么很快乐,游人们很快乐可是他们不知道这群跟我一块儿喝酒的人为什么很快乐,我们这群喝酒的人很快乐,可是他们不知道我为什么很快乐,我为什么很快乐呢?是因为我看到老百姓一个个过着幸福生活所以我才快乐!</span></p> <p>锦鲤池</p> <p> 欧阳修是一个勤政的官员,他之所以后来在政坛上有很高的地位,是跟他在地方任官和在中央任官取得良好的业绩分不开的。可是他毕竟现在来滁州是一个被贬谪的官员,这“贬谪”二字始终像一块巨石深深地压在他的胸口,他如何才能从中解脱出来?我们都知道,欧阳修在晚年时给自己起过一个别称“六一居士”,而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给自己起过一个绰号“达老”,其实最早的时候他有几个在洛阳做官的好友,给他取的绰号是“逸老”,欧阳修觉得这个“逸”字有放纵放浪的意味,所以就改成“达老”,就是超迈、豁达的意思。欧阳修在政坛上虽然屡遭打击,但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没有改变自己为什么要做官的本色。《醉翁亭记》写好了之后,一时间在全国洛阳纸贵,山上的和尚一看,发财的机会来了,就把《醉翁亭记》刻在碑上,人们纷纷用拓片将文章拿回家去,把拓片用的毡子都用完了。</p> <p> 欧阳修是一个冷静的政治家,他虽然经常喝酒,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他在以酒明志,他又修建了一座亭子叫“醒心亭”,就建在醉翁亭的旁边。后来他的学生曾巩来滁州看望他时,他特别交待曾巩又写了一篇文章叫《醒心亭记》,曾巩在《醒心亭记》里就详细的描述了他的老师欧阳修在想些什么,在当地是怎么为政的,一个醉翁,一个醒心,表明了欧阳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代的为官者都有自己的“三观”,靠着这种“三观”来调剂自己人生的平衡,这个“穷”不是贫穷的“穷”,指的是一个人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时候,“达”也不是发达的意思,而是说当自己有所作为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事业上不顺利、仕途上不顺畅,遭到了坎坷和挫折的时候,是不是就放弃了自我了呢?是不是就怨天尤人了呢?是不是就对世界充满了怨恨和绝望了呢?不是的,所谓“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就是依然让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乐观的、豁达的态度,所以说,《醉翁亭记》看似是醉翁之作,实际上大有深意,是在表白心迹:虽然我遭遇了挫折,但是我依然笑对人生,我虽然是醉翁,但我心里很明白,为什么呢?我还有醒心亭呢,别以为我一天到晚就倒在酒里不起来,错了,我做了滁州的知州我就要把他做好。</p><p> 我们说,中国古代的文人有一整套系统的为人处世的养身修心的方式方法,靠着这种信念,他们平衡出处,平衡行藏,以比较健全、完善的心理状态来处世为人做事,所以,此“醉翁”非真醉也,而是为了更好地平衡个人身心,为将来的出世做更好的准备。欧阳修后来的经历也确实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说,从《醉翁亭记》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身心修养方面所下的功夫,这样的一种阅历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做人做事是很有助益的。</p> <p>摩崖石刻</p> <p>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石碑</p> <p> 而今天的人们似乎越来越脆弱,成都大学的党委书记因不堪忍受校长的排挤等原因愤而投水自尽,我的一个企业家朋友因外欠款太多要不回来以及内部管理不太顺利而服毒自尽。抑郁成了精神毒药,一步步扼杀了健康的躯体和灵魂。在这背后,往往是欲望得不到满足之后的深深失落,是自我调节不够,是精神桎梏束缚了自由的灵魂。人一生下来就背负着太多的东西,拥有太多不合实际的欲望包袱,人所要做的不是继续加重这个包袱,而是要修行、要克服自我,卸下包袱,以便向更高的阶段发展。</p><p> 累,就放自己一马!一千年前的欧阳修已经悟到了真正快乐就是修养德性,使内在的欲望得到平静和满足,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在游走于山水之间时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p> <p>琅琊古寺</p> <p> 琅琊寺为全国重点寺庙,因坐落在琅琊山中,人们俗称“琅琊寺”,是皖东著名的佛教胜地。琅琊寺原名宝兴寺,始建于唐大历六年(771),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山僧法琛所建,后几经破坏,几经修复,几度易名“开化禅寺”、“开化律寺”等。清光绪三十年(1904),达修法师住持开化寺,重建寺院,又称“琅琊寺”。琅琊寺在建筑上兼具南北两种建筑风格,寺门、院墙及寺外各建筑采用红墙、拱门,有北方皇家园林建筑风格,寺内有明月观、山门、藏经楼等建筑,则采用粉墙、细木柱、鹅颈椅、漏窗、小青瓦屋等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处理手法,十分独特。寺内有85处景点和遗址,可供游览的有大雄宝殿、藏经楼、无梁殿、三友亭、濯缨泉、明月观、念经楼、祗园、悟经堂等40余处,其中“琅琊古刹”是古滁州十二景之一。佛寺依山就势,隐于密林之中,寺内吴道子画“观自在菩萨”像为稀世珍宝。</p> <p>雪鸿洞: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的诗《滁州西涧》里那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被广为传诵。韦应物与在雪鸿洞修禅的法琛和尚是好友,韦应物在此写下了诗句:白云埋大壑,阴崖滴夜泉。应居西石室,月照山苍然。</p> <p>素斋殿,一位游客说,一盘仿荤素菜能要半扇猪肉钱💰,阿弥陀佛!</p> <p>冒雨登顶琅琊山</p> <p>在琅琊古寺钟楼为家人敲钟祈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