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论语》文质彬彬境界高

代中文

<p>15 文质彬彬境界高</p><p>鲍鹏山</p><p>著名文化学者</p><p>你好,我是鲍鹏山,我们一起接着读《论语》。</p><p>好,上一讲我们讲了《论语》的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p><p>我们把15.27和11.25拿来一起,说明了为什么孔子对巧言那么不喜欢,那么不放心。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世界,嘴上说得漂亮的,往往做事做人不漂亮,甚至很丑。说得花好稻好的人,其实人不怎么样。孔子见得多了。他身边的学生里,就有这样的嘛。比如,他特别不喜欢的宰予。</p><p>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又称宰我。这名字是不是有点怪?他对人自称,称名,就是宰予,意思就是拜托你,宰了我。别人喊他,用敬称,称字,是宰我,简直就是:宰予先生来吧,来宰了我。</p><p>这是开个玩笑,其实这个宰,不是宰杀的意思,是主宰的意思。宰相的宰,也是主宰的意思哦!国家大事,由国相来主宰,所以叫宰相。宰相宰相,就是主宰国家大事的相。你说国家大事,不是皇帝做主吗?怎么国相主宰了呢?我告诉你,以前还真不是这样。皇帝相当于国家的董事长,宰相是国家的总经理,日常的事务管理,还是宰相说了算。</p><p>当然啦,后来明朝的朱元璋就觉得,我老朱家打下的江山,怎么能够让一个外来的宰相主宰了去?于是,干脆不要宰相了。从此,明清两代,中国就都没有宰相了。皇帝的权力就大了多了。</p><p>说了这些,我们再回头来看宰予。</p><p>其实,他的名字很现代,那就是“主宰自己”!</p><p>这个人,确实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论语》里,他的问题,都比较怪,比较别出心裁,都不依套路,所以常常惹得孔子生气。不过,他可是善于说话的人,口才好。</p><p>孔子教学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他位列言语科的第一名。你知道第二名是谁吗?子贡。</p><p>子贡可是赫赫有名的外交家,言语大师啊!子贡在他面前,都甘拜下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宰予的时候,是“利口辩辞”,说子贡的时候,是“利口巧辞”。一字之差,大概是指,宰予更善于与人辩论,而子贡呢,是说话很有技巧。</p><p>但是,宰我这个言语如此厉害的人,虽然孔子把他列为空门“四科十哲”但是孔子其实并不怎么喜欢他。为什么呢?就是言语如此厉害。</p><p>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p><p>宰予有一天一不小心怎么就睡了回懒觉,给孔子知道了。</p><p>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够再雕刻,落满浮土的墙壁也没办法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我还能用什么也的话批评他呢?批评他又有什么用呢?”这个话说完了孔子还不解恨,又说了一番话,他说:“我这个人对于别人,原来是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变了,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宰予这小子让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p><p>你看,孔子,这个批评实在是太严厉了。</p><p>《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还记载孔子这样说宰予:“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p><p>看到了吗?正是宰予这个人,让孔子对讲得好听的人,不再信任啊。</p><p>宰我问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p><p>有一天,宰我问孔子一个问题,想问问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德,孔子竟然说:凭你的水平,哪里可以问五帝的事。”孔子就用这样的口气打击他。</p><p>讲完宰予,我们再讲孔子的另外一个学生,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他跟宰予不一样,宰予口才好,这个冉雍偏偏是一个口才不好的人。</p><p>我们来看看孔子对于这个口才不好的人是什么看法呢?</p><p>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p><p>有人对孔子说:“你的学生冉雍啊,有仁德,可惜没口才。”孔子说:“为什么一定要口才呢?能言善辩的人以伶牙俐齿抵触别人,常常被人憎恶。我不知道冉雍是不是具备仁德了,但是你说他没有口才可惜,我倒觉得这没什么可惜的,人生在世,何必要那么多的口才呢?没口才也挺好。”</p><p>所以,对冉雍来说,当务之急,是提高德性,而不是提炼口才。</p><p>孔老师几乎是对口才有了一种过敏反应。在孔子看来,嘴巴可能是人体中最有害道德而无益人生的器官。所以,在孔子看来,君子,也就是好人吧,都要管好自己的嘴巴。</p><p>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p><p>你看,这句话里面有一句叫“敏于事而慎于言”,说话要谨慎一点。</p><p>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p><p>一个君子要怎么样?要话说得笨一点,事做得聪明一点。</p><p>说话得小声一点,事做得扎实一点。做事在人前,说话在人后。这是孔子对我们的教导啊。</p><p>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p><p>这意思就是:“君子以说的比做的多为可耻。”</p><p>为什么言过其行可耻?因为,第一,说得到做不到,就成了说大话,说空话,光说不做,就是虚伪;第二,说过了做不到,那就是违背诺言。至少是不能兑现承诺,这就是不诚信。</p><p>孔子还有一个学生,来自宋国,算是当时的国际生呢。叫司马牛,这名字也很怪,好像他是专门负责管理马和牛的,开个玩笑。他是复姓司马,他又两个名字,一个名耕,一个名犁,你看又是耕田又是犁田,他的字,叫子牛。同学相称就称他为司马牛。</p><p>相传他是宋国大夫桓魋(tuì)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难,司马牛为了避户就跑到鲁国来拜孔子为师。</p><p>有一天,他问了孔子一个好大好高尚的问题,他问老师,什么是仁?</p><p>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p><p>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这问题是不是很高大上?但孔子的回答则是矮小低。</p><p>孔子说:“你问怎么样是仁啊?那我告诉你啊,很简单,你以后说话过个脑子,慢半拍。那就是仁了。”</p><p>司马牛一听,眼睛瞪得老大:“老师,话语迟缓慢半拍,就能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凡事做起来都是困难的,说话能不迟缓一点,以便考虑周到吗?”</p><p>孔子这样回答司马牛如此恭谨,提出来的高大上问题,这孔子是不是心不在焉啊?显然不是。你如果知道司马牛有什么毛病,你就知道,孔子其实是对症下药。</p><p>司马牛有什么毛病呢?《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多言而躁”,性情浮躁,而且话多。孔子不就是讨厌话多的人嘛!所以孔子让他说话慢一点,说话之前过一过脑子,慢半拍,是针对他的缺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p><p>我说孔子讨厌话多的人,也不是随便说的。是他老人家自己说的。</p><p>17.18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p><p>孔子说:“我就讨厌用紫色代替红色,我就讨厌用郑国的俗乐淆乱雅乐,我就讨厌那些巧言善辩倾覆国家的人。”</p><p>这段话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孔子的“三讨厌”,其中一个讨厌,就是讨厌“利口”。就是说话非常厉害的人。</p><p>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p><p>孔子说:“巧言令色,过分矫情的恭敬,左丘明以之为耻,我孔丘也以之为耻。隐藏起对别人的怨恨,假装与他人友善,左丘明以之为耻,我孔丘也以之为耻。”</p><p>看看,巧言令色孔子是以之为耻的。</p><p>我们再来看看孔子是如何严肃的告诫他的学生们:</p><p>16.6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p><p>孔子说:“你侍奉君子坐着和他交谈时,有三种过失要注意避免:还未轮到说话你就抢先说话,叫做躁;轮到你说话,该说话时不说,叫做隐。什么叫隐呢?隐,就是不光明正大、不坦荡;说话的时候,不看别人的脸色,喋喋不休,孔子骂得最厉害了,骂什么呢?叫做瞽。什么叫瞽呢?就是瞎子,不长眼。”</p><p>你看,孔子其实是要求我们:说话要看场合,要看人脸色,要坦诚,这是孔子在教育我们要有自家教养,要有眼色,要有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p><p>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p><p>孔子说:“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如果胜过外在的文采,那就会显得过分朴拙;但是如果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品质,那就会显得虚伪。所以,做人,要文采与品质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p><p>这一讲,讲到最后,我们讲到了一个关键词,就是文质彬彬,这是做人的最好最高的境界!好,给你留一个问题,你觉得你身边有人能称得上是文质彬彬吗?和你爸爸妈妈讨论一下,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留言区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