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北宋•苏轼)2020年11月初,洛龙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河洛工匠”董强峰先生受邀再次走进洛阳市第五十四中学,为我校三年级师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课。</p> <p>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唐•皎然)精美绝伦的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相传也因此,中国被西方称为“China”,即陶瓷之国。</p> <p> 陶,从阜,匋声,阜,土山,意思与土有关,本义即用黏土烧制的器物。它是人类向自然界斗争中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精美瓷器诞生的基石。</p><p> 我国有数千年的陶器烧制和使用的历史,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样貌繁多。传承非遗传统文化,虽然任重道远,但是陶冶情操,磨砺性情,我们从娃娃开始。</p> <p> 董强峰老师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老字号、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回中鸣鹤博物馆及考古社指导专家。</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 董氏古陶器起源于清代,历经六代传承,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已有100多年历史,现在主要传承制作:唐三彩、古陶、黑陶、陶壶 、紫砂壶等工艺品。董氏陶器多次参加河南省工艺美术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并获奖。</span></p> <p>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董老师授课。</p> <p> 董老师首先详细地向同学们讲述了古陶器的发展史,并深入浅出地说明了陶器对古代人民生活和审美的重要意义。</p> <p> 董老师耐心地讲解陶艺的制作过程,并带领孩子们近距离观察作品。</p> <p> 分组合作,动手实践。孩子们早已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p> <p> 想象是陶艺的灵魂,是无尽创作之源。泥土是陶艺的血肉,经过水与火的淬炼,成就一次次巧夺天工。我们让泥土在巧手中自然生长,我们用心静静地聆听泥土的呼吸。</p> <p> 陶艺是一门需要耐心、需要细心,更需用心体验领会的课程。因此,每一件作品,都离不开时间上和功夫上的磨砺和锻炼。</p><p> 在董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孩子们通过揉、捏、压、拔等一系列的动作,最终完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p> <p> 孩子们在玩儿泥巴的过程中,享受创造性学习的快乐。</p> <p> 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制作,轻轻地吹拂,晾干作品。</p> <p> 孩子们课堂上的优秀表现受到了在场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肯定和表扬!同时,我校这次陶艺校本课程也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p> <p>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制作陶器的基本技艺和要求,而且学会了细心、耐心和用心做事。这也是我校办学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细致做事、专心致志的良好习惯,旨在塑全人、育全人的育人理念生动体现。</p><p><br></p><p>编辑:杨晓东</p><p>照相:杨晓东 刘小明 侯鸽</p><p>审核:侯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