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秋色 之五 穿越昆山挂壁行走太行之巅王莽岭

朝碧海而暮苍梧

<p>但凡是在大山里旅游,看日出是必不可少的。郭亮村观日出的最佳点在“天梯“附近,离村有3公里左右。31日清晨,天还没放亮,观日出的人马乘上预约的当地村民的车子出发了,来回接送的的费用是每人20元。</p> <p>可惜当天云层太厚,尽管层峦起伏、风光壮阔,但光线不佳难以获得理想的拍摄效果。</p> 附近有一通往山下的山路,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年间扩修,在1977年以前是郭亮村通向山外的唯一通道。此路陡峭难行,窄处不及半米,稍不留神就有坠崖风险,因此人称“天梯”。如今,路口装上了铁栅栏,已不允许人员通行。 <p>距此一箭之遥有一座碉楼,许多人都以为是拍摄战争喜剧片《举起手来》时建造的,其实它出现的更早,在2002年拍摄抗战片《战争角落》时搭建的。如今,这个碉楼已成为了当地一景。<br></p> 自碉楼所处的悬崖拐角,可以俯瞰侧下方蜿蜒盘旋的上山公路,它与郭亮村的挂壁公路相联,从而保证了人员和物资的通畅。 来郭亮村时,我们是经郭亮洞上山,离开时我们徒步经“崖上人家”,至景交车站后,我们将乘车往另一个方向下山。因为大巴车根本无法上山,所以我们进出山时的大件行李都不随身携带,而是事先集中在一起,交由我们居住民宿的老板负责用小车接送。 虽然昨天下午已经走过这一段路,但此时是旭日东升,峡谷里的景色又有变化,大家依然兴致很高。出郭亮村的最后一个景点叫做“翠谷丹屏”,红岩大峡谷呈大U型展现在眼前,在群山峻岭中显得蔚为壮观!每年不同的季节,每天不同的时间,无论你何时到访,雄浑峻险的太行大峡谷都不会让你失望! 欣赏完了“翠谷丹屏”,我们乘上了往返于郭亮村和山西陵川昆山村的景交车。道路狭窄多弯,但师傅将车子开得像过山车一样,惹得坐在车尾的几个女青年兴奋得一路大喊大叫,下车后还直呼过瘾。 在豫晋交界的昆山村,我们换乘了当地人驾驶的七座小车上山,去走一条最年轻、距离最长,也是最为惊险的悬崖上的公路。昆山挂壁公路位于山西与河南交界处的王莽岭景区内,长约7.5公里。上世纪90年代,山西省实施“村村通”工程,为解决陵川县古郊乡昆山村村民的出行难,政府派遣了七个包工队同时作业、分段施工,在王莽岭北面开凿了一条南行出路。<br> 在外人眼中惊艳叫绝的千山万壑,却是阻隔山里人的铁壁铜墙。进入了现代社会,在脱贫致富驱使下,当地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造就了挂壁公路。此举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山区的交通难题,而且串起了一处处深山美景,吸引了游客的眼球,成了当地村民的脱贫路、致富路。挂壁公路,无疑已成为太行山人献给世界的宝贵财富。 到了昆山挂壁路的入口,众人被要求下车,核查了健康码后才允许通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都不敢有丝毫松懈,估计山西省的防控程度至今还维持得比较高。昆山挂壁公路低矮窄小,曲折多弯,不是一条标准的公路,也不正式对外开放,平时用铁链条锁着,由工作人员看管。对于游客和自驾车辆,只有通过事先去疏通关系,才会予以放行。看来游侠客在设计这条旅游路线时,也是费了不少心思的。 远远望去那些排列在峭壁上的"洞眼眼",就是我们即将穿越的昆山挂壁公路。没想到这条由政府出资修建的通道,竟然会比郭亮洞窄小那么多,车辆一驶入,感觉随时会刮擦到岩壁上。也正是这个原因,再加上海拔更高,所以这条约7.5公里的昆山挂壁公路自然也更为惊险。 <div>这条隧道高度仅一人多,最宽的地方是3米左右,最窄的地方只有1.95米,洞顶垂石嶙峋,天窗龇牙咧嘴,路面光线昏暗,空间极其局促,感觉像是钻进了怪兽的肚子。</div> 我们坐的车首先进入山洞,开车的是个老把式,将车子开得像是电影《速度与激情》中的特效镜头,所有人都吓得瞪大双眼屏住呼吸。凭良心讲,这是我们经历过的最惊险的车程!他边开车还边打电话,以了解道路情况和指挥队伍行动。这是十分危险的举动,可我们也不敢言语半声,被撂在洞中可比什么都麻烦。<br> <div>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一拐弯,我们与对面一辆车子顶上了,这可怎么办呀?这条路为单行线,进出由两头控制,也不知这次是在哪个环节出了岔子。我们的车把式赶紧通知后面的车子不要进洞,接着下车与来车师傅(也是个当地人)商量,随后那辆车后退到一个拐弯处,那里的空间稍微大了一点点。双方配合默契,腾挪间像变戏法似地互换了位置,换作外地来的驾驶员,十有八九得硬着头皮退出洞去了!问及为何此路如此狭小,答曰原先是开蹦蹦车的,也不知当真还是在挪揄。</div> 昆山挂壁公路中间有百把米是开放式的,路面稍宽以便会车。我们在此下车,走了一、两百米,体验了一番在最高、最陡峭的挂壁公路上徒步观景的感受。 绝壁上的一溜小窗户,就是建造公路时开挖的天窗,即为了采光,也便于施工时的通风和倾倒碎石。从这样的公路驶过,真可谓“上罩危崖、下临深渊”,实在是一种独特而刺激的体验。 <div>出了昆山挂壁公路,就到了王莽岭主风景区,它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东南部的古郊乡境内,最高海拔1700余米,是南太行的最高峰。这里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水岭,属断层地质带,形成了罕见的地质景观,既有北方山水的雄阔壮伟,又有南方风光的文静秀美,素有 “太行至尊”之美誉。有当代诗人称赞道:“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须五岳攀。”<br></div> 王莽岭的文化积淀也很深厚,相传西汉王莽追赶刘秀到此安营扎寨,故名“王莽岭”。传说中的愚公在此移山,老子经此作《道德经》,是俞伯牙创作《高山流水》的地方,也是白居易登太行赋诗之处。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大气磅礴、美妙绝伦的胜地,还是围棋的发源地。 景区大巴一路爬坡将我们送达山顶,转眼间八百里太行都已在我们脚下。眼前奇峰峻岭遍布,其中有两座山峰最为显著,一座似神龟,另一座如仙驼,所以王莽岭在汉代以前被叫做“龟驼山”。 王莽岭观光步道蜿蜒起伏在群峰间,主要是一条全长2700多米的环形路线,游玩一圈通常在两小时之内。至于景区里的野道,那就不计其数了。“石库天书”为王莽岭上一景,这是一种特殊的石体构造,它是4~6亿年前下古生代沉积的碳酸岩,由于化学成份差异,溶蚀快慢程度不同,形成了现在的样子,俗称“千层岩”。传说王莽在此安营扎寨,与刘秀作战屡屡失利,上天念其用心良苦,就派三个神仙给他送兵书,因此附近还有一景称为“天授兵书”。 这一带林壑幽美,古时常有野鹿出没,闻呦呦鹿鸣,听松涛阵阵,别有一番情致,名为鹿鸣苑,据说也是当年王莽提拔官员和将帅时举行仪式的地方。 对侧山峰的左坡上有一兀立的石柱,近柱顶还长着一颗伞形的小树,所以就称做为“仙翁撑伞”。其实王莽岭巨岩怪峰林立,只要你富于想象力,就可以衍化出无数奇幻的景致。 正前方那相连的三座山峰,传说是当年给王莽传送兵书的那三位天将,因送来的兵书被雨淋化,没有起到助王莽战胜刘秀的作用,令他们颜面尽失,于是变为三峰仰天长叹。 穿越窄石峰,又见一片天。从山顶到山谷有多个递进式断崖,每个断崖之间或宽或窄,一会儿绝壁千仞、群峰林立,一会儿危岩相跌、峡谷纵横,不断给人以奇妙、震撼、兴奋。 这个峰尖上的小观景台低于四周的峭壁,所以气流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只要有云海出现的时候,就会在此聚集,所以叫做“卧云岗”。 身后的群峰叫“佛掌峰”,远观还真有那么点意思。有句俗语说: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我们上上下下走了这么长的时间,基本是在围着刚才看到的那几座山峰打转,只不过换了个角度,侧观似三位天将的山峰,此刻幻化成了如来的五指。 脚下这个深峡就是传说中的“刘秀跳”,当年王莽追赶刘秀到此,刘秀纵身一跃而过,而王莽的追兵到此却跳不过去,从此刘秀摆脱王莽的追杀,成就了一番霸业。 此处原为“揽胜崖”所在,可以欣赏对面的奇峰秀山,还可以瞭望河南境内的村庄,也是个观赏云海的好地方。2004年4月5日,晋城市邀国内外围棋名家云集陵川,原中国棋院院长、九段国手陈祖德先生与世界围棋冠军、韩国围棋大师曹熏铉先生来到揽胜崖对弈。当天云海在奇峰中飘荡,山间野花盛开、松涛阵阵,两位大师只下了开局就无心恋战,专心致志欣赏起了美丽的景色。陈祖德先生欣然命笔题词“到了王莽岭,方知世上美!”为了纪念这一世界围棋史上的盛事,后人在此筑亭,并称此为“方知崖”。 狭窄外突的“散花台”极其险峻,之所以得其名,是因为王莽岭是与中州平原冷暖气流交混的地方,河南的暖流升上来,遇到崖壁的碰撞和冷空气的下压,会在这条峡缝中回环翻腾,使得崖上落花在谷中翩翩起舞,犹如天女散花一般。 最后我们登上了“太行云顶”,也叫“观日台”。日出、云海是王莽岭最具魅力、震憾力和吸引力的景观。由于山上山下海拔和温差大,所以每天早晨都有山岚雾障,大雨或大雪过后,更有云海出现,在山峰峡谷间奔腾缭绕。有时如大江奔涌,有时如九天瀑布,有时如千顷平湖,有时如大海波涛。云海此起彼伏,山峰忽隐忽现,宛若天界仙境。<br> 像我们这样打卡式的游玩,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眼福的。在此分享一幅景区的风光照,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再登王莽岭,看一轮红日升起在太行山上。 太行山,多么厚重的名字,好多传奇在这里流传,好多精神在这里延续,每座山峰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我俩在“伟人峰”前留影,以纪念这次王莽岭之行。之后,我们又路过“小太行”、“寒柳”、’琴台”等景点,然后乘景交车下山,结束了在王莽岭的游览。 午饭后再次乘上景交车,前往锡崖沟景区,这也是属于王莽岭景区的一部分,位于景区南端的与王莽岭落差达1000多米的深谷之中。该区山陡沟深,地势险恶,峭壁环列。 1962年,沟里人不甘闭塞,向大山宣战,历时三十年,两代人在村西绝壁上凿出一条长7.5公里的挂壁公路,开创了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奇迹。原计划我们要乘车穿越这条挂壁公路,但由于道路在维修只好作罢,而景区外的锡崖沟村也在规划重建之中,所以景交车直接将我们送到了红岩大峡谷。 大峡谷周围山峰的高度都在600米以上,峡谷有300~500米宽。锡崖沟的17个自然村,200多户人家,就散落在这个大峡谷的沟沟岔岔里。<br> 峡谷的中间地带,有一条宽仅十几米,深达百米以上、又窄又深的红石深涧,而且形成了一个瀑布群。地质学上称其为“障谷”,两壁红色岩石的层理分外清晰,沟壁垂直内斜,从谷底到山峰的顶部,有800米之差。 露出四个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地质遗迹。第一层是25亿年前由岩浆喷发流动形成的片麻岩,第二层是18亿年前由海洋沙滩演变而来的硅化角砾岩带,第三层是6亿年前由海底软泥形成的寒武系镘头页岩,第四层是73万年至240万年间由山洪冲积形成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质学上的“四世同堂”,使人们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观看地壳运动的实物资料,增长地质科普知识。<br> 我们就入住于红岩大峡谷边上的农家客栈,趁时间还早,大家将送至的大件行李搬入屋里后,出发去“小灵山”,那里有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在等待。 深谷里那块精巧秀致的岩石就叫“小灵山”,四周绝壁环绕,只有一道之字形的悬梯可达谷底,那是当地村民自己投资搭建的,进入需收费每人10元。<br> 踏上这种直上直下的绝壁悬梯,令人头晕目眩,有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只有那些胆大者肾上腺素急升,恨不得马上跃跃一试。我家先生就属此列,凡是行程里有涉及的项目,没有一项他会落下。 险的还不只是绝壁上的那架悬梯,通往小灵山兀立的“好运石”的小径,仅容单人通过,不仅要攀高爬低,而且两边都是悬崖,感觉比走悬梯的危险系数还要高。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顾不上汗水湿透衣衫,先拥抱一下“好运石”,让我们的生活始终充满着霞光!<br> 在好运石背后,还有一道隐蔽的刀劈似的岩缝,如果手脚灵便的话,不妨在此摆一个攀爬岩壁的姿势,当然只有低机位才能展现出你希望的矫健身姿! 勇士们挑战归来,大伙儿在夕阳下返回驻地。有热心的团友已经张罗了一桌丰盛的农家菜,有香味扑鼻的土鸡煲,还有稀罕的山珍和野菜。吃饱喝足,我们又加钱预约了隔日早餐的烙饼,这可是所有人的厚爱,当地人做的面食之好吃,绝对令人翘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