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4日,青岛市德育协同创新联盟会议暨初、高中教师生涯指导专业能力提升活动如期举行。本次培训由青岛教科院组织,通过钉钉直播的方式,专家、参训教师齐聚云端,全市共505位初、高中生涯指导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div> </div> 11月3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训与研究中心研究院及高级培训督导,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与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督导李希希博士,以《新高考形势下初高中生涯一体化教育开展的路径和关键点》为题,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及数据,引发了参训教师对生涯教育的深度思考和觉察,针对一线教师目前在生涯教育上存在的疑问、困难和挑战,李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双层面上进行了具体的解答。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萌老师主持培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博士答疑时间</h3> 11月3日下午,青岛49中的李莉老师展示了一节初中生涯规划公开课,李老师以《工作的意义》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探索工作的社会及个人意义,促进学生对工作意义进行多层次的思考和理解,进而建立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关联。李博士从课堂导入入手,谈及整节课的活动设计、选择、素材的使用,生涯指导课如何推进,如何真正做到“与今天有关,对行动产生影响”,以问题为导向的去引领学生思考,每一点都掷地有声,获得参会老师的共鸣。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岛49中李莉老师《工作的意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市南分会场参训教师观看直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博士点评</h3> 11月4日上午,山东省新泰一中科研处主任、山东省教科院访问学者、山东省生涯规划与学生发展项目组专家、《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主编、《2020年山东省高考政策解读与志愿填报专业指导》副主编张都现老师做客群直播。张老师《“报考指导”课程实施建议》为题,结合丰富的经验,从“报考指导”的地位与现状、“报考指导”对教师的素养要求、“报考指导”要突出课程意识、志愿填报的一般顺序、“报考指导”课程资源介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解读了高校专业目录、专业内涵、专业实力、专业发展趋势、高校影响力以及根据个性特征选择专业的方法,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决策,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纷扰,科学报考。张老师接地气的讲解,回应了教师指导学生时关键节点、问题焦点的困惑,参训教师获得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明确自身专业能力提升的方向。<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萌老师主持,连线张都现老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老师的《“报考指导”课程实施建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侯新建老师主持下午的培训</h3> 下午,平度九中的王克雷老师展示题为《多元升学路 共筑大学梦》的公开课。王老师结合学生自身实际,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对未来发展路径展开积极的探讨和深入的思考。张主任对本节课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点评,随后,陈凤霞老师分享了题为《多元升学途径下的高考志愿填报技巧》的典型经验交流,陈老师通过工作中自己真实经历的案例,展示了多元升学途径下,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同大家分享了填报高考志愿的一些技巧。<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度九中王克雷老师出示公开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凤霞老师经验分享</h3> 两天匆匆而过,真实而又充实,但这并不是结束,专家高屋建瓴的理论引领和立足实际的实务培训,必将促进青岛市教师生涯指导专业能力的突破和提升,这将是又一轮自我超越和群体研讨的开始。愿我们在生涯教育的旅途中,都能眼中有星辰,心中有山海,用生涯教育照亮学生闪亮的未来。<div><br></div> <p> 附:部分参训教师培训感悟</p><p> 经过了昨天一天的培训,收获非常大。在生涯规划的教学中,应该多提问题。学生的兴趣是一方面,但是要和个人能力相匹配,所以要顾及兴趣的同时,更要看内驱力和动力。在设计生涯规划的教学内容前,一定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安排。尤其在评课阶段,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1.讲了哪些板块按时间轴分布?2.想象自己是学生,你能有哪些收获?3.作为教师认为本课中有哪几个片段值得你欣赏学习的?这三个问题的提出更加加深了自己对课程内容的思考,有利于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取长补短。尤其是在导入环节的作用阐述中,不仅要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之间的连接,还要接近目标,同时还要活跃气氛,以及心理课与生涯课的区别等等,都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反思。感谢这次培训,让我更好地做好生涯规划工作。</p><p> ——57中张志玲</p><p><br></p><p>今天,听取了李希希博士的讲座,收获良多,也让我们开始回头反思自己的教学。在现实教学和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对于前途未来的迷茫,他们只是知道中学后高中,再接着大学,毕业后工作,却从未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长去设想自己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没有规划的人生叫做拼图,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p><p> ——城阳区天泰城学校 赵敏</p><p> 本次培训加深了我对生涯规划的理解和认识。</p><p> 我觉得初中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学生的一种价值观的培养。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客观的评价自己,然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明确努力的方向;要教育学生懂得学习的意义,珍惜时间,拓展提升,为未来创造更多的机会;要进行自信、乐观的心态教育,无论面对什么,都会适当调试,积极面对。生涯规划教育的方面有很多,做好生涯规划教育,既受益于学生,更受益于自己。</p><p> ——城阳第十三中学 王丽艳</p><p><br></p><p>李希希博士具体讲解了“生涯”重要议题,从“界定”“边界”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并且指出具体的操作路径和要点,她针对初高中学生生涯教育特点,为学校和老师提供应用建议与指导,帮助学校开展更高效,更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工作。我深刻认识到生涯工作者的价值有:信任起航、聆听志向、看见天赋、提供信息等。我明白了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根据学生初定位方向给予督导,有的放矢,应对学生的特殊心理及非理性问题等,更体现了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性。</p><p style="text-align: right;">——7中张炜霞</p><p><br></p><p style="text-align: left;"> 生涯规划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怎样实施?在本次教研以前,我所思考的只是怎样实施,能够上出一系列课、能够看到学生输出的成果。经过这次教研,尤其是李希希博士对生涯规划是什么、为什么的讲授,让我开始思考和清晰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台湾洪凤仪把生涯规划定义为: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尽其可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智能、性向、价值以及阻力、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关于生涯规划的目的,不是为了完全确定下来今后的职业或发展方向,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生命动力,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规划未来的发展。非常感谢有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能够聆听专业人士的指导讲解,能够和志同道合的老师们共同参与讨论并实施。</p><p style="text-align: right;">——26中曲艺</p><p><br></p><p><br></p><p>这次生涯规划培训活动既充实又有意义,作为新手涉猎新领域,李老师的课例展示和李博士的点评与焦点问题解读既提升了我对生涯规划的理解,又让我有课例可依、有方法可用。一节好的生涯课要能落实到学生的行动层面,寻找典型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支撑关键环节,成为学生行动和思维的“启明星”。</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琴岛学校迟璐萍</span></p><p><br></p><p>一天的培训收获良多。通过专家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可以应用在自己的生涯教学中的方法,提升了理念。研究课也让我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专家点评环节让我感觉茅塞顿开,就一个字“干!”路在脚下!谁不是从不懂到懂呢?我会鼓励自己努力尝试,加油,未来的自己!期待下次生涯规划教研!</p><p style="text-align: right;">——51中肖彤</p><p><br></p><p> 听了李希希博士的讲座,对初中生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算是有了一些浅层的认识。之前的理解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学生能清晰地规划未来,现在看来学生在这个阶段未必能做到,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让学生对自己对世界有一定洞察力,让他自己能探索未来的道路。但是能给学生以正确有用的指导,对老师的要求太高了,真的希望能有更多的系统学习的机会,渴望个人成长!</p><p style="text-align: right;">——59中陈智远</p><p><br></p><p>本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博士对于课堂的点评,真的是非常的精辟专业,对课堂细节的观察非常的仔细,条理清楚,提问的提问也是非常的专业,以前我们上课注重学生的参与,课堂热闹,学生有一定的收获。但是对于一堂高质量的生涯课程,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或者说是老师预设的问题,课堂要有实效性,要具体落实到怎么去做。真的对于我们开展生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非常受教。</p><p style="text-align: right;">——银海陈丕杰</p><p><br></p><p> 经过培训,深入认识到初中生涯规划课程应以学生科学发展为宗旨,发现学生的学科特长、发展潜力和学习方式及特点,指导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学业发展目标和初中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用量表作为教学抓手,使课堂生动且高效。作为兼职教师,利用自身学科特点,进行学科融合,也可以让课程内容更丰富。</p><p style="text-align: right;">——海信王晓冉</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