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古人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不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不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民族是难以独立自强的;同样,一个不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家庭是难以持续发展的。</p><p>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一个家庭的富裕,离不开开源节流、勤俭持家;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全民养成节约习惯、形成勤俭之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p> <p>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科学膳食、合理消费,成为餐饮业对消费者的倡导提示;勤俭持家、理性花销,越来越成为传承优良家风的社会共识……阵阵新风,扑面而来。</p> <p>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p><p> 每逢寒衣节,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之间都会掀起一场博弈,有些市民往往选择在晚上到街头路边烧纸钱冥币,祭奠过世亲人,表达沉痛哀思。虽体现了白城人有情有义的传统品格,但其副作用和危害性显而易见</p><p> 如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得不面对治理雾霾问题的我们,应该更加倡导绿色环保、勤俭节约的祭扫方式。网上祭祀、家庭追思、居家祭扫、社区公祭、集体共祭等文明祭扫活动,以文明低碳的现代祭扫方式缅怀亲人。如果没有缅怀先人之心、没有慎终追远之悟,在祭扫中,也无意感恩、无意追思,那花再多钱、走再远路,也毫无意义。而祭祀市场出现的所谓“结婚证”、“别墅”,所谓“代人扫墓”的业务,更是对清明节祭扫活动的物质化扭曲,是对感恩、追思的祭祀传统的敷衍。祭奠祭在心,表达哀思,感悟生命,传递孝道文化正能量,无需任何新潮祭品,不走“过场”和“形式”。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这才是祭奠的意义所在。</p> <p> “思亲莫让烟尘扰,鲜花一束慰英灵”。在这个缅怀先辈、祭奠逝者、寄托哀思的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来临之际,为使市民们度过一个文明健康、生态环保的祭祀节日,我们向老师们发出倡议:</p><p>一、转变观念,树立文明祭祀新风。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树立科学的祭祀观,不搞攀比、不讲排场、不摆阔气,做到理性祭奠、节俭祭奠,以肃穆、环保、节约、安全的文明方式缅怀逝者。</p><p>二、注重环保,采取文明祭奠方式。自觉破除焚烧纸钱香烛、燃放鞭炮烟花等陈规陋习,大力推行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社区公祭、开家庭追思会等文明健康安全的祭祖仪式,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以及清扫墓碑、颂读祭文等方式寄托哀思,提升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要树立文明、安全、公德意识,突出生态、环保、低碳理念,在祭祀过程中不乱扔杂物,不破坏草地树木,不污染空气河流,严防火灾和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自觉维护环境的优美、整洁和安全。</p><p>三、以身作则,带动社会文明祭祀。广大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共青团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告别陋习,文明祭祀的先行者,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p><p>四、遵守公德,崇尚尊老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对在世老人要多关心,尽孝心,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逝去先人,要从俭办丧事,文明祭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