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拍过杂志社门前的银杏林,时间已是午时,路上的行人慢慢多了起来,他们大多是来去匆匆的年轻上班族。</p> <p>杂志社正在整修。</p><p><br></p> <p>《读者》的标识是一只小蜜蜂的图案,其含义为蜜蜂采花,传播花粉,引来的是百花盛开,得到的是蜂蜜,如果说小蜜蜂给人类提供高营养的物质食粮,那么读者给予人们的是真善美的精神食粮。</p> <p>离开杂志社,顺着滨河路向西行,穿过平沙落雁,很快就来到了水车博览园。</p> <p>走进博览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根紅漆圆柱上分别刻有行草、篆书楹联的翼亭,这就是享有盛名的“兰州八景”之一的•兰州握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兰州握桥</p> <p>兰州握桥。它采用巨木由两岸向河心错落前伸,层层递出,节节相衔,呈穹隆之弓形。桥面上有拱廊,可避风雨,两侧楹栏整齐,两端各有翼亭,恰似两拳紧握,故名握桥。</p> <p>走过握桥,便是下沉式露天水幕演出广场。这里以两轮兰州水车为背景,设有一个圆形舞台和能容纳几百人的四级半圆形看台。</p> <p>站在看台上极目远望,左右两边各有一座大桥,分别是城关黄河大桥和雁滩黄河大桥,台下的黄河水波涛汹涌一泻千里向东流,场面甚是壮观。</p> <p>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城市独特,昔日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如今已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滨河路也成了兰州市的外滩。</p> <p>远观两拳紧握之桥,桥下的黄河水闸门前激起浪花朵朵。</p> <p>石刻上,兰州人民多年来一直坚守着“<b>歀歀轮回,若遇千难休止步;悠悠碾转 ,须知万事要躬行”。</b></p> <p>园内有一组兰州民俗文化雕塑:</p><p>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它具有独特的地域乡土特色。</p> <p>兰州人最爱听的兰州鼓子。</p><p>拨一声三弦,敲几音扬琴,古筝起韵,板胡间奏,三五个人台上有坐有站,一位长者闭着双眼,用一口浓郁的兰州方言吼出了一曲西北的苍凉和豪迈…,这就是兰州鼓子,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孩子们最爱吃的灰豆子。</p><p>灰豆子是兰州特有的小吃之一。它是用麻色豌豆煮成的粥状食物。做法是先将麻豌豆洗净,加水煮,加入食用碱,再用小火熬,适当时加入红枣,当红枣煮破时的香甜汁液流入汤内,一股浓香;口感不错,富含营养,价格便宜,闻名金城,夏日冷饮可以祛暑,冬日热食可以滋补。</p> <p>沿街叫卖的枣儿水。</p><p>“枣儿水”乍一听有点像老北京的吃食,其实是根正苗红的兰州饮料,流行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这种用红枣煮出来的水,来头和味道其实都很简单,旧时一般是装在大桶里卖,上面盖块白毛巾,几分钱一碗,价廉味美。</p> <p>街边来碗热冬果。</p><p>热冬果是上百年来兰州人喜食街头小吃。兰州地气干燥,热冬果乃冬季下火之佳品。每年初冬,兰州街头卖热冬果的小摊便随处可见。煤火炉上放一特大砂锅,煮着黄橙橙的大梨,热气腾腾地散发着淡淡的药味和清香。遇到下雪天,吃碗热冬果,浑身的温暖舒畅如漫天的雪花般飘散开来。</p> <p>挑担兰州酿皮的生意人。</p><p>兰州酿皮子,一年四季都有出售,味美爽口,经济实惠,既有菜又有饭。食用时,将涮好的一张张酿皮子切成细条,上面再放上几块蒸熟的,切成薄片的面筋,浇上辣椒油、醋、蒜末、酱油、芥末等佐料,其色悦目,香味诱人。</p> <p>闻名大江南北的兰州牛肉面。</p><p>兰州牛肉面起源于清嘉庆年间,创始人是国子监太学生陈维精,兰州牛肉面是一道常见的面食,也是兰州的传统名食。</p> <p>一清二白,三红四绿,蹲哈吃。</p><p>兰州牛肉面具有“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的特征,2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兰州牛肉面享誉天下,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被誉为"中华第一面"。</p> <p>刻葫芦,剃头摊兰州老街一角。</p><p>兰州刻葫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主要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坊间流传有:“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的说法。</p> <p>走街串巷的甜胚子。</p><p>甜胚子,西北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是用莜麦、酒曲加工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食用时兑入凉开水,糖,口感酸甜,具有解暑功效,民间流传有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p> <p>公园里遛鸟的兰州老汉。</p><p>日子好过了,遛鸟越来越成为黄河岸边一道靓丽风景。从城关桥北早年的鸟市到沿河闲转的遛鸟人,应有尽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磨坊</p> <p>黄河边的水车,雷坛河的水磨,可算是兰州两道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致。磨坊是人们磨面之地。它是由引水道、叶轮、磨轴、磨盘、磨具等部分组成。以水为动力,带动叶轮旋转,叶轮之上安装石磨,两扇石磨,相互摩擦转动中,雪白的面粉,便源源不断地在旋转中流淌下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碾子</p> <p>石碾子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能以人力,畜力,水力使石质碾盘做圆周运动依靠碾盘的重力对收获的颗粒状粮食进行破碎去壳等初步加工,该生产工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种重要生产工具,至今在许多农村地区仍有使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架子车</p> <p>架子车,一种常用的运输工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用结实的木料做成,两边装有两个轮子,两根长而平直的车把,中间一根结实的攀绳。拉车时站在车把中间,两手握住车把,肩上套上攀绳,弓腰曲腿向前拉动。如果车上装的东西较轻,也可倒行推着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岸边垂柳</p> <p>没想到,在这里巧遇甘报社记者现场录制节目。</p><p><br></p> <p>背景的大水车慢慢的转动着,镜头前的女记者清晰的在解说:道明嘉靖年间,兰州人段续考中进士后,曾宦游南方数省,对湖广地区木制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车的仿造,经过反复多次试验,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获得成功。段续的水车成功后,黄河两岸的农民争相仿制,至清末年间兰州已有水车157轮,到了1952年,兰州有水车252轮,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灌面积达10万多亩。成了当时世界上真正的“水车之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兰州水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瀑布观景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岸边风景独好</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转动的兰州水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路水车一路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岸边黄河鸭</p><p><br></p> <p>石阶而上,来到了市民广场。</p> <p>广场上打牌、下棋的,唱歌、跳舞的,拍照的,走路的,晒太阳的…,一桌挨一桌,一圈连一圈,一个接一个,一排又一排…,真是热闹的很。</p> <p>几颗银杏树,阳光下金光闪闪。</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荷塘边市民广场休闲亭</p> <p>一路走,一路拍,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是下午3点多了,肚子有些饿了,赶快回家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