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相信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红旗渠!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历时十年,先后有三十万人在太行绝壁上凿石挖渠,在引来幸福水的同时,也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10月28日上午,游侠客《太行秋色》之旅正式开拔,首站就是去参观红旗渠。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林州市,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从郑州开车过去有三个多小时的路程。1990年,林州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1996年,红旗渠被国家文化部、民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随后,又荣获了“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称号。2016年10月,红旗渠晋升为国家5A级风景。 参观红旗渠,不仅可以观赏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更重要的是能感悟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1975年,在红旗渠总干渠枢纽工程分水闸处建立起红旗渠纪念亭,2000年扩建,更名为红旗渠纪念馆。2014年5月1日新馆投用,与总干渠、分水闸及干渠一起,构成了虚实结合的景观群落。 来自祖国各地团友在红旗渠风景区的石碑前合影,这是游侠客的保留节目。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庆典仪式就设在分水闸。如今这里变成了分水苑景区,除了红旗渠纪念馆,主轴景观带上还分布着水利科普园、精神之柱、演艺广场、红旗渠纪念碑、中南海翠柏等。 红旗渠总干渠分水闸的作用,是将总干渠引来的水在此一分为三,通过三条干渠输送到林县腹地的大小水网,供应全县的生活和灌溉用水。 红旗渠纪念馆集收藏、研究、展示、传承红旗渠历史等功能于一身,馆体犹如舞动的渠、流动的水,是红旗渠形态的抽象表达。 纪念馆大厅中央,是一座反映林县人民劈山造渠的群塑。十年的艰辛拼搏,十年的心血砥砺,林县人民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展馆的第一部分,陈列着大量的史料。“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水是林县最深、最疼的记忆。据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有30多次,“人相食”竟然都发生了5次。从清朝后期到上世纪50年代,有关林县旱灾严重程度的描述有: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水贵如油,林县百姓盼水早已是望眼欲穿! 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在缺水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县人民,始终怀有一个水的梦想。人们打旱井、引山泉、修水塘,采取了当时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所能采取的各种措施,与命运进行着持续的抗争。 解放后,当地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吃水难的局面,但大面积灌溉问题仍不能解决。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河流干涸,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骤然间又回到了“水贵如油”的境地。要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经过实地调研考察,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决定了从相邻的山西境内平顺县引浊漳河水的方案,并在1960年2月10日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引漳入林动员令》<br> 在这位敢想敢干、脚踏实地的县委书记主持下,工程于1960年2月开工。工程开始不久,杨贵又深入工地调查,在广泛听取意见后,改全线出击为分段突击,先集中力量建成山西境内20公里长的渠道。五个多月后,首期目标顺利实现,漳河水被引入林县,极大地提高了指挥部的威望,增强了群众的信心 <p>1964年以前,红旗渠工程没有经国家计委立项,所有投入全靠林县自扛。针对资金不足的现实,杨贵把“自力更生、勤俭建渠”作为基本方针,并和县委于1961年组织协调成立了林县劳力管理组。先后组织了3.1万人外出务工,收入了1800万元,大致按10%归个人、90%归集体进行分配后,有效弥补了红旗渠建设资金的不足。想不到杨贵在半个世纪前就尝试了派遣农民工外出挣钱,真让人对这位县委书记的超前意识和胆识刮目相看。一个好的项目,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带着人,否则很可能会造成项目拖延甚至失败。</p> 纪念馆里收集了许多筑渠时使用过的器具,铁锤、钢钎和藤条帽,就是筑渠民工仅有的装备。当年修渠的民工,吃住都在山崖上,钻石缝、垒石庵,薅把茅草就当铺。即使是号令千军万马的指挥部,也只是几块油布撑起的帐篷。在这项持续了10年的工程中,再难再苦,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 当年的林县百姓,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加上一些最原始的工具,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在太行山腰建成了一条人工天河,引来了山西的浊漳河水灌溉农田。 那个腰绑绳索、在悬崖上凌空除险的身影,已在我们的脑海里贮存了半个多世纪。如今在银幕上重新看到那熟悉的一幕,依然令人热血沸腾。 这位除险英雄名叫任羊成,如今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他是除险队的队长,每当开挖崖壁放炮后,就会带领12名除险队员腰系绳索垂下山崖,用勾撬除去被崩酥了的岩石,以保施工安全。这项工作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任羊成曾被碎石砸中嘴巴,幸好只砸掉了三颗门牙。他强忍疼痛,吐掉碎牙继续工作,真不愧是人人称颂的除险英雄。<br> 记得当年看《红旗渠》时,当见到渠水滚滚而来的那一刻,全场观众起立热烈鼓掌。今天看到这张红旗渠通水庆典时的照片,当年的情景又重现在了眼前,心情依然是无比的激动,相信我们这一代人都会有相似的感触! 愚公奋起十春秋,引来漳河润田畴。1969年7月6日,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这是一项宏大而了不起的工程,林县干旱缺水的状况从此得到彻底改变。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十分关心林县红旗渠的建设,他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br> <p>红旗渠的修建充满了悲壮色彩,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历程,先后有81位民工献身出了宝贵生命,其中还有4位女性。十年壮志山河动,一片丹心日月明。81名献身者用自己的躯体筑就了伟岸的人工天河,用自己的鲜血书写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红旗渠精神!</p> 离开分水苑景区,驱车约30公里便来到了红旗渠的代表性工程青年洞景区。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需从陡峭如削的小鬼脸崖壁上穿过。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 青年洞景区是以太行山为依托,融合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红旗渠艰苦奋斗精神的实景体验场所。 自游客大厅开始,有一条蜿蜒向上通往山腰景区入口的廊桥,状如山间舞动的红飘带,宛如红旗渠形态的延伸及红旗渠精神的升华。 青年洞景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廉政教育的理想场所,一群又一群刚从现场参观回来的学生与我们迎面相遇。相信他们一定不会辜负先辈的期望,认真学好本领建设国家,并让红旗渠精神薪火相传! 进入景区大门后,因为我们仅参观最核心的部分,因此乘景交车直接前往青年洞附近,然后登渠开始参观。 想不到过去只能在银幕上看到的天河场景,此刻就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心里不免一阵激动。这可是林县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在半个多世纪前创造的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呀!来此搞党、团活动和思想教育的单位实在是多,狭窄的渠壁上排满了人,只能缓慢前行。 <br> 鹰嘴崖上凸下凹,是一段极为险要的崖壁,当年修建红旗渠时,这是任羊成率领除险队员凌空撬除浮石最危险的地段之一。 当年建渠时,不仅垒砌有规范,和泥有标准,而且要求每个公社、每个村所承建的渠段,都要刻碑勒石。这种“责任碑”虽然原始,但关系到建造者世世代代的乡土之名,因此是最值得信赖的质量保证。 因为人流大,因此在游客大厅里就会对参观人员进行编队,由指定的随队讲解员分发耳唛并带领前往现场。当参观的人流蜿蜒在天河旁时,耳畔就会传来相关的介绍。抚今追昔,生产力的巨大提升,高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已非建渠的前辈们所能想象,祖国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实在令我们自豪!缓步行走在太行天河旁,聆听导游叙述着红旗渠的故事。 途遇一座简易的跨渠小桥,导游介绍说对侧山崖上的小径叫做“创业路”,是当年开渠民工所辟,路险难行。征得同意后,我俩决定走一趟“创业路”,更真切地体验前辈们劈山建渠的艰辛。 “一线天”是悬崖绝壁上自然形成的一条狭窄的石缝,高50余米,宽只有0.4米,里面筑有上下石崖的旋梯栈道,仅容一人通行。因为时间有限,未能进行探索,稍有些小遗憾。 “神工铺”是建渠民工曾经住过的一道崖檐,既不避风也遮不了什么雨。在那艰苦的年代,数万修渠民工云集工地,顶风雪,战酷暑,夜里就宿在山崖上。他们豪迈地说:“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 一道绝壁高悬于我们头顶,崖上向外突出十余米,像老虎张开的大口。当年修渠时,山崖上时有松动的石头掉下来伤人。除险英雄任羊成和他的队员,像雄鹰展翅般挂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去除一次险石,难度犹如虎口拔牙,于是这座山崖就有了大名“虎口崖”。<br>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从纪录片《红旗渠》主题曲的头两句,人们就可以想象当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腰劈石建渠是何等的豪迈与艰辛。景随心生,当我们抚摸着崖壁上的道道钎痕,耳畔仿佛回响起了叮当的锤击声,眼前又出现了万千民工抡锤开山的场景。 这条“创业路“,窄的地方仅能容足,宽的地方就是当年的“民工宿舍”了。有的通道又窄又矮,只能弯腰弓背通过,一不小心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时,正逢全国性的大饥荒,每人每天只有6两粗砺的口粮供应。为了填饱肚子,民工们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正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青年突击队员在太行石壁上写下了传诵全国的名言:“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我们没有找到这个石刻,但看到了一段熟悉的毛主席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br> 走完了“创业路“,心生豪迈之情。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们也要到青年突击队或者妇女突击队中去闯一闯,不管是修大渠,还是建工厂! 继续沿渠前行,人群越来越密集,迎面一堵石壁挡住了前路,上有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青年洞”三个大字。红旗渠青年洞总长616米,高5米,宽6.2米,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它是红旗渠的关键工程之一,是整个工程中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之处。当年300名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奋斗了一年又五个月,终于凿通了这条隧道,为红旗渠的全线贯通奠定了基础。 “青年洞”附近的崖壁上还有摩崖石刻,分别是江泽民的题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和和李先念书写的“山碑”二字。而今,青年洞是对人们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和思想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在此遇到了好几批省内外的党员干部。希望他们的思想能受到真正的触动,发扬和光大红旗渠精神,多为国家做实事,多为人民做好事。<br> 青年洞景区游客大厅附近有一个小风景区,名叫络丝潭,因潭水如一络蚕丝而得名。浊漳河有“九峡十八断”之说,络丝潭就处在一个较大的断堑跌水之下。因潭上有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桥,故又称“天桥断”。 我们脚下就是浊漳河,潭水清澈,两岸的岩石深邃下切,旖旎的风光与铿锵的红旗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给人以轻松舒缓的感觉。 走过了铁索桥,就是河北涉县合漳乡地界,高耸着的白色纪念碑,表明这里还是邯郸跃峯渠的渠首和水源地,浊漳河惠泽的百姓还真不少啊! 听当地人讲,每逢夏季多雨河水暴涨时,我们所站的石崖上就会洪水横流,然后咆哮着冲落谷底,雷霆气势蔚为壮观。那种黄河壶口瀑布般的景象,我们只能在脑海里想像了!<br> 参观了红旗渠,让人心潮澎湃。60年前的林县人民,仅仅凭着铁锤钢钎,经过十年艰苦拼搏,完成了人工天河的伟业,感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无论时代如何变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是要直面各种各样的挑战,而红旗渠精神就是给予我们力量的一面旗帜,也是激发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傲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