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昆明湖

朱德生

<p>来颐和园N次了。然而,能有闲暇时间,沿昆明湖一周全程漫步,感受一路亭桥的别致与西堤的清幽,真的还是第一次。</p><p><br></p> <p><br></p><p>这天,秋高气爽,艳阳高照,与老伴从颐和园正门进入,开始围绕昆明湖一周的悠然漫步。</p> <p>漫步在充满皇家气派的园林,感悟‘’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的意境,心情豁然开朗。</p> <p>沿着昆明湖北岸,经过长廊,石舫,澄怀阁等名胜建筑,转弯前行,来到清静优雅的西堤,领略西堤六桥的魅力。</p> <p>蜿蜒曲折的西堤,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犹如昆明湖的项链,而堤上形态各异的六桥,犹如项链上璀璨的钻石,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换着斑斓的色彩。</p><p><br></p> <p>西堤的西侧,天鹅、鸳鸯、野鸭在一湖秋水中荡漾,悠然自得。</p> <p>界湖桥为西堤北起第一桥,清漪园时,此桥名为“柳桥”,但是乾隆晚年时老年痴呆把此桥和西堤南端第一桥的名字弄混淆了,颐和园重修时则采用了乾隆晚年的说法,直至今日仍名“界湖桥”。</p> <p>豳风桥是西堤自北向南第二座桥。清漪园时期名桑宁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奕詝)名讳,改为今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一《豳风》以“桑苧”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p> <p>站在西堤上,观万寿山全景,万寿山及西部的建筑一览无余,别有一番意境。</p> <p>玉带桥是西堤自北向南第三座桥。它建于乾隆年间。它拱高而薄,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雕砌,呈曲线型,宛如玉带,故得此名。桥下为昆明湖的入水口,西通玉河。当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园至玉泉山,往返均过此桥。</p> <p>镜桥,是西堤自北向南第四座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p> <p>坐在镜桥的扶栏上小息,拍下东西两侧不一样的景色。</p> <p>练桥,是西堤自北向南第五座桥。它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上建有四角重檐桥亭,供观赏和憩息之用。</p> <p>在练桥与柳桥之间是景明楼,始建于乾隆年间。桥名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诗句。现建筑于一九九二年重建的。</p> <p>柳桥是西堤自北向南第六座桥。它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p> <p>因为西堤上遍植垂柳,这座桥也是掩映在柳色之中,所以名为柳桥。柳桥也是一座屋桥,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p> <p><br></p><p>走过西堤,来到座落在昆明湖南岸的绣漪桥。绣漪桥在颐和园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p><p><br></p><p><br></p> <p>绣漪桥与玉带桥都是拱桥,绣漪桥建在昆明湖的东南,是皇帝在城里乘船由长河进入颐和园通道。玉带桥建在昆明湖的西北,则是皇帝出颐和园前往西山的通道。两桥外形非常相似,但绣漪桥要比玉带桥小一些。</p> <p><br></p><p>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昆明湖东岸,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p> <p>廓如亭位于昆明湖的东堤上,俗名八方亭,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p> <p>昆明湖东岸拍下的万寿山全景。</p> <p>知春亭位于昆明湖东岸边,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景色殊胜。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p> <p>绕湖一周,望着如诗如画的昆明湖,真可谓;亭桥别样呈瑞祥,秋水天长柳依依。此情此景,醉了古今 ,醉了你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