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通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之后,对自己有了些许的冲击也有了些许的启发,世界在改变,学校在改变,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着改变。<br><b>教室的改变</b><br>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在之前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所经历的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室都是千篇一律的,每个班级的主要目标都是学习成绩的构成。<br>缔造润泽的教室,其实就跟我们现在学校里推行的缔造全教室是相通的,在教室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其中包含所有的同学以及老师,让大家感受到只要一进入教室就是美好事情的发生。<br>教室中难免会有某些同学是与教室的建设方向相悖的,那么就需要我们老师作为引导者与促进者。之前的时候我们看到某个同学上课的时候没有按照整个课程的大方向再走,总会克制不住的去点他的名字,甚至限制他的某些行为,因为我们感觉这样的束缚会让他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向去发展,但是有些时候确实正相反的,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反抗的情绪。平时我们所面对的是全班几十个学生,总是有些有心无力感,这时候我们就要寻找一定的方法来刺激、来引导他们,我们可以通过每周只对一个学生进行全面的赋能与反馈,在看到他有些许的进步时一定要及时的给予反馈,例如,可以给他点赞(输一个大拇指)、可以走到他身边跟他说:这件事情你做的真棒,又或许仅仅只是温柔的拍一下他的肩膀给一个肯定的眼神。通过一点点的进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引发他自身的思考。我们在缔造润泽教室(全教室)时,实际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主的向往,是要激发学生内心的潜能,让教室中的每一员都积极向上的,这也是最理想的状态。<br>佐藤学老师在全书中用了许多许多的实例来告诉我们,理想的教育是可以实现的,理想中的教室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那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室进入到理想的教室,这个路径是不够清晰的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寻找的。<br><b>教学方式的改变</b><br>佐藤学再书中说: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的,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但是教学的过程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新时期中国的教学过程正如当时的日本一样再进行着教学的变革,由教师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由原来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为如今的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br>学生不再仅仅被动的接收知识,而是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当中去,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想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br>所有的教师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或者多次的公开课,只有真正的打开自己的课堂,让所有的人可以进入到你的课堂,并且可以敞开心扉的去接受所有的评论,上课的老师不只是在前期准备上边下足了功夫,在上课过后就只是做过了、做完了,要有自己的反思,评课的老师要有下节课我来上的愿望,真正的把你的课堂打开。<br>公开课之后的教研活动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而不是重点都集中在教师的准备以及教材的研究上,还有在课堂上教师对每个学生实况的反映等。<br>如果能让教师的空气远离浮躁,让学生自然平静的声音重新回到教室,并且教师能够通过对每个学生言行的恰当对应而创造出平和气息的教师来,那么,吴润试试用什么样的教材都能实现与其内容相应的自立的学习、合作的学习(静悄悄的革命“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br><b>课程的设计</b><br>什么是课程呢?学校的独立性以及教师具有的个性的具体表现,学习的轨迹以及学习的履历都为课程。<br></h1><h3>没有课程支撑的教室不会是一个完美的教室,在一间教室中教师与学生可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但是如果只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了课程的支撑也是无法达到理想目标的。所有的课程都是在教学生活中的,通过我们的观察、思考就可以触及到课程的边缘,即把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发一门课程,制定这门课程的规则,并通过这门课程来带领学生展开新的征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