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游记(三)

金凤凰

塞外风光——鸣沙山月牙泉 <p>首先给大家介绍一款当地的美食—手抓羊肉。大西北的羊肉,一点不膻,很香,很嫰,特别好吃。我们在那里的几天,每天至少要一盘这样的羊肉。说实话,我是不喜欢吃羊肉的,偶尔吃一次羊肉烩面,也是只吃面不喝汤,享受不了那个膻味。这次西部之行,彻底颠覆了我对羊肉的认识,真正拿着大块的羊肉吃的很香。为什么这儿的羊肉不膻呢?原来是当地养的羊,叫胡羊。真是孤陋寡闻啊,原来只知道有山羊、绵羊。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羊啊!要去西北旅游的朋友,到当地一定尝尝这种胡羊肉吧!</p><p>另外,当地的哈密瓜很甜很甜,入口即化,甜的我的嗓子直咳嗽,真的是比蜂蜜很甜。为什么我们在郑州买的哈密瓜没有这么甜呢?我想可能是我们离新疆太远了,没有熟透就摘了,运到我们这里也就半生不熟的,甜味不足。</p><p><br></p> <p>10月11日,我们到达敦煌已是下午两点多了。我们把行李往宾馆一放,就包了一辆出租车来到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p><p>天呢!多远就能看到连绵起伏的鸣沙山,一望无际的沙山,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宛如一座座金山,像稠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的娴静。不知是人为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山的一面和另一面形成的弯脊就像是用画笔画出来似的,细细的一条狐线,那沙面中间凹,慢慢向高处延伸,但整个看上去还是平的。</p> <p>载着人的骆驼队,排着整齐的队伍,有上有下。那骆驼的铃铛走一步就响一声,很威风,很壮观!大批的游客选择乘坐骆驼上下山。</p> <p>  </p> <p>骆驼是一种很温顺的动物,看着高大,一点也不凶,不可怕。游人要往它背上坐,它的主人一声吆喝,它就马上两前腿下跪,然后两条后腿也跪下来,稳稳当当地坐在地上,等待游客坐上来。游人在它的背上拧来拧去,蹬来蹬去,它也纹丝不动。一般一个领队能带领五、六头骆驼。领队的牵着第一头骆驼,其它几个一字排开,后边的一头绳子拴在前一头的骆驼身上。等几个游人都坐好了,领队的又是一声吆喝,几头骆驼都站了起来,排着队伍,一队一队的,顺着骆驼不知走了多少遍的路前行。</p> <p>我们也跟着买了票,来到乘坐骆驼的地方。哇塞!又是我大开眼界,一大片骆驼,有站着的,有卧在地上的,没有上千头也有八百头。</p> <p>按着顺序,有人在这里等着收票呢。有个人收了我们的票,就进去牵骆驼了,不一会就牵来六头骆驼。我选择了一头看着个头不是太大的,看着年轻一点的坐了上去。没坐过骆驼,也没骑过马,开始真有点不习惯,一颠一颠的。走了一段路程才有所启发。你要顺着骆驼走路的节奏,也叫步子,一耸一耸的,身子也跟着骆驼的步子前后摇摆,抓好僵绳,身子稍微后抑就好了。不过,上山下山,一趟下来,还是没敢松手去拍照片。</p> <p>骆驼被称作沙漠里的舟,一点不错。脚掌宽大,步子稳当,坐在它的背上没有一点恐惧感。</p> <p>这次,真领略了塞外的沙漠,从小到大没见过这么多沙,堆成山的沙,没见过这么多骆驼,至少有上千头的骆驼,上山的上山,没上山围成了一大片。它们也是按顺序等待着下达任务,每头骆驼身上都有编号,谁来了,谁走了,它的主人都会给总台报告的。</p> <p>沙山转个面,这个面上呈现的是另外一种景象。一排长长的登山队伍,很长很长,一个人挨着一个人,从山底一直到山顶,很壮观。半山的两边也有走不动的,开小差坐在一边休息或者玩沙子。有的已登上山顶,坐在山顶等待看日落的奇异景象。有的下山了,坐在地上休息。还有几个,累得满脸通红,脱了鞋正在向外倒鞋里的沙子。</p><p>还有滑沙的,这是体力活,非常累的。</p> <p>随着景点指示,我们又向前走,不一会就看到了另一景观—月牙泉!</p> <p>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沙四面山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澄黄的鸣沙山和清澈的月牙泉相互依存,那奇异迷人的景色延续千年不变!</p> <p>月牙泉,南北长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弯曲如新月,它神奇就神奇在这漫漫的沙漠中有这么一汪湖水。泉水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壮观,也被称为沙漠第一泉。</p> <p>回头来说说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吧。这里自古以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千百年来,鸣沙山月牙泉俨然成了大漠戈壁中的孪生姐妹。</p> <p>鸣沙山的鸣响之迷,古人理解不了,我们得从科学的角度去推究吧。现在成型的解释大概有三种:一是静电发声。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就大如雷声了。二是摩擦发声。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就可能发出爆裂声,众声汇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轰轰隆隆的鸣响。三是共鸣放大。沙山群峰之间形成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泄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放大了音量,形成了巨大的回响声。</p> <p>六点多了,我们朝景区出口走去。途中,看到三五成群的骆驼,排着整齐的队伍,被它的主人牵着,或跟在三轮车后面也正在往外走,其中有排着整齐的两队骆驼,至少有五六十头。我想当地政府可能是把农户散养的骆驼集中起来,采取入股分红的形式,白天来这里上班,晚上各自牵走喂养。现在看到这些骆驼完成了今天的任务,可以下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