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前 言</p><p> 时光流逝,转眼我们将进入古稀之年。想到明天要参加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夜不能寐,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五十年过去了,记得那时我们还是个未成年孩子,我们来到这个土地贫瘠的地方。与天斗与地斗,这里有我们洒下的汗水,流过的泪水,我们流过血,甚至宝贵的生命。同学们!我们能忘记吗?不能,不能忘记!今天,今天我们回来了!回来了!</p><p> 同学们此时此刻请闭上你们的双眼,你可曾想起元月十六日二十四中门口吗?那天下着零星小雪,寒风凛冽,我们站在大卡车上,向下望去,宽阔的马路上都是前来送行的人们,这里有你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看到好多家长在擦眼泪,当时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流泪呢?是啊!为什么要流泪呢?直到我送孩子去异国他乡求学时我理解了,因为我也流泪了。因为那时我们还是个孩子。</p><p> 时间过得真快,五十年过去了,我想起,我们站在邙山上眺望远方,看见电厂晾水塔时的深情告白,好想回家呀!是啊!好想回家,因为那时我们还是个孩子。如今那晾水塔早已不复存在,而我们还都健在,因为我们还活着,活着真好。活着使我看见了你,活着使你看到了曾经朝夕相处的同学,活着就好,活着使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p><p> 五十年过去了,这次难得的聚会使我们渐行渐远的身影又回到彼此的双眸,让我们当年战天斗地情景定格在你我的记忆里,让久别重逢的惊喜催化我们感情的纽带!</p><p> 今天我看见了汪正佳同学,使我想起在那寒风刺骨,漫天大雪的冬天,我们一起把挡风的门板劈了烧了,又把自己睡觉的床板卸掉一块,一起劈了烧了,为什么?那是为了活着,活着就好。</p><p>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弹指一挥间五十年过去了,当年天真可爱的小姑娘如今已经成为老太太了,当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的帅哥已是满头白发的老头了。岁月苍老了我们的面容,但,心依旧还是那时的心,情依旧还是那时的情!</p><p> 同学们!岁月如歌,对于参加聚会的同学来说取得什么成就不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或许没有必要计较什么身份的高低,苛求于财富的多少,只要珍惜我们来之不易彼此共处的时光,足矣!</p><p> 时间过得真快,话匣子打开收不住了,啰嗦了抱歉,在这里我要祝福各位,真心的祝福你们生活幸福开心每一天!祝你们健康长寿!在这里我要感谢小莉同学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聚会的平台,更要感谢的是在坐的各位,谢谢!真心的感谢!</p><p> 纯中热情洋溢发自内心的讲话,掌声不断、令同学们发出阵阵感慨!简直是回味无穷。</p><p> </p><p><br></p> <p class="ql-block"> 50年前,共和国诞生了一届初中生,史称"六九届"。这是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届奇异的学生,奇在中学3年竟未好好读过书,奇在这一届全国竟没有一个高中生,奇在毕业后竟"一片红"上山下乡当了知青,真得很奇葩,很特殊,也很尴尬,很无奈。</p> <p> 郑州郊区五七农场之父——王辉</p><p> 提起郑州郊区农场,就不能不提郊区五七农场之父——王辉司令员。时任郑州市委书记,是他,力排众议、顶着压力在郑州郊区办起了当时全国独一无二的郊区农场。使当时2万多名知青免受远离家门之苦留在了郑州,农场的知青们非常感谢这位身经百战、累累伤痕的老人。35年后专门派知青代表去北京看望了这位心地善良的老人。</p> <p>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任岁月消逝、时光流逝,心中的情感也不会磨灭。知青生活,便是这样一段难以磨灭的永恒记忆!</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过去了,仿佛弹指一挥间,那些在当时的艰苦岁月里蹉跎的知青们,他们追忆自己在农村的那段苦乐年华,青春故事里的那些人和事,仿佛历历在目,令人终身难忘!</p> <p> 性格活泼开郎的小莉为这次下乡50周年的活动、为给同学们搭建一个见面述旧的平台操了不少心。为此我们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p> <p> 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聚会。感谢小莉、纯中及组织者吧,这么多老同学的聚会以后不会再有了,毕竟我们既将奔七了。</p> <p> 当年风华正茂的小姑娘,整装待发即将奔赴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当时转完户口后,就有人迫不及待地盼望着离开城市到农村去,体验一下知青的生活。用当时最时髦的话来说:“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p> <p> 这次聚会的全体女同学,彰显了我们团结互助、永不服输的精神!</p> <p> 这次聚会的全体男同学,诠释了我们同甘共苦、永往直前的精神!</p> <p> 五十年前的邙山</p><p> 当年英俊的小伙子阿鑫腿有残疾,原本可以不下乡。但、性格好强的他竟和我们一同下乡,拒绝同学们的怜悯。和我们干同样的活,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五年的农场经历使阿鑫这个热心肠的同学在我的心目中被默默地称为“老大哥”,不、他也被很多同学称为“老大哥”。</p><p><br></p> <p class="ql-block"> “知青”我有时觉得我们亵渎了这个名字。文化的缺失才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悲哀!有人说:知青是什么?知青就是转嫁社会矛盾的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没有太多知识的识字青年。</p> <p> 场部旧址</p><p> 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也不过如此吧,跟它们比起来也毫不逊色。</p> <p> 英姿飒爽的女同学,经过农村两年多的洗礼,当初的豪言壮语还记得吗?</p> <p> 站在此处当年的情景涌上心头。农场的第一个平房(原场部)就在成场长、徐步行等带队干部和二十几个基建队知青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每当路过场部,心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如今场部已不复存在,心中不由生出一阵感慨!</p> <p> 乍一看似乎走进了南国的风光田园——谁料想却是昔日的邙山荒岭。</p> <p> 当年的帅小伙在冰面上的照片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那是1971年年初,这年的冬天格外冷。我们上工要绕过枯河走大概七、八里路(当时住在大队为我们安排的房子,我们的庄稼地在河对岸,邙山荒岭上,猛一看颇似陕北的黄土高坡)当年我们就在邙山打好了窑洞,解决了住宿问题。</p> <p> 当年是那么迫不及待的想法设法逃离的地方,如今却……。</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张为数不多的老照片,往事的回忆像帷幕一样徐徐拉开:当时阿鑫、孔维跃我们三人喂牛并负责梨地、耙地。在贫民代表梁大爷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学会了犁地、耙地。每天半夜起来喂牛的往事,回忆起来也颇为有趣。事隔多年之后我和阿鑫谈论起牛棚之事,他竟滔滔不绝兴趣盎然。</p> <p> 颇有一股磅礴气势的照片,二连的精神面貌跃然画面!</p> <p> 一百多位当年的知青,二十年后来到了当年下乡的地方。故地重游、感慨万千——物是人非呀!</p> <p> 树木园的景色还是有一定的诱惑力。</p> <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后重回农场</p><p class="ql-block"> 下乡时间最长的达八年之久,八年啊、人生能有多少个八年。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的离开了农村,剩下的同学心中是何滋味,您能理解吗?每当夜深人静之时,留在农场的同学想起此事心情几尽崩溃,但早晨起来还要面对现实。这就是当时环境的残酷性,没有下过乡的同学是不会有这种体会的。当年的无奈,如今却成了美好的回忆。</p> <p> 看着照片两年前的情景涌上心头。</p> <p> 二十年后旧地重游</p><p> 知青走了,窑洞、平房、二层小楼留下来了。当地农民把我们的驻地变成了饲养牲口的地方,简直是“暴殄天物”!</p> <p> 两口相濡以沫的表情跃然画面。</p> <p> 知青的名字是一座丰碑早已融进了我们的心灵之中。</p><p> 这是纪念下乡20周年的照片,回到了我们当年曾经生活的地方。</p> <p> 合成照片、摄影师的杰作。</p> <p> 看着这张五十年前和现在对比的照片,不由自主的闭上了双眼陷入了沉思。良久睁开双眼,啊……50年了。有人说:那个年代不应该歌颂。不!我是在回忆,回忆那令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年代。</p> <p> 多年不见面的老同学,见面后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p> <p> 参军——是当年知青们脱离农场的最好跳板。</p> <p> 元建大旗一挥,颇有大将的风度。</p> <p> 看到窑洞的照片,回想起往事。当年三个知青、十天时间、一个高近三米、宽近二点五米、长约十米的窑洞就在我们手中建成了。那是我们的汗水和手中的血泡换来的成果。住在自己打的窑洞里的心情那是何等的美妙。</p> <p> 知青经历是连接同学之间情感的纽带。</p> <p> 60年前同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的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小学的全名吗?</p> <p> 如今枯河边的风景也称得上移步换景,令人流连忘返。</p> <p> 当年住的窑洞“自产自销”</p><p> 侯根山——能吃苦耐劳的典范。最令我羡慕的是不怕蚊叮虫咬,同住一室我被蚊子咬的睡不着觉,他却呼呼大睡。用他的说:我皮糙肉厚,蚊子不咬。</p> <p> 邙山渡槽见证了我们知青的艰苦岁月!</p> <p> 二十年后带着孩子来到了令我们一生难忘的地方。随着知青的离去这里又恢复了往日的荒凉。</p> <p> 通往连队的土路早已变成了景观大道。</p> <p> 平心而论当年知青的业余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这主要取决于年青人的精力旺盛。</p> <p> 多才多艺的张后生</p><p> 欢快的乐曲体现了知青战天斗地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正如歌中所唱:当年的黄沙滩,如今麦浪飘香。当年的荒山沟,如今铁牛欢唱。五七农场是我家,是我家!</p> <p> 二十四中69届三十五年后合影</p><p> 有人说:69届初中生是全国最奇葩,最无奈,文化水平最低,下乡人员最多,时间最长的一届初中毕业生。也是我国教育界空前绝后的一届初中毕业生。</p><p> 中学时期挖防空洞,学工,学农在这种氛围下怎能安下心来学习文化知识。极不正常的学习环境才是69届毕业生最大的悲哀!</p><p><br></p> <p> 来到昔日下乡的地方,同学们心情格外的舒畅。</p> <p> 同学情谊、知青情谊有了机会怎能不聚一聚。看到像片不由脱口而出:“年青真好啊”!</p> <p> 当年邙山这样的场景到处都是,如今已是凤毛麟角。</p> <p> 疑是当年连队的驻地,如今却面目全非。观察良久还是找不到当年的痕迹。</p> <p> 俊良同学给这片位置下了定义,对吗?</p> <p> 音乐爱好者正向老同学们展示她的音乐天赋。</p> <p> 洛阳龙门石窟</p><p> 在农场每月三天的假期还是颇具人性化的。办点私事,回家看望父母这也是人之常情。</p> <p> 欢快的时刻“男中音歌唱家”也一展歌喉,发出了对知青年代的追忆!</p> <p> 音乐爱好者的既兴表演——换来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p> <p> 虽然是小时一同长大的伙伴,平时也不常见面。像片使儿时的记忆闸门随之打开……。</p> <p> 您看那姿势、那身板,若不是文革的耽搁,他们说不定早己跨入了歌唱家的行例。</p> <p> 观看我们自己节目的心情,决不逊色于一场音乐会。</p> <p> 5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姑娘现已白发苍苍。怎不令人心中一阵感慨!</p> <p> 下乡时炊事班的成员,这些同学起早贪黑地为全连的同学们做饭辛苦了!</p> <p> 二十年后旧地重游</p><p> 二连的卫生室:当年的卫生员蔡建莉在门口热情的欢迎同学们观看已废弃多年的卫生室兼寝室。触景生情,同学们热情的谈论着当年的情景。心中有说不尽的喜怒哀乐,道不完的酸甜苦辣。</p> <p> 同学们在这面旗上签上自己名字的同时,也为因各种原因未来的老同学而感到惋惜。</p> <p> 国棉一厂小学的老同学,望着这么多的发小、有些堪称“青梅竹马”的老同学。心中不由一阵感概——时间过的真快呀!</p> <p> 国棉六厂小学的老同学。</p> <p> “五七战士” 的由来</p><p> 66年5月7日主席的一封信变成了五七指示。此后全国各地五七干校、五七农场应运而生。当年我们的五七农场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p> <p> 不同的角度俯视我们的二层小楼。灰朦朦的天空、光秃秃的树干、山上的荒草也算是别有一番风味吧。</p> <p> 相濡以沫同学之间的终身伴侣。</p> <p> 上世纪50年代跟随父母从南方来到郑州的老同学。记得小时候常听父辈的老人说:郑州两大不好的地方,一是风沙、二是粗粮。如今这两项在郑州早已不复存在,反观南方我也找出两大不好的地方。一是黄梅天气、二是冬季。简直让我这个出生在上海、长在郑州的人忍受不了。郑州——我的第二故乡,对这个地方我还是充满感情的。</p> <p> 二连一排的老同学。</p> <p> 一九六八年在复课闹革命的浪潮声中进入了二十四中学,虽然复了课,但“革命”仍在进行中。所以说在学校的两年多时间也没有学到什么文化知识。</p> <p> 二连二排的老同学。</p> <p> 修邙山提灌站时我们农场也参与了,但主要还是郑州市各个单位派来的工人。一天下午正在干活,一位年近半百的军人来到我们面前,后面跟着一位年轻的军人大概是警卫员。老军人一口的苏北口音和我们聊了起来。临走时后面的年轻军人,才告知这位是王辉司令员。我们也算是和这位五七农场之父——王辉司令员,有过一面之缘。</p> <p> 二连三排的老同学。</p> <p> 离开农场同学们欢送</p><p> 离开农场,对当时的知青们来说是件天大的事情。怎么能不庆贺一番呢?</p> <p> 二连四排的老同学。</p> <p> 下乡前的留影</p><p> 下乡的准备工作已就绪,盼望早日离开学校的心情我也感同身受。</p> <p> 知青年代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p> <p> 这么多“歌唱家”的出现,看来二连这座庙小了点……。</p> <p> 五个连队象卫星般的把场部围在了中间,只有四连远离场部。</p> <p> 下乡前两年的创业还是很艰苦的,那真是白手起家。尤其是前半年吃不饱,以后慢慢有所改善。打了窑洞、打了机井、盖了两排平房、还盖起了二层小楼、有了自己的菜地、养了猪、鸡生活上还算可以,主要是户口在农村,没有工作,思想压力特别大。</p> <p> 凛冽的寒风怎能阻挡当年的知青来到令他们终生难忘的地方!</p><p><br></p> <p> 美轮美奂的景色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这难道就是当年的荒山野岭吗?</p> <p> 篮球场不仅是我们的运动场所,而且也是我们休息、娱乐的场所。</p> <p> 下乡五十周年集会,在知青的心目中还是很有份量的。老同学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往集合地点赶来。</p> <p> 一拨又一拨的老同学有条不紊的按时赶到了集合地点。</p> <p> 昨日重現</p><p> 一曲追怀旧情的经典乐曲把我们带回了知青年代……。</p> <p> 有人说,知青生活是一段血色的浪漫,如经历风霜的花,开遍了整个中华!</p> <p>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虽然我们已经退休。但好日子还在后面呢,要相信明天会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