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1月3日,我校与蒲岐一小、虹桥七小三校间开展了第三次“互联网+同步课堂”的空中联谊活动,我校作为主办方主持了工作。</p> <p>一、大风起兮云飞扬</p> <p>蒲岐一小分会场</p> <p>虹桥七小分会场</p> <p>虹桥三小主会场</p> <p> </p> <p> 我校陈提强校长亲自坐镇,万智微、吴媛媛两位副校长,教导主任胡爱迪老师领携全校语文老师一起参与听课,谢赛燕、方韩娟两位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深入虹桥七小结对校听课调研。</p> <p>二、宝剑锋从磨砺出</p> <p> 相较于以往“一师一教室”的传统课堂,同步课堂横跨三校,打破了空间的壁垒。如何让三校的孩子见屏如面,结为学习共同体,流畅互动,成了我校主场上课的所有老师目前最大的困惑。我校语文组就目标精准定位、学习环节设置要有梯度性、交流增加覆盖面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讨。</p> <p> 叶碎薇、张珊珊、赵媛媛三位老师承担了此次的开课任务。三位老师以研讨为思考方向,以“阅读导读”为切入点,从选题、试教、改稿、定稿共经历了一个多星期的艰辛的磨课历程。为了让互动更显活力,三位主场老师还联系了分会场的协作老师,充分了解了学情。</p> <p>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三位主场老师精益求精下,在我校语文组群策群力下,在分会场老师的协作下,第三轮“互联网+同步课堂”有序推进,蓄势待发!</p> <p>三、绝知此事要躬行</p> <p>(一)童话导读《乌丢丢奇遇记》——叶碎薇老师</p> <p> 叶老师以童话的图测引趣,帮助三校的孩子回顾了预测的方法。她借助封面主角的图片让孩子预测乌丢丢名字的来历,引导学生读目录预测情节,通过对精彩片段的导读,引导学生猜编故事走向。最后,叶老师设置悬念,以留白的方式,让学生猜测乌丢丢的踪迹。</p> <p> 叶老师的课堂以预测为主线,学生有法可循。三校孩子们边读边猜,跨越了屏幕的隔阂,结成了一个紧密的学习共同体。</p> <p> 活泼主动的孩子们和积极摘抄板贴的协作老师~~~</p> <p>(二)名著导读《窗边的小豆豆》——赵媛媛老师</p> <p> 赵媛媛老师以谈话导入,通过“读封面、识作者”、“认识小豆豆”、“认识巴学园”、“认识校长”这样颇具梯度性的四部曲架构课堂。</p><p> 在积极互动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小豆豆的纯真善良和小林校长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爱心。本堂导读展示课充分激起了三校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p><p><br></p> <p> 亲切温柔的赵老师和认真听课的虹桥七小的老师们~~~</p> <p>(三)童话导读《木偶奇遇记》——张珊珊老师</p> <p> 张老师在引导学生读封面、识作者、看目录、猜情节之后,以书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中精彩的故事片段为载体,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让匹诺曹的人物形象逐渐饱满起来。三校学生在对比中既感受到了童话的童趣和想象,又收获了深入文本的方法。</p> <p> </p> <p> 静静地读书的孩子们~~~</p> <p>四、反思互评促成长</p> <p> 展示课后,三位老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及时的反思。接着倪丹红、柯宣燕、倪仙芝、庄辉等老师对三堂展示课进行了多角度不同维度的评课。</p> <p> 语文教研组长倪丹红老师指出,三位老师导读的目标精准,导读课的定位准确。希望我们今后能够拓宽研讨的广度和深度,求同存异,有所创新!</p><p> 柯宣燕老师:叶老师以预测为突破口,以点带面,让孩子的阅读化身为一个侦探的过程,彰显了一个语文老师优秀的整合信息的能力。愿今后,我们能够继续求索,不为一本书导读而导读,为学生的终身阅读而上导读课。仅以此,致敬我们更高的阅读追求。</p><p> 倪仙芝老师:导读课是点燃课外阅读的导火索。赵老师的课堂简约、集中、高效。在环节的设置上她通过图片的展示,校歌的引入来降低难度的坡度,使环节更具梯度性!</p><p> 庄辉老师:张老师无疑是一位幽默而有独特风情的语文老师。张老师在人物形象的梳理中,其环节设置颇具思辨性。思辨性能让语文课堂更显张力,学生的思维更富有活力!</p> <p> 来自蒲岐一小的结对校老师也积极地加入研讨的行列,结对校间就语言的精炼性、情节的深入性、板书的明确性这三方面加以探讨,双方在交互式视角下共同梳理同步课堂的困惑,摸索同步课堂的破解路径。</p> <p> 线连线,强互动。心连心,共思考。手拉手,促发展。一桥飞架三校,联动教学成通途。互联网+,我们一直在行走的路上! </p><p> 文字:柯宣燕</p><p> 图片:胡爱迪</p><p> 审核:胡爱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