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荆沟的童凉粉

一壶老酒

<p>黄荆沟头,兵洞岩下。</p><p>小溪畔,公路边,一株参天的冰籽儿树,枝繁叶茂,荫庇着一尊立佛般的巨石和一座依石而建的茅屋。</p><p>茅屋坐北向南。巨石为它挡住了二井的喧嚣,使它能顺着蜿蜒的公路和溪流,气定神闲地看着碳坝子人和车的熙来攘往。</p><p>这就是“童凉粉”当年抗拒抓壮丁,剁掉右手食指,来到煤炭山,落脚谋生的地方。</p> <p>提起“童凉粉”哦,生长在黄荆沟的人,没有哪个不知道他;离开黄荆沟的人,没有哪个不念叨他。</p><p>他(它)既是一种小吃的品牌,也是一户人家的代称和一个俗成的地名。</p><p><br></p> <p class="ql-block">我晓得“童凉粉”,是在威远煤矿如日中天、风生水起的年代。辍学的我,每天去二井捡煤炭,都从这里经过。一来二去,就和童家的幺儿——“童五娃儿”混成了小伙伴。</p><p class="ql-block">有时井口还没有出砂车,我们几个捡碳娃,就来到童家院坝中玩耍。童五娃儿就会乐不可支地拿出杏子米(核):“我们又来捡一、二、三哈”。(捡“籽儿”是我们小时候常玩的一种游戏。)童五娃儿手小,抓不住“籽儿”,输了挨手掌儿的时候,他龇起牙憨笑,一副天真相。</p><p class="ql-block">别看他年纪小,却很乖巧勤快。经常听他老汉儿喊:“五娃儿,把蒜子舂了。”他立刻进屋抓一把狗牙巴蒜,用刀“啪啪啪”,拍破、去皮,一会儿就把蒜泥舂好了。“五娃儿,去把凉粉抱回来。”他一阵风跑去溪边,把用盆存放在溪水中的凉粉抱回来。</p><p class="ql-block">偶尔,他会抓一把他老汉儿卖凉粉的酥豆,给我们一人几颗。这个酥豆用黄豆泡发后油炸而成,吃到嘴里,香脆化渣。撒几颗在凉粉上,珠落玉盘,陡增秀色。我们和他开玩笑:“二天我们吃凉粉的时候,喊你老汉儿多放点哈。”他头一偏,憨笑着两只小手一拍:“那嘛当然啰。”</p> <p>童五娃儿的老汉儿童大爷,就是“童凉粉”的创始人。矮小、精瘦、干练。常年穿一身对襟排扣布衫,蓝围腰,青头帕,资格的“田园风貌。”</p><p>童家对面的岩脚下,有一片菜园。童大爷除卖凉粉外,其余的光阴,都打发在了这里。凉粉摊上葱姜蒜之类的作料,都是这里的绿色、有机、原生态。</p><p>菜园靠近公路边,有一个乱石砌成、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茅厕(音SI)。这个茅厕也是一个灵房子走路——怪物。常言说得好,肥水不流外人田。“吃家饭屙野屎”,在那些年辰,是要挨骂的。可偏偏就有一些人,肚皮头原本平安无事,一走到这里,就喊稳不到了,非得进去蹲一哈,把“财”送了,才走得到路。</p><p><br></p> <p>每天下午三点左右,童大爷就挑起凉粉担担儿出门了。</p><p>没有固定的摊位。他常常是穿过二井吊轮道下面的桥洞,沿着材料场围墙外的小路,经二井职工伙食团,转到四段劳模村,两三个小时下来,凉粉就卖完了。&nbsp;&nbsp;</p><p>童大爷的凉粉担担儿其实就是一对箩筐。一头作料,一头凉粉。</p><p>“童凉粉”用纯豌豆淀粉制作。色泽灰白,粉质柔韧。开片切丝,不断、不烂、不变形。吃到嘴里,绵香、爽口、有嚼头。</p><p><br></p> <p>童凉粉的作料特别齐全。你看那浓稠黄亮的辣椒油、香气逼人的姜蒜汁,绿的葱花、黄的酥豆,还有那竹筒里抖出的花椒面,哪一样不叫你两眼放光,口水牵线?走一路,那香气就飘洒一路。不用吆喝,早有人踩着钟点等候。</p><p>装凉粉用的是绛紫色土陶翻碗。正是这份“土”气,成就了烙刻在黄荆沟人记忆中的美味。这美味,恐怕不是玉瓷细碗能够装出来的哟。</p> <p>那年月,我们虽然每天和童凉粉擦肩而过,却很难吃上一碗。</p><p>克制吃的欲望,是我们这一辈人,从小就在无可奈何中练就的。</p><p>看够了、闻够了,馋虫的积累也到极限了。</p><p>幸好,年到了。</p><p>用压岁钱去狠狠地吃一回童凉粉,虽然破费得有点心疼,但过年嘛,还是会在心头宽恕自己。</p> <p>新年头,平时雄赳赳吆撵小摊小贩的人,也忙着走人户去了。操场坝儿旁边,矿一小坎下的那块土坝坝儿头,卖凉粉的有两三家,唯有童凉粉的生意最好。</p><p>一张张崭新的过年钱,换成一碗碗喷香的童凉粉。</p><p>摊摊儿周围,穿红着绿的大人小孩,无论是站着的、蹲着的,嘴唇都辣红了一圈。辣出的不光是汗水、泪水,还有清鼻涕。</p><p>去得早的人,童凉粉还没有来,他会等到。去晚了的人,童凉粉卖完了,他即使去吃另一家,也会心有不甘的来一句:“哎呀,将就了”。</p><p><br></p> <p>有一年的大初一,我去的时候,正好童五娃儿在帮他老汉儿洗碗。见到我,他笑了笑,算是打招呼。</p><p>我买了一碗凉粉,蹲在他旁边吃。</p><p>他站起来,走到摊前,趁他老汉儿不注意,抓了一撮酥豆,放到我碗里。</p><p>我们相视一笑。</p><p>他一回头,看见老汉儿发现了他,脸上的笑容一下僵住了。</p><p>我含在嘴里的酥豆也忘记了“嘎嘣”。</p><p>他老汉儿看看五娃儿,笑眯眯地对我说:“好生点吃,不要把过年衣裳搞烦了。”</p><p>童五娃儿一听,朝我一吐舌头,洗碗的动作麻利了许多。</p><p><br></p> <p>听说自贡老车站梯坎上的凉粉好吃,我也曾不怕它巷子深,到那里去尝试过。摸到良心说,那个凉粉也不是不好吃。但心里头有了那碗童凉粉垫底,其他的嘛,就“除却巫山不是云”了。</p><p><br></p> <p>不知什么时候,一条隧道,改变了兵洞岩下的模样。</p><p>那树、那石、那茅屋,早已不见了踪影。</p><p>每次走过那条隧道,就会寻找,就会思念,就会浮现童家人的身影。</p><p>空空的隧道,阴暗潮湿,让常怀“鲈莼之思”的归来人,平添落寞和惆怅。</p><p><br></p> <p>老乡,你若在天涯海角看见了童凉粉,别忘了把他(它)的味和魂,带回黄荆沟头,兵洞岩下。</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