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里古镇

魏老旦

2016年10月15日我们离开碧峰峡,来到上里古镇。 上里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br>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现在这里还是影视作品的外景地。2013年6月5日挂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r>上里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所谓的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出现。<br><br><br> 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 古镇被茅溪河、白马河两条小河相拥,形成“两水环绕”,这里便是茅溪河、白马河二水环绕的交汇处。两条水系碰撞在一起居然平静如镜。 多为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 古镇不大但是清净,依然留着年代久远的石板桥,古色古香农田茅舍,可以说是古镇里古韵最足的了,保存了居民最原始的生活状态。 建筑群的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益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已残旧失去了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凸显着深厚的民族文化。 茶马古驿 <p>二仙桥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初第一、二次建成后均被洪水冲毁,第三次再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该桥为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此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p><p>站立于桥上物影倒影水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桥南田野间耸立着数十座馒头小山包,人称“十八罗汉拜观音”;桥北为天台山,如遇晴天可观尝到天台山脉由由山脊构成的巨型卧佛。</p><p><br></p> <p>传说:建桥竣工之日,附近州县名士前来祝贺,宴罢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不料有两位乞丐坐在桥头拦住踩桥人……众人干,二乞丐跃入水中,及刻显出两个“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二人并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便将此桥定名为“二仙桥”。</p> 古磨房 ,水磨、水碾是古人利用水的冲力来带动石磨、石碾对玉米、谷子等加工的工具。它反映了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有的至今仍在使用。有民谣曰“家有团团转(水磨、水碾),胜过做知县”,说明水墨、水碾的收入颇丰。 古镇初名罗绳,因场镇内有韩、杨、陈、许、张(韩家银子-钱、杨家顶子-官、陈家谷子-田、许家女子-靓、张家锭子-斗)五大家族居住在此,故俗称“五家口”。 韩家大院<br>上里古镇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位于四家村,一位于古镇内。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院内雕刻历经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内容以戏曲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其独特的镶嵌式雕刻工艺,实为民间一绝。<br>韩家大院位于上里镇四家村,始建于清道光年前。该大院独具地方建筑特色,采取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筑群,接近地表处采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铺地和嵌镶地角坊。<br><br> <p>号称韩家银子的韩氏家族重文习武,从乾隆至道光末年,有数十人先后参加科举,榜上有名,仅道光年间,两人中进士、十五人中武举。清廷赐挂【中军付府】匾额一道。中龙门自上悬挂【五魁堂】匾额一道,东龙门子上悬挂【卫守府】金匾一道。</p> 上里主要是“井”字布局,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br><br> 街市以有工艺精湛的建筑群上里狭窄的石板街上,官场、情场、商场、农场都成了家族的竞技场。 在晚上,吃的地方更多,一般卖烧烤和铁板烧的基本都集中在人民路川农大门口和解放路以及沿江西路的啤酒屋;而卖串串的则集中在康藏路的巷子里面,价格都非常的实惠。 <p>古镇的挞挞面鲜美诱人,小吃各有特色!</p> <p>这里的腊肉历史悠久,送亲朋的好礼品。</p> <p>酱排骨 红烧肉……诱人</p> 中大街大菜市里的程凉粉和伍抄手。程凉粉的甜水面,凉面,春卷。 从古镇沿河上溯1公里,有十余座古桥,造型无一相同。这些桥梁不仅是南来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现了古镇历史和匠师的技艺。 <p>高桥建于清乾十四年。为三卷供桥,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皆可通行,又称清代立交桥。高桥 高桥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桥两端为上里古镇当年的米市,系古镇陈家为方便卖米而建。</p><p><br></p> 文峰塔又称字库塔,建于清同治五年。 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br><br> 红军石刻<br>1935年6月至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经雅安在甲金山下的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上里古镇境内尚存有红军石刻标语七十余幅,绝大部分集中在古场镇内,是雅安市境内尚存红军石刻标语最多的一个乡镇,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r><br> 一方面军继续北上,四方面军因受错误路线影响而南下。红军在上里境内驻扎期间,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成立名为 “认真、德诚、紫光、崇安”等四个代号的政治部,并刻下七十多幅标语,如: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共产党是穷人的政党、赤化全川、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是北上抗日的主力军等。 红军离开后,当地群众用石灰和泥土将其石刻标语覆盖保护起来,解放后又将其覆盖物去掉,使这批珍贵的革命文物又恢复原貌,成为今天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教材,雅安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白马泉<br>白马泉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宋乾道元年诏封泉池为“渊泽侯”。该泉是全国独具特色的十大恒温间隙泉之一,因起潮落潮潮均能听见马蹄的声音而得名。<br>白马寺始建于唐代末年,位于龙头山麓的南丝绸古道旁,与天台山一脉相连。寺内现存的巨石石雕观音、唐代凿挖的古圣井尤为罕见,寺内还存有明代的钟亭、照壁、石雕兽、佛道两家的石刻香炉等。<br>喷珠泉终年不枯,泉池随时都可见串串珍珠般的气泡从池底喷出。池边立有清代雅州太守黄云鹄题写的“喷珠泉”碑。<br> 雅安八大风景名胜之一,位于雅安市上里乡石虾子密林中。泉水涌动时,如马奔驰,马蹄阵阵,令人心驰神往。  古泉介绍:潭底巨石上镌有龙马浮雕。潮歇时潭水平静如镜;潮来时,平静的水面忽然荡起层层涟漪,顷刻间石刻龙嘴、龙腮处泉水外涌,洞中似抛珠溅玉,呼呼有声。古人曾形容此情此景乃“白马龙泉潮圣井”,“灵泉白马嘶芳草”。 喷珠泉终年不枯,泉池随时都可见串串珍珠般的气泡从池底喷出。池边立有清代雅州太守黄云鹄题写的“喷珠泉”碑。 双节孝石牌坊是道光19年,为表彰姑媳两代重节守孝奉旨而建。牌坊通高11.25米,进深3米,基座宽7.8米,出檐1.1米;采用当地优质石英红砂岩石建造,上横额镌刻“双节孝”三字,脊顶下正中精雕“圣旨”二字。坊上图饰花纹、历史故事、戏曲坊面、匾额对联等。<br><br> <p>小镇让人留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