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之后,又到一年记者节

南北

<p>  这两天,丫头总是念叨“姥姥,马上就是立冬了”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学会看日历,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节气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立冬就可以吃到她最爱吃的饺子!于是我也翻看了一下日历,立冬之后,一年一度的记者节马上就要到了。</p><p> </p><p> </p><p> </p><p><br></p><p><br></p><p><br></p> <p>  记者节的影响力远没有教师节那么大,只有从事媒体工作的人才会知道记者节,才会去庆祝这个只属于新闻工作者的节日。仔细想想,自己参加工作也有十一个年头,在一线采访是我的工作内容,也因为工作认识了一些人,不同的采访经历也让我时刻学习着,开阔着自己的视野……比如我不知道在包头也可以烧制陶瓷,而且还可以把稀土应用到陶瓷身上;我不知道旅发委的同事们每到外地办一次旅游推介会需要准备那么多材料;那些网红,每做一场直播需要那么多“外援”,那些通过帮扶的困难群众也正在走向自己的小康生活……</p> <p>  不知道是不是受疫情的影响,时间过得特别快。也让我回想起年初采访的时候打不到出租车,没有公交车可乘,于是被迫无奈自己当起了司机,因为没有交通拥堵的路况,所以第一次觉得开车好爽! </p><p> </p> <p>  采访的内容也都与疫情防控有关,某个房地产企业给市红十字会捐款用于我市的疫情防控,市中心医院呼吸科医生支援土右旗防疫工作平安归来,我市的感染人数终于清零,我市首批援鄂医疗队凯旋而归……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社区、基层工作者付出的辛苦与努力……可即便如此,各行各业凄凄惨惨的景象似乎依然会浮现在眼前,比如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堂食经济逐渐复苏,一些餐饮业的老板怎样举步维艰地坚持下来;商场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到以往的人气;一米线,健康码也成为市民进入公众场合的重要标识。有一次同事出去采访,遇到一名被采访者,因为饭馆关闭了很多,暂时找不到厨师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在公园附近卖起了风筝,很多人为了生存开始直播带货,一种新的购物方式正在悄然兴起……学校为了复课,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老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大家都有共同的感触,挣钱太难了。</p> <p>  今天看了一位同行姐姐在公众号里写的文章,她说“‘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从业20年的她也只占了“著文章”而已,还不是妙手”,回头再看看我,似乎什么都没占,有的仅仅是一个个新闻稿件而已。为了适应当前媒体发展趋势,能让新闻事件第一时间与观众见面,很多记者,主播也都在快手,抖音上开启了直播,对热点事件第一时间进行播报。这难道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一种方式吗?对于不爱上镜的我,实在是太尴尬了。在我看来,能在各种平台上开直播的人,除了文化人之外,就是长相特别漂亮或者为了吸人眼球以丑为美的人。而我,恰恰居中,既不好看也不难看。</p> <p>  随着越来越多90后,95后参加工作,也觉得自己正在逐渐“老去”。不过庆幸的是,出去采访经常会被看做是刚大学毕业或者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人,于是暗自欣喜,我得坚持每天练瑜伽,争取练出少女背,继续保持好这张娃娃脸。当然我还得努力工作,继续做好宣传的同时,用舆论监督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让喜欢我的人继续喜欢我,让讨厌我的人敬而远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