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了更好地进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2020年11月3日,我校组织五、六年级师生到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为期一天的研学活动。</p> <p> 天空湛蓝、阳光明媚、还有树树深红出浅黄,这就是晚秋的调色盘,煞是好看,我们一路欣赏到了这难得的美景,但或许在路人眼中,这明黄色的校车才是这一路上最美的风景,他们如大雁迁徙般互相照应,行进有序。</p> <p> 在景区王玉国站长的接应下,学校车队很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走进白芨滩,映入眼帘便是依着树叶形状结出的洁白如玉的冰挂(水管喷出的细水夜间遇冷而形成的),在穿过树隙的阳光下闪闪发亮。</p> <p> 虽是深秋,但风不疾,光不烈,不冷不热,一切刚刚好!同学们打着队旗向着第一站——观景台出发了。</p> <p> 霜色愈浓,秋愈绚烂。这里没有沙土气息,路两边有的是各种植物的味道,有的是一排排笔直的树,有的是随风而舞的落叶🍂……同学们看着、说着、笑着就登上了观景台。</p> <p> 从观景台放眼望去,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大片的层林尽染,人工沙湖如一颗绿宝石般镶嵌在中间,熠熠生辉。置身其中,同学们领略到了大漠绿洲的豪放与秀美。</p><p> “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黄沙漫天舞,沙丘比房高;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灵武白芨滩的真实写照。曾经的寸草不生、荒无人烟之地,经过三代治沙人的艰苦奋斗,如今被绿植取代。今天,同学们看到了沙漠变绿洲的奇迹。</p> <p> 第二站——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这是宁夏唯一的国家级展览馆。“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 ,同学们通过讲解员地解说了解到了:1953年,因为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向黄河逼近,由此拉开了白芨滩人治沙的序幕。</p> <p> 同学们还知道了:防沙治沙技术,防沙治沙经验,治沙英雄先进事迹,防沙治沙科普知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防沙治沙史以及治理沙漠上取得的成就等内容,同学们不由得感慨到人进沙退的神奇!</p> <p> 同学们认真🉐️聆听着、记录着:在三代白芨滩人60年坚持不懈的奋斗下,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面积近100万亩,在沙漠中筑起了一道长达近百里的绿色屏障,体会到了那个年代条件的艰苦,懂得了沙漠治理的意义所在。</p> <p> 馆内有周恩来总理和华国锋主席亲笔签名的奖状,这沉甸甸的奖状和各项殊荣鼓舞着一代代白芨滩上的治沙人。</p> <p> 参观完展馆后,同学们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植树的地方——宸喜园。2008年4月7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白芨滩栽植下一棵枣树,并深情的对白芨滩人说:“你们很辛苦,成绩很喜人,很鼓舞人心,对你们的事业,我们会全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更是温暖着一代代白芨滩上的治沙人。</p> <p> 远离干旱、风沙、贫困,是萦绕在西北人心头的梦想,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深深的牵挂。他说:“治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而今这项事业让“沙逼人退”完美逆袭成“人进沙退”,绿色在习近平总书记植树的地方延伸!</p> <p> 讲解员在讲解“宸喜园”名字的由来。</p> <p> 最后一站,师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驱车前往毛乌素沙漠,崎岖的道路两侧,沙丘绵延起伏,一簇簇、一丛丛沙生植物点缀其中,让荒漠有了别样的生机。</p> <p> 不知不觉中车辆行驶到了白芨滩沙窝治沙区域,下了车,同学们在沙丘上看到种种不知名的沙生植物。在这萧瑟的晚秋,大家感叹生命的坚强与绚烂之时,似乎也听见了喃喃低语:它们正诉说着治沙英雄王有德与治沙人在风雨中固沙造林的动人故事。</p> <p> 走进沙地之前,讲解员讲解了沙生植物:如柠条、花棒、沙冬青、沙芦苇、沙柳等。还有出没在此的黑甲虫、沙漠蜥蜴等野生动物。</p> <p> 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麦草方格的原理:它们是如何阻挡住流沙移动的呢?讲解员说:“为了应对危害,林场职工就地取材,用麦草在沙漠中扎制了字样,风暴过后,人们意外发现,只有方块形的字没有被沙子埋没。后经过多次,长时间验证,1米见方的麦草方格是效果最好的固沙方法,由此,“麦草方格固沙法”诞生了,它体现了宁夏劳动人民在与风沙抗争中所创造出的智慧。</p> <p> 平沙万里,浩瀚沙漠,同学们一步一个脚印,虽然很难行走,但仍然坚持不懈,紧跟着队伍,亲身感受沙漠环境的艰苦和治沙先辈的不易。</p> <p> 此时此景,魏凤英校长在同学们扎草方格之前这样勉励着学生:“你们是银川西夏德胜小学的学子,是文明的使者,是知礼的代言!不带进沙漠一点垃圾,但可以带走一些垃圾。我们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文明的行为展示自己的综合素养!”</p> <p> 在讲解员说明示范后,同学们取麦草、铺麦草、扎麦草方格,干得不亦乐乎。两人合作,一人铺草,一人用铁锹用力将麦草扎入沙子,同学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把麦草扎的像讲解员叔叔那样坚固。</p> <p> 广漠杳无穷,但麦草方格阻挡住了流沙的移动,亲临其境,目睹向沙漠深处延伸的“草方格”蔚为壮观。每一格都代表了一份艰辛,每一格都凝聚了一份智慧,每一格都展示了一份勇敢。</p> <p>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了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减少了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庇护万顷良田,保护和改善了家乡的生态环境。</p><p> 活动结束了,同学们终于理解了我们此次研学活动<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学治沙 护生态 保护母亲河”</b>这个主题的意义了!</p> <p> 不负韶华,未来可期。同学们记录下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多年以后,这将成为他们记忆中最为津津乐道的片段。</p> <p>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近沙漠,在行走的课堂中了解了沙海变绿洲的壮举,体会了三代治沙人的“平凡而伟大”,感受了治沙英雄的大无畏精神。</p> <p> 在此致谢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有工作人员为此次研学活动的付出!🙏🙏🙏</p><p> 文字:宋美慧</p><p> 摄影:魏凤英 张冰 何丽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