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千古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东林党人顾宪成的千古名联,把我带进了无锡的东林书院,走进中国著名十大书院—东林书院。</b></p><p><b>蓝天白云、秋高气爽,走进东林书院,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欣赏东林书院古建筑奏响的一曲苍劲历史交响乐,寻觅历史长河里的动人故事,在江南园林式书院里寻觅历史的文化韵味。</b></p><p><br></p><p><b>东林旧迹牌坊</b></p> <p><b>走过牌坊,前面就是弓河,河对岸即东林书院的“观妙”。</b></p><p><b>东林书院东侧和人民东路一河之隔,河道弯似一张弓而起名弓河。</b></p><p><b>弓河,是无锡的护城河,在明代建造东林书院时就有的河道,河边有一座水榭,匾额“观妙”,出典高攀龙的诗句“闲来观物妙,静后见人亲”。入水榭两边有台阶可用来上下船,这就是东林书院的码头,此码头名为“观妙”,两旁悬挂对联“云开青嶂峰当笔,水落银河月是弓”。</b></p> <p><b>中国著名十大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衡阳市石鼓书院、无锡市东林书院、茅山书院、东坡书院、徂徕书院、丽泽书院(对古代著名书院说法,有分歧,但东林书院是著名书院,共识人多。)</b></p><p><br></p><p><b>远望弓河边东林书院观妙亭</b></p> <p><b>这里便是古时东林书院上下船的“观妙”码头。</b></p><p><b>观妙亭里观牌坊,弓河如镜映牌坊。</b></p> <p><b>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杨时号龟山,所以书院又称“龟山书院”,后废。明万历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全国学者普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b></p><p><br></p><p><b>大门门额“东林书院”四个大字1982年时,由前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无锡人)亲笔所书。</b></p> <p><b>江南民办学府—东林书院是塑造爱国精神的读书讲学地,也是读书讲学环境怡人地。</b></p><p><b>倚花格木窗,望牌楼风景。</b></p> <p><b>东林书院的建筑群共有三路,中轴线是书院的主要建筑,东西两路是花园和斋、轩等附属建筑。穿过门厅,眼前是一条宽阔的石甬道,依次是石牌坊、泮池和东林精舍。</b></p><p><br></p><p><b>东林旧迹石牌坊</b></p><p><b>进东林书院,首先看到的是东林书院的象征——石牌楼。这座牌楼三间四柱五楼,又称马头牌坊,现在看到的是清代乾隆年间重建的。“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雕塑。正面的字牌为“东林旧迹”,牌楼后面的字牌上是“后学津梁”。一言难尽的东林书院,也是传授知识,锤炼气节的地方。</b></p> <p><b>泮池,池上石桥横跨,池中金鱼遨游,莲花朵朵。明代万历年间重建东林书院时,这里就凿有半圆形的泮池,叫做月池,在地面下70厘米之处。现在改砌方池,面积也缩小了许多。泮池是官学的标志,但东林书院在明代时还并非官学,不知为什么建有泮池?</b></p> <p><b>走过泮池石桥,去东林精舍。</b></p> <p><b>东林精舍,原东林书院内大门,又叫“仪门”,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建,明崇祯二年(1629年),无锡吴桂森重建此门,并题颜日“东林精舍”,“精舍”即指学舍,现存“东林精舍”、“洛闽中枢”砖雕门额均系清乾隆初年遗物。</b></p> <p><b>东林精舍的匾额“佑文翊运”是辅佐帮助人文,维护国运世运的意思,原匾由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画家,曾任内阁学士的官员无锡人邹一桂所题,赞杨时东林讲学的社会作用,他曾在东林书院主讲10年之久,原匾毁于1958年。现在的匾额是由曾经当过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所题。</b></p> <p><b>东林精舍中介绍东林党人的展板</b></p><p><b>书院创建</b></p> <p><b>明代复兴</b></p> <p><b>东林学风</b></p> <p><b>东林节气</b></p> <p><b>东林党人榜</b></p><p><b>东林朋党录</b></p><p><b>邓拓题词、董必武题词</b></p> <p><b>东林精舍的两块砖雕门额,清代乾隆初年的原物。一块刻“东林精舍”,在厅堂后门门内,一块刻“洛闽中枢”,是后门的门楣。</b></p><p><b>砖雕门匾“洛闽中枢”,“洛”指“洛学”,即北宋二程(颢、颐)之学。因二程兄弟为洛阳人。“闽”指福建朱熹“闽学”。“中枢”指中心部分重要部分。此处喻指东林书院创办人杨时。他是“二程”的高足,朱熹是杨时的三传弟子。他对宋代理学南传作出的重大贡献。他将洛学南传后,成为闽学的鼻祖,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这块雕砖内容,表明了东林学派继承和推崇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b></p> <p><b>“丽泽堂”借喻朋友之间相互切磋讲学</b></p> <p><b>“丽泽堂”是东林书院会众讲学的重要场所。当时,各地学人联翩来集,会聚此堂,经常师众盈庭,盛况空前。丽泽堂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即1604年。 该堂名由东林首领顾宪成亲自拟取,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b></p> <p><b>顾宪成指出:学问须大家商量,须用大家帮扶方可得手。并要求学人:并胆同心,细细参求,细细理会,未知的要与剖明,己知的要与印证,未能的要与体验,已能的要与保持。始终强调“实学、实益”的务实学风。丽泽堂大厅的正中的一幅国画就是描述的这样景色。</b></p><p><b>现在丽泽堂的牌匾是由无锡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革中央主席王昆仑题写,丽泽堂大厅书卷气息十足。</b></p> <p><b>依庸堂,名即依乎儒学经典《中庸》之意,依庸堂之名,则取久而不变。依庸堂是东林书院主体重要建筑,是东林大会之前举行讲学礼仪之所,被称为东林学派学术领地象征。</b></p> <p><b>依庸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阉堂之祸被毁后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修复,是书院学术地位的象征,曾被一代学人尊为“南国杏坛”。顾宪成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悬挂在此堂内,激励着古往今来的有志之士。当年此堂也是讲学前举行礼仪之所,现在大堂两侧还对称摆着仿明木制桌椅,可以想像当年各地赴会学者客东主西,分班排列,对揖交拜的热烈场面。</b></p> <p><b>燕居庙为祀至圣先师孔子专祠,庙堂内正中供奉着万师之表孔子的像。</b></p><p><b>燕居庙前有一座门墙。白墙上“圣域”二个蓝字格外醒目,燕居庙是顾宪成高攀龙重建东林书院六年后才建的。</b></p> <p><b>白墙上“圣域”二个蓝字格外醒目,它似乎在无声地提醒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这里是“圣域”和“人域”的分界线,过了这个门就是圣人的地域了,千万不要有亵渎的言语和行为。想必这是对来朝圣的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约束和警示吧。</b></p> <p><b>白墙的另一面,燕居两字。</b></p> <p><b>燕居庙</b></p> <p><b>燕居庙为祀至圣先师孔子专祠,庙堂内正中供奉着万师之表孔子的像。</b></p><p><b>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始建,为祀至圣先师孔子专祠,“燕居”之名取之《论语》。因书院为私家讲学之所,有别于府县学宫孔子的“大成殿”,故取“燕居”名祠,为闲居之意。</b></p> <p><b>祭孔礼器简介</b></p> <p><b>祭孔乐器</b></p> <p><b>祭孔乐器</b></p> <p><b>燕居庙窗景</b></p> <p><b>东林书院碑记</b></p> <p><b>两廊都是从东林精舍始,到燕居庙止。廊的上方是一盏盏宫灯,墙上有各种形状的空窗,空窗和墙外的景色组成了一幅幅空心画。廊内壁间置有书条石和各种介绍东林人物的展板,加深了我们对东林书院和东林士人的了解。</b></p> <p><b>典籍室</b></p> <p><b>书院中轴线东面则由道南祠以及东林报功祠、时雨斋、再得草庐等建筑组成。</b></p><p><br></p><p><b>道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祀书院创始人杨时及其弟子门人专祠,是标榜前贤,激励后学的重要场所。因杨时南归故里时,其师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故取“道南”名之。</b></p> <p><b>东林报功祠</b></p><p><b>东林报功祠奉祭维护东林道统学派,及书院建筑的有功人士,包括历代先辈大师本地官贤圣士。</b></p> <p><b>现在是东林书院内开设的一个茶室。</b></p> <p><b>时雨斋,说是建此斋时久旱无雨,斋一落成,喜逢甘霖,得名“时雨斋”,此斋的落成标志清朝民间私学向官办教育开始的转化。</b></p> <p><b>东林这方古老的学苑沃土,在读书、求实、关心国事的精神鼓舞下,走出了大批著名学子和拔尖人才。如无产阶级革命家秦邦宪,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陈翰笙,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家杨荫浏,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侯芙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钱天闻、经济学家王寅生、数学家孙克定、计量学家王世瑄,运动健将惠均、丁玲玲等等。</b></p><p><br></p><p><b>走进时雨斋,参观《东林著名学子展》。</b></p> <p><b>行走在江南园林中的一个古代学校</b></p> <p><b>再得草庐</b></p> <p><b>再得草庐因杨时诗作《此日不得再示同学》而得名,为清初学者,高攀龙之侄,东林书院山长高世泰重要讲学场所,现辟为“朗朗读书在东林”少儿经典诵文活动场所。</b></p> <p><b>离开燕居庙,去东轴线书院花园。</b></p> <p><b>东林书院的东轴线的书院花园。</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秋高气爽,蓝天白云,走进东林书院,漫步在东林书院的花园里,享受江南园林风光,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红枫探头,怪石嶙峋,翠竹幽径,长廊蜿蜒,漫步在一个步移即景的江南园林书院里。</b></p> <p><b>还经亭,还经亭是因为顾宪成先生曾写过《还经录》,所以这个亭子叫作还经亭。</b></p> <p><b>还经亭与花园长廊相连,一个亭廊相连的诗画地,一个步移即景的浪漫地。</b></p> <p><b>行走在蜿蜒长廊,享受阳光明媚,享受风景如画。</b></p> <p><b>画伴我前行,我在画中行……</b></p> <p><b>留下心灵风景无数</b></p> <p><b>长廊尽头显廊檐,奇妙无比。</b></p> <p><b>正心亭。 无锡 历代读书人多,自古以来尊师重教,文风蔚然。在科举的年代举人进士不少。正心亭匾额上纪念旌表的无锡历代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b></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正心亭"里面的牌子更有气魄。"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状元"、"榜眼"、"探花"、"传胪"、"会元"、"解元"等等都有名有姓有时有日,成绩斐然。</b></p> <p><b>无锡 历史上共有五名状元、三名榜眼、六名探花、六百多名进士。流传有“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等美谈。东林先贤顾宪成、高攀龙、叶茂才名列其中。原来的无锡孔庙前的牌楼上有匾额予以表彰。</b></p> <p><b>翠竹怪石映粉墙,诗情画意。</b></p> <p><b>红枫相拥粉墙黛瓦</b></p> <p><b>门洞望风景,风景无限好。</b></p> <p><b>我胸揣爱书,漫步在翠竹幽径中。</b></p> <p><b>在这蓝天白云、秋高气爽季节,走进东林书院,享受江南园林风光,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红枫探头,怪石嶙峋,翠竹幽径,长廊蜿蜒,一个步移即景的花园书院。东林书院古宅奏响一曲苍劲的历史交响乐,这曲历史交响乐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