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0.10.10-13我们从洛阳出发,先后到了山西吉县黄河壶口、陕西韩城、山西永济和解州,学习黄河文化。活动由旅行社安排,每到一处都充分照顾我们摄影人,参观、食宿都充分考虑摄影的特点。遗憾的是一路都是灰蒙蒙的天气,没有拍到太阳,只是最后在解州下了一点小雨。</p><p class="ql-block">美篇的容量是100张图片,我就选100张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史祠</p><p class="ql-block">韩城太史祠是司马迁的墓地和祠堂。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尽人皆知,不用我来赘述。说一下司马迁的死和他的墓地吧。司马迁的史学不受官方待见,秉笔写史使他成为空前绝后的史学家,也使他历尽磨难。他的死至今是个谜,尸骨无存。有人说他自杀了,有人说被汉武帝杀了,给武帝妃子殉葬了。死的时间和地点也无人知道。太史祠位于韩城东南的芝川镇,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汉阳太守殷济敬仰他的人品和功绩,建立墓室,种植柏树,据说墓里埋葬的是一双靴子。北宋靖康四年重修了寝宫,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进行了扩建。太史祠古建筑在一座山岗上,一面是高速公路,一面是绝壁,绝壁下面是新建的国家文史公园,规模宏大,尚在建设之中。太史祠靠高速公路一侧还有一些新的仿古建筑,与古建筑格调一致,基本融为一体。国家文史公园完全是现代建筑,豪华的游客服务中心、漂亮的巨型历史雕塑……,看了有一种马小鞍大的感觉,我在别的历史遗存也有这种感受,也许再过一千年,如今的建筑成了古建筑,就与现在的古建筑融为一体了,那时的人们也许就会佩服今天的建筑学家了。</p><p class="ql-block">我不懂建筑,没有弄清太史祠的规制。门钉个数,古建群大门是横七竖五,祠堂门是横五竖四,这代表什么?我请教了三位工作人员,两位说不清楚,另一位说,有了门钉,门就结实了,确实如此。</p> <p>从高处俯瞰国家文史公园</p> <p>文史公园的司马迁像,背景是太史祠古建筑群。</p> <p>通向太史祠的古道</p> <p>第一座牌坊</p> <p>回望第一座牌坊</p> <p>太史祠大门,也是古建群检票处。</p> <p>检票处大门的门钉横七竖五。</p> <p>《史记 孔子世家》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高山仰止,《诗经》中的话司马迁用来赞美孔子,这里用来赞美司马迁,都很合适,司马迁确实是史学界的一座高山,后世只能仰望。</p><p> </p> <p>高山仰止牌坊背面,这个横批的意思可能是,这里既是风景也是山岗。</p> <p>墓地大门</p> <p>门钉横五竖四</p> <p>墓碑</p> <p>古建群到此为止</p> <p>山上的文物</p> <p>新建的碑刻</p> <p>配套的仿古建筑</p> <p>韩城古城</p><p>韩城离开古城另建新城,古城得以保护。古城的核心是古城三庙,城隍庙、文庙和关圣庙,古建筑厚重大气,充满北方特色,朝代更迭,战火动乱,得以完整保存,由衷佩服韩城人。这里的关圣庙也叫东营庙,古代军人敬奉关公,韩城城防部队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建在东营的关庙,不知其他营是否也有关庙。军营中的庙宇不大,没有参天古柏,但也很有特色。</p><p> </p> <p>关圣庙也称东营庙</p> <p>文庙</p> <p>城隍庙</p> <p>古城街道</p> <p>韩城党家村</p><p>韩城的党家村2003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里主要有党和贾两大姓氏,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党族始祖党恕轩由本省原朝邑县逃荒播迁至此定居。恕轩娶邻村樊氏女为妻,生有四子,除四子君明赴甘肃河洲“屯田”未归外,长子君显为长门,次子君仁为二门,三子君义为三门。他们都人丁兴旺,绵延至今,已传25世。元末明初,贾族始祖贾伯通由山西洪桐迁居韩城,先栖居县城、贾村等处。其第五世贾连娶党姓女,生子贾璋。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贾璋以甥舅之亲定居党家村,兴家立业,他们仍奉伯通为始祖,也子孙繁衍至今,已传24世。从“辈分”说,贾姓第六世相当党姓第七世,相互兄弟相称,直到现在保持不乱。</p><p>党家村四合院很多。没有看出党家村四合院的特色。文星阁是一座古塔,高于其他建筑,很有特色。</p><p> </p> <p>文星阁</p> <p>壶口</p><p>中午我们来到壶口瀑布山西吉县一侧,先在公路边吃饭,馒头2元1个,价格数倍于景区外,这就是旅游特色。吃了馒头和面条,顿觉来精神,饭店旁边就是黄河,举起相机咔嚓一张,河水比较大,以前来过,这次也没有拍出新意。</p> <p>鹳雀楼</p><p>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鹳雀楼因唐代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而闻名,也因这首诗而重生,诗文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进攻中原,毁于战火,因常有鹳雀栖息楼上而得名。不知道王之涣当年是不是看到了鹳雀,我们这次没看到,只在园子里看到两只雕塑的鹳雀,算是一点补偿吧。现在的鹳雀楼是1997年重建的,高大的水泥建筑,里面富丽堂皇,有大厅、商场、剧院等,王之涣上楼靠“登”,现在是“乘”,电梯直达。楼肯定大大高于当年,虽然没有鹳雀,但有一群饲养的鸽子不断绕楼飞行。楼上有一尊王之涣的铜像,面对黄河,握笔持卷,似乎正在写诗。</p> <p>王之涣在楼上远眺黄河,秉笔写诗。</p> <p>鸽子环绕鹳雀楼</p> <p>蒲津渡遗址</p><p>蒲津渡遗址距离鹳雀楼很近,几乎是对门。蒲津渡是黄河古渡口,从春秋时期一直到金元,靠浮桥连接秦晋,唐开元六年( 718)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遗址里有四尊铁牛,称为开元铁牛。三门峡水库建成,黄河改道,如今在原址挖了个水池,修了几个水泥牛,仿造了当年的浮桥,两岸各四个人牵牛塑像,中间几条船用铁索相连,船间有一定距离,铺上木板,铁索固定在牛上。这样船浮在水面上,就成了浮桥。桥一端在山西是蒲津关,另一端在陕西是大庆关。现在池子里没有水了,船用砖垫着,破败不堪,桥上也不允许上人了。真正的文物是四尊开元铁牛,它们当年脚蹬黄沙,面对黄河,凭着千斤之力拉起浮桥,连接秦晋。如今被高置河岸供人欣赏,如果有知,它们也许会流下委屈的泪水。</p> <p>开元铁牛</p> <p>仿古浮桥</p> <p>大庆关</p> <p>蒲津关</p> <p>普救寺</p><p>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元代王实甫写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里成了爱情公园,我们来到这里,天色已晚,印象较深的是莺莺塔、莺莺家住的梨花深院。</p> <p>莺莺塔</p> <p>崔莺莺的家梨花深院</p> <p>戏剧再现</p> <p>解州关帝庙</p><p>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称为武庙之祖,是我见过的最大关帝庙。2019年我曾来过一次,这次下着小雨,拍了两三个小时,还遇到福建信众前来敬献关公像,我尽量少与2019年的片子重复,不知做到了没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