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10月24日,本期童书读书会有幸邀请到东亚历史学者布彦隆之老师来为我们一行21人讲解清时代的少城。</p> <p>考虑到是为10岁左右的孩子定制的一场活动,老师推荐了绘本书《人类简史》</p> <p>除了绘本,老师还推荐了一本文字书:《成都街巷志》。</p><p>要求上课前重点了解一下书中以下内容:将军衙门(现为原址修建的金河宾馆)、将军街、长顺街、黄瓦街、宽巷子、窄巷子、东城根街、金河路。</p><p><br></p> <p>上午理论课,我们在成都漆器工艺厂进行。</p> <p>课程开始,首先让孩子们从个人的角度来理解什么是“历史”:</p><p>你知道你爷爷的名字吗?</p><p>你又知道你爷爷的爷爷的名字吗?</p><p>你知道他们都是干什么的吗?</p><p>你又知道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吗?</p><p>这个就是你家族的“历史”。</p><p><br></p><p>果然,这样让10来岁的孩子来理解“历史”既亲切有趣,又生动形象!</p> <p>那好,我们用这种思维来了解清时代少城的历史吧!</p><p><br></p><p>为什么有“满城”小城堡的存在?</p><p>原来是清政府专门为“八旗兵”及其家眷建造的兵营,同时也是居住和生活的场所。</p><p>据说当时首批驻扎在成都的八旗军有两三千人,后来加上家眷达到上万人。</p><p>“八旗兵”是由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三股编制构成的。</p><p><br></p> <p>从少城地图上看,街道分布像一只蜈蚣,“将军帅府”就是蜈蚣头,长顺街就是蜈蚣身子,左右两边的街巷就是蜈蚣脚。也可以看成是人体的肋骨排列图形。</p><p>深黑色粗线条围成的一圈就是城墙了。</p><p>内城的八旗兵和家眷是不能出城的,外城的老百姓当然更不能进来啦!无形中,高低贵贱的阶层也就区分出来了。</p><p><br></p><p><br></p> <p>这就是满族八旗的旗帜图案。</p><p>从左到右依次是:</p><p>正红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红旗、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p><p>“八旗”是清代特有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p><p>镶黄旗排首位,成为“头旗”。</p> <p>那孩子们想象中的中国皇帝都长什么模样呢?他们从头到脚的服饰是什么款式?有什么特点呢?</p><p>左是清康熙皇帝,右是东汉光武帝,玩一下找不同的游戏吧!</p> <p>再来观察一下八旗兵的“军服”,颜色和旗帜一致,据说铠甲经过科学理论和打仗实践相结合研究出来,一副30斤左右最适合呢!想一想,太重体力跟不上,太轻又保护不了自己。</p><p>仔细再看看,下面开叉的这种服装在战场上能保护自己吗?原来,满族是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马打仗,开叉的服装方便骑马就不难理解了。北方天气寒冷,这种款式的服装也有利于保暖,你猜对了吗?</p><p>我们现在还有不少女性朋友喜欢穿的“旗袍”也是来源于这个民族哦!</p> <p>同处一个时代的人,阶层不同,生活状况大不同,宫廷贵人和老百姓的服饰做个对比。感觉反差太大了吧?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p> <p>看完了服饰,再从文字来了解一下历史。</p><p>左边的上下分别是蒙文和满文,中间是汉字;右边的上下分别是越南喃字和日本汉字。</p><p>从字形不难看出,蒙文和满文是一个文字体系。其他三个是一个文字体系。</p><p>也就是说,历史上蒙古族人和满族人是很亲密的关系。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一个“朋友圈”和“文化圈”的。</p> <p>结束上午的有趣有料的理论课,中午一起吃了一顿传统的川菜。</p><p><br></p><p>说到美食,你可能不知道“沙琪玛”(满语的译音“萨其马”),意为“金丝糕”,也是清时代流传下来的一样食品吧!</p><p>它不仅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一款点心,还是清代皇帝祭祀用的祭品呢!</p><p>哈哈,又涨见识了!</p> <p>下午,我们从“蜈蚣头”走起。</p><p>“将军帅府”即今天的“金河宾馆”所在地。将军在清时代等同四川总督的级别。</p><p>比总督小一点的是提督。</p> <p>沿着现在的“长顺街”(蜈蚣身子)走,右手边有一条“长发街”(蜈蚣一只脚),来到了“少城组合小学校遗址”,里面是一个小小的院子,有一块仅存的清时代留下来的石碑。</p><p><br></p> <p>原来,这里是当年的一所小学校。从面积来看,巴掌大的地方能容纳的学生人数不会超过三位数。可见,当年能读得起书的孩子有几个,大部分都是文盲。</p> <p>绕过“黄瓦街”,走进“成都市蒙满人民学习委员会”,更加印证了上午从文字的角度来了解历史上两个民族的关系。</p><p>里面还能看到大草原上才能见到的蒙古包的顶棚建筑。</p> <p>离开这里,我们要往外城走了。</p><p><br></p><p>从东城根街(清时代的东城根城墙的位置)出发,穿过“平安巷”来到了外城的“平安桥天主教堂”。</p><p>安桥天主教堂,是天主教成都教区主教府所在地。</p><p>1904(清光绪三十)年开始建造,约10年建造完毕。是一座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天主堂。</p><p>为什么是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呢?</p><p><br></p><p><br></p><p><br></p> <p>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个典型的中式大门,看看门上的这副对联,横批加入了“外国天使”的元素,这在中国的对联里是绝无仅有的组合。</p> <p>青砖青瓦坡屋顶,既有点像庙门,又有点像官府(当年门外还有照壁)。</p> <p>进到大门里面,看起来还像四合院的天井。</p> <p>内部建筑又是古罗马教堂的格调。(教堂室内照片就不在此展示了)。</p><p>遥想当年,至少从建筑外观上减少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减少了中国人的敌视与对立。</p><p>平安桥天主教堂的建筑特色在全国所有的天主堂中是独一无二的。</p> <p>参观完天主堂,来到商业后街十字路口,大家拿出计时器,开始打表啰!</p><p><br></p><p>从商业后街东端起步,走完商业后街,再对直走完实业街,接着走完同仁路,刚好就是清时代从东城城墙根到西城城墙根的距离。</p><p>这也正是当年八旗军每天上班,步行打卡巡逻少城的一个从东到西单边的路程。</p><p>不紧不慢地正常速度走完,刚好30分钟左右。</p> <p>横穿蜈蚣的左右两只脚,路经宽窄巷子西端,来到了“成都画院”门口,有一座雕像,主人是五代十国西蜀画家黄荃,也是成都人。</p><p><br></p> <p>(图片来自百度)</p><p>他的代表作是有名的《珍禽图》。</p><p><br></p> <p>(图片来自百度)</p><p>“黄荃画鹤”的故事就来自于他。</p><p>黄荃曾为蜀主在王宫素壁之上画白鹤,所画之鹤姿态各异,只只生动精妙无比,引来真鹤争相与之为伴,形容画风栩栩如生。</p><p><br></p> <p>(图片来自百度)</p><p>顺便再来学习一句谚语:“黄筌画鹤,薛稷减价”。</p> <p>听完黄荃的故事,旁边有一个少城地图模型,可以立体直观地给孩子们回顾一下今天走过的路线,以及最后一站要去的地方。</p> <p>仔细对比一下两幅图每条街巷的称呼有什么不同之处?</p><p><br></p><p>现在,我们看到的××巷子,以前可不这样称呼,清时代叫“××胡同”。</p><p>“胡同”据说是指有水井的地方。这个称呼也是从当时的皇城北京复制过来的。</p><p>目前,在中国南方,成都少城的这类“胡同”布局的小街巷,现在还能看到、走到的也几乎仅此一处了。</p><p><br></p><p>且行且珍惜啊!</p> <p>没想到最后一站,居然在一个小区里结束。</p><p>原来“水西门城门遗址”藏在里面。不下功夫根本找不到啊!</p><p><br></p><p>关于“城门”,少城一共有几个?</p><p>这个还真要用心看看老师推荐的《成都街巷志》这套书,里面有专门的介绍,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p> <p>在此,布彦隆之老师给我们留了一个没有完成的尾巴:探寻防空洞!</p><p><br></p><p>就留到下次游学了吧!</p><p><br></p> <p>本次少城游,大小同学收获都不少,还有三个彩蛋呢!</p> <p>第一:布彦隆之老师也是骨灰级游戏玩家,给家长和孩子们普及了一下关于“游戏”的前世今生。</p> <p>第二:中日两国“教”与“育”之所见。</p> <p>第三:成都市漆器工艺厂,这个清末期留存下来的劝业工场给我们种下了草。</p> <p>本次少城游学活动就聊到这里了,感谢布彦隆之老师和足下行主办方的全程组织和陪同。</p><p><br></p><p>伙伴们,童书读书会下期“诗人苏轼专场”再见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