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荣</h3> 《孔门十弟子》是由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所著的经典之作,内容深入浅出,措辞妙趣横生,作者选取了十位孔子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弟子,深入剖析他们的秉性特点、人生态度、事业抉择等等,从他们的角度来诠释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这十位弟子分别为:颜渊、子路、子夏、曾参、冉有、冉雍、子贡、子游、宰我、子张。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学到孔夫子为人师的三个方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自我反省。 有一部老电影《为人师表》,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反复品味。电影讲述了原来任职电脑公司的伊斯克兰特为施展抱负,到以南美移民子女为主的洛杉矶加菲莆高中任教,用强悍的教学方式驯服了顽劣的学生,并帮他们以高分通过了越级考试,并创下合格人数之最高纪录的故事。 <p> 这部影片的故事原型是1974年到1991年之间在加州东洛杉矶的Garfield高中任教的数学老师Jaime Escalante。学校里的学生资质非常一般,无心向学。他招募了一些同学,帮他们上大学预科课程微积分,试图让这些高中生能拿到大学预科学分从而进入一流大学。通常只有美国的优质高中才会开设这样的课程供优等生选修。Jaime老师和同学们从一开始不被看好,到被怀疑、到最终获得承认,如同过山车一般地起起伏伏,转折甚多。</p><p> 这部影片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作为老师,一定要有一颗足够善良的心和一份足够宽广的胸襟,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教育。</p><p> 有教无类这一点,在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孔子能够用他的德行和真知启发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一视同仁。</p>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评价,“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中,有的出生富贵,有的身份低贱,有的聪慧通达,也有的愚笨平庸,但是他们都同样受到了孔子的教化。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br>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而孔子,应该是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的人。<br> 《论语》有云:“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br>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br> 子游和子夏都问孔子:“什么是孝顺?”<br> 对子游,孔子回答说,现在孝顺父母,只是让他活着,有东西吃而已。如果你不尊敬父母,那么和狗与马对人的照顾有什么区别呢?<br> 对子夏,孔子回答说,孝顺父母的时候,一直有好脸色是很难的。不是说年轻人负责干活,好酒好菜让给长辈吃就是孝顺的。<br> 因为子游是个胸襟阔朗的人,而子夏是个谨慎内向的人,两人的性格不同,尽孝的方法也不同。所以关于“孝顺”的问题,孔子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br><div> 因此我们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很大差异的学生,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材施教。<br></div> 此外,孔子最值得我们敬佩的一点,还在于他能够“活到老学到老”,即使门下弟子三千,他在教授弟子的同时,也会从弟子身上反思自身的不足,他的思想一直在进步,说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传世名句。 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位优秀的老师,除了育人,也一直在育己。老师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不仅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与职责,更是一份建造未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