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遊山西之六:王家大院,中国民间的故宫。

青松不老(张雪松)

<p>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p><p> 据王家史料记载,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崇宁堡)、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即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三者横卧高坡,态势威壮。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二者辟邪吉祥,彰显稳家固业之喻意。</p> <p>  王家大院是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在静升修建的"五巷六堡一条街"之总称,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现已修复并对外开放的高家崖堡、红门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占地4.5万平方米,有院落123套、房间1118间,虽建筑规模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但其均为王家鼎盛时期清代康、乾、嘉年间所建,也是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精华。</p> <p>  王家大院景区主入口是视履堡(高家崖)的东门,高约5丈,面阔三间,下开砖券双层拱门,门之上镶嵌石雕"寅宾“两楷书大字,中间夹层是守门护卫住所,楼上建有一亭,称"观日阁"。东门,古时被称为"寅宾门”,以敬宾客。</p> <p>  穿过东大门,进入王家大院的是作为六堡之一的高家崖,本名为视履堡,是王家第十七世王汝聪与王汝成兄弟的宅院,清嘉庆元年始建,耗时16年完工,占地1.95万平方米,有大小院落35套、房屋342间。</p><p> 高家崖是依山而建的城堡式建筑,四周以高峻、厚实的城墙围成,壁垒森严。是王氏家族历史上最后修建的一处不规则城堡式串联住宅群。</p> <p>  穿越高家崖东西堡门的是一条宽敞的东西向马道,沿马道的北面并列六座院落,主体院落为三进式四合院,并设有祭祖堂和绣楼。</p> <p>  六座院落的东首第一座是乐善堂,又称敦厚宅,是王家十七世刑部山东司郎中王汝聪的宅院。</p><p> 高家崖的院落完全是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和长幼辈份高低建造的。王汝聪官拜正五品,故称奉政大夫,门面挂两个红灯笼,门前有下马石,足见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p> <p>  来到王家大院,一是看建筑居所的格局,二是看名目繁多、技艺精湛的木、石、砖"三雕"艺术。</p><p> 敦厚宅,高耸挺拔的鸡头门楼,以木雕和墙雕为主,木构件上雕有琴棋书画、鼎器皿、鱼鸟花草,两侧墀头、盘头上雕有凤戏牡丹和神话人物的图案。凡此,一来表明书香门第、富贵人家;二则避邪驱恶、逢凶化吉。门前台阶上的一对威武蹲踞的石狮子,更是镇宅之神兽。</p> <p>  在敦厚宅大门的正对面,有一座狮子滚绣球的精致砖雕照壁。雕刻有两大一小三狮戏绣球,有象征功名的绶带从绣球中飘出,盘绕于狮子身上。狮、嗣谐音,祈盼子孙兴旺发达;连绵飘舞的绶带寓意好事不断;缕空玲珑的绣球表示路路畅通。狮子除了用于辟邪之外,更被赋于权势和吉祥的象征。所以民间有"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的说法。</p> <p>  高家崖的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都是三进四合院,由正屋、南房和东西厢房构成。除此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园、长工院、围院。</p><p> 进入后院,正面台阶之上,前加檐廊的五孔窑洞,是长辈们的住所,主窑二楼为祀祭祖先的祭祖阁。东西厢楼中,一楼为儿孙们的住宅,二楼为小姐闺房。如此布局,反映了封建大家庭在宗法礼教制度下的传统伦理观念。</p><p> 整个院落的房檐、挂落、额坊、雀替、斗拱等建筑构件,正窑檐柱下的圆雕柱础石、东西厢房六个天窗分别用木条拚成各自形体不同的"寿"字"王"字图案,其艺术抅思之奇巧、雕技之精湛,无不令人称奇。</p> <p>  东西窑厢。</p><p> 一楼券门的木条窗棂,窗棂之下一组石雕图案,二楼绣楼槛墙上镶嵌着一米高度的通槛长砖雕,均为精雕细刻的艺术珍品。</p> <p>  在厢窑的这组石雕图案,不仅雕功了得,还赋予了深邃的封建礼教和吉祥意願。</p><p> 石雕麒麟送子,图中一童子骑在麒麟背上,后有送子婆婆,祈盼家族子嗣贤德。麒麟为瑞兽,象征祥瑞。</p> <p>  石雕乳姑奉親,二十四孝之一,相传唐朝节度使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念及婆母年事已高,不便食五谷杂粮,便用自己的乳汁奉养。</p> <p>  "凝瑞居"是老二王汝成的宅院,与老大"敦厚宅"相比较,其建筑格局及功能大致相同,明显的差异是大门的设置截然不同,尊从长幼有序的封建孔教,哥哥的门楼比弟弟要高,但老大官居五品,门楼看似高大,却是单间;老二官居正四品的中宪大夫,门楼虽低矮一些,然门楼却阔为三间,很有气派。不巧的是,我们看到的凝瑞居,大门紧闭,正处整修之中。</p> <p>  凝瑞居门前的壁照比敦厚宅门前的壁照更大更气派,正中的一圆形浮雕,五只蝙蝠围着一"寿”字飞翔。"蝠"、"福”谐音,寓意五福捧寿,福寿绵长。</p> <p>  走完了视履堡(高家崖)的遊程,就开始遊览恒贞堡(红门堡),中间必须经过一座石拱桥。原桥在1946年战争时期被炸毁,新桥是1988年重建的。</p> <p>  桥程过半,一座巍峨的城堡就闯入我们的眼帘,城墙高垒,气势磅礴。红门堡,典型的北方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南低北高,四周顺山势高墙壁垒,顶部筑有凹凸整齐的垛口,与城墙一般,高低落差28米,红门堡自亁隆四年始建,历时58载建成。</p> <p>  红门堡大院依山而建,主道顺势而上,含义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p> <p>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凑热闹”。进入红门堡,印像最深刻的还是那随处可见的、精致的木雕、砖雕和石雕;还有那"德馨”、"贻谋”、"月地云居"、“耕心种德"等富含封建礼教、家风家规、平安吉祥的匾额。</p> <p>  此处童心园,又名顶甲花园,为十六世监生王森株的宅院,系前园后院布局,前面有四座花园,连环紧套,为红门堡家族共用的花园,后院环境幽静,是主人安居宜养之所。</p> <p>  "月地云居",是北京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王氏家族把这四个字挪用到了王森株的宅院匾额上,可见心思之大,所以有人把王家大院称之为"山西的紫金城”。</p> <p>  沿着东侧宽阔的石阶,我们登上了红门堡东北角的城墙。</p> <p>  城墙外高8米,内高4米,厚2米,用青砖砌筑,可跑3匹马。堡的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城墙。</p> <p>  城墙上还建有宽敞的廊亭供人们休憩、观景。</p><p><br></p> <p>  当我们走到红门堡西侧城墙上,能看到城墙下一条壕沟,绿植丰盛。壕沟的对面又是一座气势磅礴的城堡,那是建于清雍正年间、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的崇宁堡(亦称西堡子)。至今尚未开发完整,故暂不对外开放。</p> <p>  站在城墙上,壮观的红门堡全貌尽收眼底。依山而建、南低北高的堡城,负阴抱阳,非常有利于采光和排水。冬天,背后的高山可以遮挡寒冷的西北风;夏天,则开怀迎纳凉爽的东南季风。</p><p> 堡内建筑,以古代编制户籍的"甲“为单位,共分为四个甲次,有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间,面积2.5方平方米。红门堡是堡又似城,四周城墙环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珠联璧合。</p> <p>  红门堡初建于清代早期,因此,建筑格局古朴粗犷,具有明代遗风。</p><p> 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鹅卵石铺就的主街,人称“龙鳞街",主街将大院划为东西两个大区,东西方向又有三条横巷。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硕大的"王“字。同时,又潜以"龙"的造型,高高扬起的南门楼是龙头,底甲东西对称的两口水井是龙眼,南北主街是龙身,鹅卵石铺就的路面是龙鳞,两侧对应的小巷是龙爪,还有北墙边的一棵柏树为龙尾。以龙作为象征,一则寓示王氏家族为龙的传人,二则憧憬家业飞旺腾达。</p> <p>  发迹后的王家,从乾隆年间就开始大踏步进入官场,14世王谦因支援平息吴三桂叛乱有功,赴千叟宴并受赐龙头拐杖。开启所谓"平叛一功宠三朝,三朝都封王家人”。至嘉庆年间统计,王家男丁3000人,其中通过考、捐、封、赠等途径步入官场的各种大夫34人。从13世到18世受封典二品至五品以上官员有42人,16世王中极乾隆50年赐黄马褂一件、银牌一面,嘉庆元年荣赴皇帝主持的千叟宴。可谓王恩浩荡,完成了由民商到官商的蜕变。</p> <p>  王家大院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比紫金城(占地19方平方米)还大。较之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的建筑规模是乔家大院的5倍。</p><p> 王家大院之所以气派,因为它表现的是中层士大夫官僚之家的建筑风貌和气质,官气、文气多于商气,颇有文化品质。</p> <p>  我们从红门堡的东北角登上城墙,来到南门城楼,基本上在城墙上兜了一整圈。</p><p> 南楼门分为上下两层,双拱双门形式,旣坚固又气派。</p> <p>  从南门踏石阶梯下城墙就是景区出口。</p> <p>  迎着南门出口,有一大型八字型照壁,壁心雕刻有猴子执木杖将印授挂松树上,右下角梅花鹿口衔灵芝,寓意子孙封侯挂印、仕途畅通。两边七绝则告诫子孙,要继承先祖之德、遵守先祖之训,把家族发扬光大。</p> <p>  在王家大院景区旁的静升文庙。</p> <p>  文庙始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是一座颇具规模的乡村文庙,旁有一黑石壁,被称为"天下第一壁”。</p> <p>  半天时间,走马观花式的遊览了王家大院。总的感受,两个字"震撼"。凡到此一遊的人们都说它是"中国民间的故宫”,并感叹"王家归来不看院”。王氏家族,晋商加官商,不仅具有商人的本质,更有了官府的支持,才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方望族。清朝是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其末落的本质决定了其分崩离析的结局。王氏家族,数百年成就的辉煌,也变成了过眼烟云。气势恢宏的王家大院,成了人们探究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家族作为一个社会细胞的发生、发展到沒落的历史教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