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反思 <p> 今天《背影》的公开课授课完毕,感慨颇多。不是为授课的成功,而是为授课中发现的各种不足。“教而不言则浅 , 研而不教则空”,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展教学大比武教研活动,我想这一活动的意义对我而言应该是实现了吧。</p><p> 为了这次授课,我在网上查找了各种教学设计还有各种授课视频,希望给自己一点启发。既然是公开课,我想内容必须精炼些,不要想着面面俱到,围绕着一个点展开即可。思绪万千,最终拟定了我讲课的思路。拟好讲课思路和框架,我又精心的设计和写下了我的教案,同事开玩笑说:“你真的是废寝忘食在做这件事呀!”我想说的是这两日确实是这样一种“境界”,因为我想尽力呈现最好的课堂给大家,而不是像平日里上课那样随意发挥,自由散漫。这是对我的一种提升和历练,也是对参与听课的老师们的一种尊重,更是对学校工作的重视和尊重。</p><p> 《背影》是一篇感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散文,蕴含在作品中字里行间的感动确实值得我们去好好的品一品。因此,这节课,我把授课重点锁定在了“感动”这一关键词上,把授课分成了三个环节:找感动,品感动,说感动。第一环节比较容易实现,找出感动的句子或细节,第二环节—品感动(分析自己找出的句子或细节) 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一环节学生各抒己见,我带领学生重点细致地分析了第6段父亲攀爬月台的几个动作(攀、缩、倾),强调动作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以及表情达意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让学生领悟作品中的情感以及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在这一部分我还添加了朗读示范和指导,从把握感情基调、 语速 、语调 、语气 、 重音以及发挥联想情境带入等方面来品读这几句话,但事后想想,这一部分的教学并不成功。设计朗读环节的灵感产生于搜集视频和教案时,当时听了别人对这部分的朗读我觉得特别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中间还添加了背景音乐,很有代入感。偶尔,我也喜欢通过在app里朗读一些文学作品来领悟作品的内涵,陶冶自己的情操。基于这些因素,我设置了朗读指导环节,可实施起来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必须考虑学生的水平层次,从实际情况出发,老师也还要学会创设情境氛围,制造代入感,适用别人的不一定适用自己。朗读指导完毕,我要求学生积累背诵重点语句。 接着学生继续寻找感动、品读感动的细节,因为前面的环节耗时较多,这一部分也只是点到为止 。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的感悟是:学生积极性已经不高了,让学生自己找的时候可以设置几个细化的问题,比如请同学们找出父亲的语言细节 、 动作细节 、外貌细节等再作有条理地分析 ,这样授课效率会高些。由于前面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后面分析家庭变故(丧、闲、借)对于刻画“背影”的意义(增添背影感人的力量)比较仓促,总结也是草草结束。这一节课我的初衷是希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培养学生学会发现“感动”、学会感悟 “感动”、学会珍惜、回报亲人带给你的感动,因此我还设置了第三个加强环节—说感动,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身边举手投足间的感动,教师除了以课文为例外还可以示范谈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相关事例,可理想是美好的,实践起来确不尽人意啊,关键是我都还没来得及展示呢……</p><p> 无论成功与否,我想,这篇“长篇大论”的反思应该已经彰显出了此次授课的意义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的道路上,我想我还应该多下功夫,潜心研学,不忘初心,努力上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