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康店记忆之五</p><p>——参与大桥建设的回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殿臣</p><p><br></p> <p> 42年前的1978年,我(杨殿臣)正好二十岁。这一年的7月1日,正值举国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56周年之际,地处黄河南岸,洛水之滨,邙岭腹地的康店镇(当时称谓公社)同时迎来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喜事——康店伊洛大桥胜利竣工!我和许多人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随着人流涌向大桥,因为作为建桥者之一,我参与了四柱桥墩的钻孔和灌注。</p> <p> 当时,尽管大桥东西两端的道路还是崎岖难行的坑洼土路,桥两端的配属设施还在紧张施工建设当中,但仍然没能挡得住洛河两岸十里八村乡亲的热情:大家放下繁沉的农活,开着拖拉机、赶着马车,骑着自行车,更多人则是徒步行走几十里路,从四面八方赶来,喜气洋洋走上大桥,享受着“以桥代渡”的历史改变,亲眼见证洛河天堑变通途的伟大壮举!</p><p> 在欢庆的人群中,有同样饱受望河兴叹之苦的南河渡的乡亲,还有偃师山化的乡亲。大家兴高采烈俯栏观赏洛河两岸一望无际的秋田美景,北望邙岭连绵不断的青色绿黛,遥看黑石关铁路大桥上飞奔的火车,兆望县城高耸烟囱的青烟袅袅和闻听工厂隆隆轰鸣的机器声响…….</p><p> 这是康店人民改写历史、宣告一个自古过河靠摆渡时代结束的庄严时刻;这是洛西地区从此走向伟大、走向光明、走向新生的崭新开端;也是42年来,孕育康店人民战天斗地、开拓进取、无惧无畏创新意志的原动力!</p><p> 一脉古河洛,千载过往事。</p><p>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河洛对于地处彼岸的康店镇、河洛镇(原南河渡镇)和偃师市山化镇人民来说,是心中的伤心河、耻辱河和无奈河。</p><p> 多少年来,乡亲们为进城求医问药,因等船渡河,不能第一时间到达医院,贻误最佳诊疗时机,而泪洒河洛。也因为过河,荥阳汜水的12名小学生无辜葬身洛水,成为了父母及家庭永远挥之不去的伤痛;</p><p> 多少年来,乡亲们辛辛苦苦收获的农产品和急需的生产资料、生活物资,因隔河运输不便,无情地阻断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通道;</p><p> 多少年来,时代发展的文明新风和工业革命的春风,因信息不畅,“春风不度玉门关”,吹不到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大地,而使百姓始终挣扎在贫穷、落后和愚昧的生命线上!</p><p> 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p> <p> 当兴建伊洛大桥的设想计划付诸实施的时候,勤劳勇敢的康店人民迸发出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创新精神。900多个日日夜夜,不仅建设成了当年巩县境内伊洛河上独一无二的现代化大桥,解决了十数万洛西人民的出行难问题,而且孕育了铸就历史丰碑的“<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十大康店精神</b>”:</p>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全身投入的舍我精神。</b>在424米的横截河面上,激昂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全公社16个生产大队,分16个指挥部,两千名大桥建设者,24小时“三班倒”轮番作业,推锥钻孔,肩膀被粗糙的杠杆磨破,咬牙垫上衣服,右肩创伤换成左肩,没有人因此喊苦叫累;鞋子在不停的推锥旋转中,由于用力过猛蹬坏脱帮不挂脚了,索性甩掉鞋子赤脚上阵,双脚磨擦在砂石般的地面上,硌得钻心疼痛。每当推到卵石层的时候,真可谓举步维艰,往前一步,如果用力不齐,就会反弹三步,必须掏心竭力硬推过去。整整八小时,往往这一组精疲力尽的下班,另一组就会精神抖擞的顶上去,人歇钻不停,一直到钻孔深度达到要求。</p><p> “灌孔”是要人工抬筐下料。每当一个基孔完成后,各个责任大队就会再从村里招集来强壮劳力,组成上百人的突击队,两人一组,把一筐筐足足有三四百斤重,搅拌好的混凝料石,抬到搭建好的基孔平台上,灌注钻孔。往往完成一柱钻孔的浇注,就会累得精疲力尽,身子如同散架一般难受。</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b>在公社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本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原则,公社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杨瑞笃为指挥长,副书记曲钦选为副指挥长,刘根郊、王茂顺、杨铁环、刘文方等为成员的建桥指挥部。通过以工代赈,建设“六七一”国家储备仓库换取资金保障,把建库所得,全部用于建桥。为此,各大队党支部积极响应公社党委号召,协调搭配,兵分三路,分头出击。一路组织搞好集体农业生产,另一路由土建技术的人员组成工程队,参与到国家战备库的建设中,第三路精壮劳力投身到大桥建设工地。形成了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大干快上的大会战场面。当时,我就曾在两个工地串换干活。如今,这些当年为摆脱康店一穷二白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奉献了心血和汗水的老领导、老前辈大多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英名流芳千古。</p>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土法上马的创新精神。</b>康店大桥的建成通车,打破了农民干不成大事,农民干不成技术活的掣肘。张岭村的张振东、礼泉村的曲某某、井沟村的秦焕章等等一大批“土专家”,他们曾经是专业学校毕业的科班生,没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发挥专业特长,为国家建设贡献青春年华。但在伊洛河大桥建设和国家战备库建设中,却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们每天如同老黄牛般,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奔走在工地上,随叫随到,看图纸、搞测量,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超常发挥着自己的所学所知。省化工厂的郝效武,县农机厂的邰庚辰、县交通局的崔光耀、焦湾村的谭茂轩、焦烈江等一大批“土生土长”的能工巧匠,在大桥主梁钢筋焊接的关键技术处理上,不因循守旧,积极探索,大胆突破,敢于创新,不仅为大桥建设节约了大量的技术费用,而且创造了一系列建设经验,并为未来康店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储备了有生力量,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b>在大桥和国库建设数千人的大会战中,由于人员集中,施工集中,居住、吃饭场所一时呈现“洛阳纸贵”的局面。康店大队(康北、康南)、焦湾大队的广大社员群众顾全大局,公而忘私,一切为工程建设让路,腾出家中的空房闲地,主动安排各路民工居住。各生产队腾出仓库、饲养室的闲置窑洞、房屋,各大队腾清县公产,中小学校腾出多余闲散房屋,方便各路人马安营扎寨,确保了各个大队参战人员有伙房,吃的好,吃得饱,有人员居住的地方,住得下,住的安逸。缓解指挥部的后勤保障压力,为建设民工尽可能地提供了方便,营造了良好的生活氛围。</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勤劳务实的吃苦精神</b>。当年,参与大桥和国库建设是没有劳务报酬的。最多是在自带口粮以后,给予极少量的伙食补贴。有的自带车辆等工具,也只有三、五毛钱的车损补助。每个参战者的出工考勤,各分指挥部会按月统计,转回生产队,参加生产队分粮分红,与生产队的劳动者同分同酬。但大家都以能够参加大桥建设为荣,争先恐后报名要求上工地,出现了许多夫妻齐上阵,父子同出场,兄妹比贡献的感人场面。在校师生,社队企业职工,在外工作人员,纷纷利用课余、下班、公休时间,来到建桥工地参加劳动,做出自己的贡献,表示对建设大桥的诚意。</p><p> 刚开始,每当完成一柱基孔,准备灌注前,体格棒,饭量大的就会把平时积攒下的碎馍块拿出来,带到工地,预防晚上饥饿时,垫补一下,让身力量始终保持充沛,在超负荷群体大会战中,就是不比别人少抬筐下料,不让人看笑话。后来指挥部就会在人困肚饥的时候,送来馍菜,填饱肚子,以补充体力。</p><p> 大家比劳动、比贡献,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表现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精神修养。在大桥建设和国库建设中,有的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因公负伤挂了彩,甚至造成了终身残废,但都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看淡生死,看淡个人得失。这与当下少数斤斤计较,无孔不入,唯利是图者的德行,真是形成了鲜明的人性反差。</p>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b>。康店伊洛大桥的建成通车,树立起了康店抢抓机遇,发展工业经济的一座历史丰碑。上世纪八十年代,康店镇拉开了加快发展的序幕。大桥建成通车以后,张岭三五变电站投入运行。赵沟电管站,赵沟控导大坝得到修缮建设,桀骜不驯的黄河归槽东去,四万亩黄河滩途通过治理,成为沿黄十一个村的“聚宝盆”、“米粮川”。乡村道路得到拓宽修铺。连通了南河渡直达偃师石家庄的环伊洛河康庄大道。南河渡利用康店伊洛大桥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耐材建材业,成为国家耐材行业里的“明星乡镇”。与康店毗邻的偃师山化乡的人民,通过康店伊洛大桥链接,进进巩义更加快捷方便,有了更多、更深、更广的渊缘。康店所属乡办企业机械厂、铸管厂,针织厂、制鞋厂、制砖厂如虎添翼,蓬勃发展,成为了一个时期以来康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中,320型制砖机、铸铁井壁管、针织汗衫,先后获得省优部优,成为了行业的标杆。康店制造的机砖,因做工细腻,质量可靠,畅销豫东、豫南地区。带动了村组经济的遍地开花,各村乘势而上,制砖业、铸造业,机械制造业红红火火,都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顺应发展的调整精神</b>。“康店精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有效传承。康店根据邙山岭十年九旱的特点,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充分利用邙山丘陵区,黄土层深厚,光照充足,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为群众探索出一条脱贫增收的新路子,并积极同郑州果树研究所结缘,打造万亩林果基地,各村发展林果业的热潮此起彼伏。党委、政府转变工作作风,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培育品牌信誉,提高诚信服务,建立优质客户群体,使康店镇的林果产品远近闻名,果品畅销全国各地。同时,康店镇还从解决群众吃水难入手,打井引水兴修水利,村村实现通自来水,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康店加大教育经费投资力度,建起了在当时设施一流的康店一中,是康店的教育教学事业一直名列巩义前茅,被业界称之为“康店现象”,成为了康店镇发展的一张名片,得到了上下一致的好评。</p>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艰苦奋斗的争先精神。</b>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以谢保军、焦耀中为主要代表的企业家,把“康店精神”赋予新的内涵,发扬“不畏当今晚,敢为天下先”的争强抢先精神,先行先试先冒,联合六位股东,创建了巩义市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引领了康店经济向高端的发展,实现了康店工业企业有“粗大笨”向“高精尖”的转型,康店亿元企业实现“0”突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扩大,恒星科技不仅完成了企业股份制改造,而且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了业界的一匹黑马,占据了国内金属制品行业主导地位。</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代代相传的接棒精神</b>。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历届党委政府把接力“康店精神”作为推动康店镇各项事业强力发展的重要推手,秉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传”优良传统,在总结、发扬和光大“康店精神”的基础上,助推康店经济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近年来,康店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内涵,同康店发展实际相结合,依托巩义市民营经济创业园、康百万庄园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工业强镇,旅游兴镇、环境立镇”总体思路,以工业转型,旅游突破,城镇提升为重点,以建设明清古镇,美丽乡村为目标,打造伊洛河左岸、沿黄河区域和邙岭综合开发经济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完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的新局面。始终以勇往直前的领跑精神,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不求功利,务实创新,提高站位,瞄准既定目标,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了党的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整治,摘星夺旗创三宜等各项工作的新成就。从根本上打牢了康店镇发展的根基,始终保持全镇各项工作在巩义市的领先地位。</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不忘初心的民本精神</b>。一座大桥,一段回忆,一通丰碑,一场期许。过去,我们自力更生,自我加压,斩除的是物质贫困、思想贫穷、文化贫乏的魔根。今天,我们将重整旗鼓,重新出发,在新的征程上,树起一代代接力,一代代苦干,一代代改变的恒心!</p> <p> 因此,当我们在得知河洛康桥就要封闭施工,进行升级改造维修的时候,纵有千般不舍,万般怀念,我们要把这种不舍和怀念深埋心底,面向未来,化作再前进,再创新的动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牢记党史宗旨,不忘初心使命,打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一座心中理想的大桥,一定会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运筹帷幄下,在“康店精神”滋润培育下,<b style="color: rgb(237, 35, 8);"><u>承载着党和人民的希望,承载历史的寄托和期许,承载着创新和未来,恒久弥新,光芒四射,永立河洛大地!</u></b></p><p>也许从这个层面讲,我们对康桥的回忆和怀念,会更有意义......(有感而发,不免偏颇,过言之处,多望谅解)</p> <p>作者简介:杨殿臣,笔名;豫见,男,汉族,河南省巩义市人。长期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喜欢阅读,坚持写作。河南文学院十一、十三期作家研讨班学员。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视台、《奔流》等,国家、省市级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发表作品5 00篇。著有《康百万家风》长篇纪实小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