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射雕处一一金庸华山论剑话从头

西安老子学院

<p> <b>回望射雕处</b></p><p> 一一金庸“<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华山论剑</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话从头</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一金庸“</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华山论剑</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大型文化活动制片人,策划者,组织者之一郭敬宜女士出席首届金庸•华山论剑大揭秘文化高峰论坛</b></p><p>摄影:华商报记者/赵彬</p><p>红利•清风•杨仁权</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题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2003年金庸华山论剑大型文化活动制片人,主要策划者、组织者之一,被金庸先生称赞“华山论剑•组织有功”的郭敬宜女士细说华山论剑来龙去脉。</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5px; background-color: rgba(255, 255, 255, 0.914);">长安老子文化国学研究院、金庸华山论剑文化学会主办的首届金庸华山论剑大揭秘文化高峰论坛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华山论剑 刘德望/摄</span></p> <p>长安老子文化国学研究院院长、金庸•华山论剑文化学会名誉会长李醉先生,<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金庸华山论剑大型文化活动制片人,主要策划者、组织者之一,陕西电视台制片人</span>郭敬宜女士。</p> <p>郭敬宜女士、李醉先生步入论坛会场。</p> <p>开坛仪式上,金庸华山论剑文化学会名誉会长、著名学者李醉致欢迎词。</p> <p>李醉院长为陕西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理颁发金庸华山论剑文化学会高级文化顾问聘书。</p> <p>原西安市常务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郝树茂为论坛题字“华山论剑聚群英,传承文化阔步行”,原西安市政协副主席王俊仁为论坛题字“醉美华夏,论剑得道”、“海纳百川”,民国名仕贾若萍之子、西安市文史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金石专家、书法家地域文化专家贾德宇为论坛题字“刚健笃实”、“笃礼崇仪“祝贺论坛开幕。</p> <p>原渭南军区司令员宁保忠等为首届金庸•华山论剑大揭秘文化高峰论坛“文化使者”颁奖。</p> <p>著名摄影家、陕西丝绸之路文化考察组组长、总策划,金庸•华山论剑文化学会会长,2003年金庸华山论剑大型文化活动唯一指定全程摄影师刘德望先生,为金庸先生现场演示螳螂刀术的傅天保大师在论坛上。</p> <p>李醉院长、刘德望会长在论坛上展示金庸先生签名华山论剑摄影专用马夹。</p> <p>论坛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特邀专家、陕西广电希望在线节目主持人刘鹏程担任全程对话主持。</p> <p>李醉院长为郭敬宜女士颁发金庸•华山论剑文化学会副会长聘书。</p> <p>金庸先生题赠郭敬宜女士:程朱之学,唯求一敬;敬人必谨,敬事则敏;敬则必宜,无敬不宜。”</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回望射雕处 千里暮云难平</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一郭敬宜女士在首届金庸•华山论剑大揭秘文化论坛上发言</b></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64, 64, 64);">最近常常端详着汉字“愁”,胡思乱想为什么一颗秋天的心组合在一起就是“愁”呢?是夜,金庸先生离去的消息传来,正是晚秋时节,愁绪化作点点泪,瞬间不能自已……《金庸华山论剑》已过去整整十七个年头,往事虽如昨日般历历在目,可如今回望,确如暮云千里,胸中难平。</span></p> <p>先生称我为“忘年交”,我与先生的真正相识,缘自大型文化活动《华山论剑》。2003年7月,当得知先生将在杭州出席一场活动,联想到之前几个月联络先生屡屡受阻的情形,我决定赴杭州,力争见到先生,当面邀请。心中茫然忐忑中抵达西子湖畔,几乎是“过五关,斩六将”的不易中摸索到了中央台采访先生的会议室门外,在门外等待的间隙又被多位陪同人员泼了冷水,有的甚至说是异想天开,大家共同担心的是先生年事已高,如何到达山顶是个问题!我紧张极了,口渴难耐,服务员送来了水果,有大水梨,看着别人拿起,我欲动又止,怕因此出师不利!两个念头一直在脑子里打架,一个是想必先生也会用同样的言辞来拒绝;马上另一个念头更加坚定地告诉我,既然来了,一定要想方设法将《华山论剑》的构思向先生当面陈述。</p> <p>门开了,我第一个挤了进去,原来里面还有《南方周末》等几家纸媒的联合采访,大家纷纷在和先生合影留念。看起来先生和蔼可亲,门外的那股凉稍微回转些,恰好一位摄影记者是陕西乡党,他热情地招呼我站在了先生身旁,留下和先生珍贵的第一张照片。随即,我俯下身向先生做自我介绍,我是陕西电视<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台的记者,名叫郭敬宜,紧接着说:</span><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我们班同学都叫我“郭靖他姨”</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先生听后朗声一笑,一旁的查太太也轻声掩面而笑,先生声音不大但语速很快地说:小孩子顽皮。</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金庸先生,郭敬宜在华山。</span></p> <p>我接着简单陈述《华山论剑》的设想,没想到我刚说了几句,先生就没有丝豪犹豫地说好,说可以参加!</p><p>临走又向先生说起了我祖母也姓查,先生问:“陕西也有查姓人家?”我说:有,人数不多,大概有两个村子;尔后,又说了写信发传真到香港邀请先生云云。</p><p>后来多次回忆当年情景,不知是我的开场白,还是祖母的姓氏,信件的铺垫,抑或是我的真诚,我想大概是那一刻的因缘和合!我兴奋极了,立即打电话向台里汇报,得到了台领导的高度赞扬! </p> <p>从杭州香格里拉酒店走出来,沿着白堤,盛夏的西湖,水光潋滟,天空瓦蓝,远处近处的山浓淡相宜地构成了一幅天然山水画,我的心情犹如完颜洪烈和包惜弱骑马走在江南春天里般的轻快!真想一个猛子扎进西湖中畅游,几乎忘了自己不会游泳。</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郭敬宜在香港金庸先生书房看望金庸先生。</span></p> <p>远远看到一艘画舫,知道是来接先生泛舟西湖去找寻古时文人雅趣的,只好目光注视,心下感激! 不知不觉,到了著名的楼外楼饭店,要了一杯西湖龙井坐在门前的长椅上,想起了年少时为看《射雕》、《神雕》从这个村子飞奔到那个村子,想起了嚷嚷着让手巧的高年级同学帮我梳黄蓉那样的小辫,想起了自己恨不能生在大宋,对照刚刚见到无比仰慕的金庸先生,恍如梦境。</p> <p>这时,日头西斜,一阵微风吹过,好像吹醒了我,我的心情陡然复杂起来,因为这么大的活动先生是同意了,可是口说无凭,不是怕先生反悔,而是,先生是这次文化活动的一号人物,没有“1”再多的“0”还是“0”!“1”就是开端呀!越想越后怕,急匆匆回到酒店,寻思着明天该怎么办?一番左思右想,决定以提问题的记者身份去参加次日的见面会,随后急调来在上海拍片的我台摄像。</p> <p>为了配合主办方,问题几番取舍,决定这样提问“尊敬的金庸先生,因为您写了华山论剑,华山论剑现在成为了一个成语,高手对决的巅峰时刻,想必您的心情也跟着起落?”。</p><p>当我们被本地媒体挤到一个稍偏的不利位置,我频频举手,大约第五个我得到了话筒,刚介绍完自己,还没有说问题,先生就抢先一步说:“是郭小姐吗?十月份的华山论剑我会去。”</p> <p>一下子释然了,悬着的心落了地,我感动,还没有办法当场向先生表达,只能远望着像先生小说里的女侠一样抱拳致意!之后,一些媒体同行告诉我,先生当时一直在通过声音寻找我,我们的目光没有对视在一起,因为先生名气实在太大了,各种长枪短炮。后来,先生写信表扬陕西电视台“重然诺”,其实先生更是如此,先生有君子之风!</p> <p>《南方周末》在那一期的报纸上写道:金庸先生杭州读者见面会充满了商业味道,居然还有一家电视台当场邀请金庸先生参加华山论剑活动,这是后话。再后来,和《南方周末》的记者熟识后,每见到我,他总说:你当年太智慧了,你等于让老爷子在全国媒体面前做了承诺,等于给你们台在杭州免费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p> <p>我听后,如实告诉他,我当时根本无法想到这两点,只是想从先生回答问题的言语中,拼凑一个确切的答复而已,也许此间包含着陕西人的直率。更重要的是,因为《华山论剑》这个想法已酝酿许久,我们多方追踪联络先生已有半年多,可以说“剑”一直在弦上。</p> <p>大型文化活动《金庸华山论剑》如期举行,先生“过三关”,登顶华山北峰与众位作家学者谈笑间,云海翻腾。期间感慨先生的博学多才,历史、地理、佛学、哲学、文物、民俗等知识信手拈来,正如先生的挚友梁羽生先生所说,武侠小说的作者知识面越广越好,否则只能盲目地编。其实,先生还一直在研究四裔学,在西安还向历史学家请教有关匈奴变迁的问题。</p> <p>冯其庸先生这样评价先生:“一个小说家具备如此丰富的历史、社会知识,而且文章如行云流水,情节似千寻铁链,平平叙来而语语引人。”</p><p>随后的《法门说禅》、《碑林谈艺》先生句句掷地有声,余味悠长。《金庸华山论剑》系列活动荣获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的电视节目。</p> <p>“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先生十四部作品的集联,那一个个字是那么美妙的邂逅,从而使得诗情画意俱现。</p><p>先生的武侠小说甚至可以比肩柳咏的词,凡有井水处……可先生在公众场合从不为武侠小说“吆喝”,甚至还“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也有一点文学的意味,但基本上还是娱乐性读物,只是成年人的童话,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先生的低调,谦虚谨慎,被有些人认为是 “欲擒故纵”,实在令人遗憾。</p> <p>因为先生多次讲,我亲耳聆听到的就有三次,他希望他的作品在娱乐休闲时读,先生强调虽然他的小说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故事基础之上,但小说毕竟有小说的门路。</p> <p>其实在先生年岁渐高时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写一部小说体的《中国通史》。上剑桥也好,拜会历史学家也好,都是为此具有正史意义的小说搜罗素材,可见先生对武侠小说多次表明的观点,绝非自谦。 </p> <p>记得《华山论剑》期间,先生和太太坐在车后排,我坐在副驾驶,转过头告诉先生:“您出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后,浙大的排名紧随清华、北大、复旦,位列第四,而且读您小说的人,女大学生不在少数”。先生听完有些激动地笑了,并说:“浙大的基础好,江南人很讲究读书求取功名的。”</p> <p>先生接着讲:“有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小学生写信给他,说他上课时总想着看我的武侠小说,偷偷地放在桌屉里看,数学老师批评并收走了书。”先生又说:“学生喜欢看我的书,就是看打来打去,谁武功高,谁不可战胜!课余时间看没问题,不要上课看,上课看影响功课,也是对老师的大不敬!”先生说这话时,神情激昂,几乎挥舞着双手。</p> <p>先生坚持自己对武侠小说的基本看法,那就是武侠小说是一种娱乐性读物,迄今为止,没有什么重大价值的作品出现。但我们不得不佩服的是先生将武侠小说提升到一个风雅醇厚的高度。先生总是希望自己的武侠小说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思想的阐释,以小说洞察社会,剖析人性,先生手中的笔就是侠客手中剑。</p> <p>也许先生还在以此间接地实现着少年时做一名外交官的理想;抑或是先生骨子里还是儒家的入世观,只是通过笔下的江湖来期许一个和美大同的世界。徜徉在先生的武林天地中,有人读出了刀光剑影,有人读出了谋篇布局,有人读出了人生感悟,有人读出了哲学意蕴,有人读出了诗词歌赋。有人悟出了佛家的“空”,有人悟出了道家的“无”,有人悟出了儒家的“义”。</p> <p>有人揣摩着九阴真经,有人遥想着六脉神剑,有人追寻着降龙十八掌,有人比划着东邪西毒,有人倾情于神仙姐姐,有人羡慕小龙女,有人垂涎叫花鸡,有人尝作“玉笛谁家听落梅”,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读懂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p><p>有媒体记者问我:“您认为金庸先生是大侠吗?”我答:“在我心目中,先生是真正的大侠,15部武侠小说,塑造那么多栩栩如生的侠义之士,心中若没有对侠义精神的崇仰,没有对英雄人物的敬仰,断难深入人心!”</p> <p>看看先生将多少幸运和溢美之词倾注在郭靖身上,先生是本着“我手写我心”的态度。再说:“先生因武侠小说而声名鹊起,可先生自己更推崇、更在意的是《明报》的时评社论!”先生一直持续地为正义发声,也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融入进小说中,于是便有了《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等等。</p><p>看看《九阳真经》的口诀: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先生的个中性情,可见一斑。</p> <p>南海边,香江畔,金庸先生一只手“妙笔著文章”,一只手“铁肩担道义”;一边武侠小说——“娱乐性读物”(十五部),一边时评社论——严肃而言之有物(两万多篇)。后者被先生更加看重和用心,这也是北大授予先生名誉教授时,称先生是有进取心的新闻学家的原因。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先生,通过连载的武侠小说吸引了读者,有了《明报》这个文化阵地,小说与评论两面开弓,左右逢源,间接地实现着自己的大侠梦。</p> <p>也多少让文学的雅俗之争有了些许的平衡,是干预社会?是娱乐人生?先生在同一张报纸的头版和副刊上,不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侠者风范。可以说先生是下午褒贬现实生活,晚上揄扬千古侠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冷热交替,如此巨大的张力,可见先生功底之深。</p> <p>“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以说,我对江湖最初的模糊印象,来自于先生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后来再读小说,对 “江湖”有了更深的理解,江湖”寄托着芸芸众生对公道和正义的希望。看先生的武侠小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对大侠崇拜地五体投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本色人人喜闻乐见,其中或强或弱包含着我们仗剑走天涯的梦想。</p> <p>江湖上凡事“理”字当头,不论上下尊卑。宋太祖赵匡胤问宰相赵普天底下什么最大,满以为赵普会说皇上您最大,因为皇上就是天子呀!问了两遍,没想到赵普慢悠悠地说“天底下理最大”。朝廷之上和江湖之中都视 “理”至高无上。只是江湖对“理”的理解和表现方式统统指向良心和义气。江湖上唯一的规则是:匡扶正义,惩恶扬善。这是我读先生作品的感受,虽说江湖险恶,却柔软了我的心。</p> <p>有人说,金庸先生的伟大就是用虚幻的笔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真实的江湖,人们乐在其中。看小说里高手们打来打去,打的精彩,打得好看,打得引人入胜,打得欲罢不能。</p> <p>“不武不是侠”,先生笔下创造出的武功有:降龙十八掌、一阳指、吸星大法、双手互搏、独孤九剑、黯然销魂掌、直至乾坤大挪移等等,光听听名字都那样地叫人心驰神往。可打到最后,先生告诉我们:武功最高是“挨打不还手”、“无招胜有招”;武功最高的境界是独孤求败、是万物一般,众生平等。乃至于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碧海潮生曲”也可以变作武器,还有什么七心海棠、千蛛万毒手,真是神秘奇险又变幻莫测,叫人拍手称绝。</p> <p>大幅大段的武功对打,看着简单,实则是“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辛苦”,那是想象力的丰富和一个个知识点超级链接搭就出来的过程与细节。同时,先生在一招一式中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琴棋书画,插花品茗,易学医学,儒释道算术,这些以“文”的抒情强烈地衬托渲染着“武”的境界。寓诗词歌赋于刀光剑影中,写尽诗酒年华。</p> <p>难怪那么多读者迷醉其中,作品中许多经典桥段甚至成了华人共通的语系,成了坊间里弄的流行语。比如,《射雕英雄传》结尾处,一代宗师欧阳锋在华山顶因痴迷武林绝学《九阴真经》而致走火入魔,经脉忽顺忽逆,声嘶力竭地问: 欧阳锋,欧阳锋是谁?我是谁?!</p> <p>《华山论剑》直播时,在华山索道的轿厢里,当主持人问先生:“为什么只写了华山论剑,而没有写嵩山论剑、泰山论剑、恒山论剑?” 其实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p> <p>书中是这样写的:“那华山在五岳中称为西岳,古人以五岳比喻五经,说华山如同《春秋》,主威严肃杀,天下名山之中,最是奇险无比。”先生写华山论剑,因为只有西岳的险峻无比可以匹配武功的高深莫测。同时,可以看出先生对写作的严谨态度,虚幻之下,是有出处的真实。</p> <p>小时候,女生恨自己不是黄蓉,男生恨自己不是杨过。先生的读者一代传一代,父辈还在追捧中,孩子们又开始迷恋了,是真正没有代沟的读物。发行量据说有一亿,因为海量的盗版,具体数字无法统计,一亿册,也是人类图书史上的奇迹,先生是响当当的畅销书作家。先生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江湖,让我们看看先生的文采与思想;看看先生作品背后的见地和主张;看看先生的葵花宝典。</p> <p>《天龙八部》中鸠摩智笑说:“老衲今后行止无定,随遇而安,心安乐处,便是身安乐处。”是先生对佛家的“所在皆适处”以及苏轼的“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另一种表达;《笑傲江湖》中:一个白衣飘飘的男子素手挥五弦,一个鹤氅轻裘的男子仰天长啸,刘正风和曲洋是不是有点魏晋名士的风度?隐居山林与自然为友,“越名教而任自然”;误了几多女子终生的杨过,究竟长得有多英俊?先生仅仅用了八个字“剑眉入鬓,凤眼生威”,就令人生发出多少浮想联翩。“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p> <p>看看先生的作品里头是如何绵绵柔情、盈盈粉泪。张无忌说:“让我一生为你画眉。”萧峰说:“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一个阿朱” 萧峰还说“阿紫呀,你什么都好,可你不是阿朱。”杨过说:“莫道黯然销魂,何处柳暗花明。”令狐冲说:“我和你退出武林,封剑隐居,从此不问外事……”郭襄峨眉山出家后说:“其实我只是爱上了峨眉山上的云和霞,像极了十六岁那年的烟花。”《雪山飞狐》中苗若兰那嫣然一笑,红唇未启,骨头先自酥了半边。至于香当用素馨还是荤馨,香炉朝南还是朝北,还肯和她争执吗?</p> <p>小说结构上戏剧手法的运用:严家炎教授讲,在《射雕英雄传》里先生写郭靖与黄蓉密室疗伤,创造性地把舞台分成了两半,一明一暗,郭靖和黄蓉在暗的舞台,另一半明的舞台则让黄药师、周伯通、欧阳克、杨康、穆念慈和全真七子轮流登场,目不暇接,剧情跌宕,巧思妙想,拍手称奇。郭靖愚笨,先生通过对郭靖不惜笔墨的刻画,让人们相信笨鸟先飞,铁杵磨成针,以及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俚语并不是什么华而不实的大道理,而是真真切切的人生经验,是不是有很有正能量?</p> <p>先生写小说时常常以词牌名写章回名,看看《天龙八部》中先生所填《洞仙歌》: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梦里真,真语真幻。同一笑,到头万事俱空。糊涂醉,情长计短。解不了,名缰系嗔贪。却试问,几时把痴心断?郭靖的耿直,萧峰的豪迈,令狐冲的洒脱,韦小宝的精怪,老顽童的纯真;黄蓉的机灵,穆念慈的慈悲,程灵素的聪慧,小龙女的清丽,赵敏的勇敢,阿紫的自私,甚至于灭绝师太的坚持原则,太多太多,每一个角色都闪烁着独特的人性光芒,常常于人群中听到说某某某像谁谁谁,可见先生刻画的人物是那样地个性鲜明,卓尔不凡。</p> <p><span style="color: rgb(64, 64, 64); font-size: 15px;">走进先生位于维多利亚港的办公室,如入芝兰之室,稍停即让人感到馨香扑面,而先生总是笑眯眯地谈古论今,让我获益匪浅。让我们看看先生给我们留下几多人生哲学,几多精神财富:遇事想不开时,想起先生小说里说的:“世情推物理,人生贵适意。”遇事拿捏不准时,想起先生写的一首自题诗:“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江乐太平。旦夕毁誉何足道,百年成败事非轻。”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64, 64, 64);">先生对年轻人的勉励:“年轻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学做学问,才能武装自己。其次是学做人。做人很简单,就是要做正直、坦荡的人。”今天,我们常常说先做人,后做事。先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后来得知先生从小痴爱读书,先生表示爱读书就会心无旁骛,就会明白是非,书中自有仁义礼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64, 64, 64); font-size: 15px;">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中国文化是“静”的文化,讲究“和为贵”。如果能在弘扬中国文化方面做一点事情,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精彩,我会觉得很欣慰。”&nbsp;&nbsp;</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64, 64, 64);">先生对大学的期望:“大学最基本的构成应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并重,如果只重视”自然学科“,只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社会就成为了一个机械化、技术化的社会。如果人类只重视技术而忽视情操,我想,这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64, 64, 64);">先生对学习的经验:即学即用,若有需要,立即去学,把“不懂”变作“稍懂”,从“外行”转为“半内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64, 64, 64);">先生对媒体人的警告:要说真话,建立信用,不言则已,言必由衷,要有长远的目光,品牌才可以持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64, 64, 64); font-size: 15px;">先生对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建议:有过这样的比喻,就像嫁出去的女儿,虽然不能干涉太多,但看着她缺胳膊少腿,心里总归难受!后来,先生总是在谨慎地授权。</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金庸先生,郭敬宜女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64, 64, 64);">先生对归隐的看法:“为什么隐士总喜欢隐往终南山,因为离长安近!”先生欣赏白乐天的“中隐”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64, 64, 64);">先生对江南的眷恋:“如果你到过江南,会想到那里的燕子,那些杨柳与杏花,那些微风中的小船。”</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64, 64, 64); font-size: 15px;">先生对西安的美言:“华国名都</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nbsp;</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64, 64, 64);">大唐雄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64, 64, 64);">先生对未来的期许:在和日本作家池田大作《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对话录中指出:崇高的精神,高尚的人格是恒久和平的基础,人类应为此而努力。</span></p> <p>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发现先生将诸多幸运给了郭靖,也同样给了我郭敬宜!我一个无名小辈,能得到先生如此垂爱,真是三生有幸!先生在上剑桥大学时,为了搜集关于唐太宗的资料,与英国导师专程来了一趟陕西,先生的好学让我无限钦佩;可至今让我铭感五内的是:在去昭陵的路上,先生说:“郭小姐,你在电视台做一档什么样的节目,如果需要,我可以再上一次你的节目。”这是先生的大家气度,侠者风范。</p> <p>先生像他的书一样,值得我永远阅读。虽然每到先生生日时,也会送上诸如:“福寿千春 康健年年”的祝辞,今年送上的是铭刻着心经的茶碗,手机铃声《追梦人》十几年不变,但我心里清楚地知道先生对我如山一样恩情是怎么也无法报偿,只好永远感怀!</p> <p>《金庸华山论剑》至今仍被人口耳相传,津津乐道,我也因此获得了一些名声,听同事朋友介绍我是唯一能请动金庸先生的巨人,听新闻学院的学生说老师把我作为范例,汗颜不止。说的人越多,越不敢写文章去追忆,怕有为自己邀功求名的嫌疑,因为先生对我已有“华山论剑 组织有功”的溢美之词,还因为《金庸华山论剑》的成功首先是先生的高风亮节,加上所有人所有人的或明或暗或多或少的努力。</p> <p>2008年去香港,拜见先生时曾问起,说看《射雕英雄传》想必先生一定喜欢大宋,最愿意生活在宋朝?可先生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不喜欢宋朝,国力太弱了,国土也太小了,别人一打就求饶!宁可偏安一隅。” 又说都城是叫“临安”,但没有大志向。先生最喜明朝,办的报纸叫《明报》,公司名叫明河社!我乱点鸳鸯谱,猜测也许是明朝的开国大将徐达圆了郭靖的梦,打败了成吉思汗的子孙,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未及向先生求证,终成一桩憾事!</p><p><br></p><p><br></p> <p>“程朱之学 唯求一敬 敬人必谨 敬事则敏 敬则必宜 无敬不宜”这是先生写给我的赠言,我更将此视作箴言,这几句话将永远激励我乘风破浪直面生活。</p> <p>虽然有些同事叫我“郭大侠”,我知道我不是大侠,我只是和先生一样非常非常爱慕大侠,希望自己与大侠看齐。</p> <p>先生祖上于明朝年间,自徽州婺源迁至浙江海宁,去年专程拜访,有祖居留存。康熙皇帝赐匾称查家“唐宋以来巨族 江南有数人家”,这样的世家大族,这样的大部头的武侠小说出自先生笔下,也许只能出自先生笔下。遥想先生在香港自家客厅里,面对先祖清代书法家查升书写的对联“竹里坐消无事福 花间补读未完书”的时侯,该是怎样的踌躇满志? </p> <p>先生十五部武侠小说足以让先生笑傲江湖一时、一世抑或几世,不可知。纸寿千年,先生的作品有人说500年后,才能衡量出不可替代的真正价值!我以为,先生作品中的古典内涵将穿越时空,恒久弥珍。笑傲江湖的只剩下《笑傲江湖》,至此伏案,感慨涕零。</p> <p>看着先生慈眉善眼,想着“仁者寿”;想着先生皈依佛门,常怀大乘佛教“度人”的心念,奈何还是“无常迅速。”</p> <p>听着《铁血丹心》的主题曲“依稀往梦似曾见,心中波澜现…”真的是百感交集。先生远去后的江湖,一阵阵凄冷!好像一本很厚的书翻过了最后一页,留下一地苍白!我知道我的、我们一代人的记忆渐行渐远,我知道我想去看看先生的愿望戛然而止在这个晚秋!</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金庸先生,郭敬宜女士。</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64, 64, 64); font-size: 15px;">先生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热闹缤纷了我的童年;先生的小说让我明白了人生真谛、世间大道;先生的教诲让我读懂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先生出席《华山论剑》成为天下美谈,也成为我平生最美好的回忆。</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64, 64, 64);">回望射雕处,千里暮云难平……</span></p> <p>先生作品中,写尽了人世间的别离,这次先生真的离开了我们。望断白云,不见先生,只有痛哭;对金庸先生的怀念之情如那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