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桂湘自驾游——之桂林龙脊古壮寨梯田

雪山

8月9日下午5:50来到古壮寨梯田文化观景区。位于龙脊村,是具有较高人文观赏价值和梯田观赏价值的观景区。 龙脊古壮寨目前有300户人家,1300多人口,有廖、侯、潘三姓,壮族是广西北壮的聚居地。 由于山行各异,壮族梯田和红瑶梯田呈现两种互不雷同的诗域画境。两者一南一北如双壁辉映,分别构成北壮和红瑶两个文化空间,可谓组合巧妙,相互辉映。 龙脊古壮寨地处桂北越城岭山脉西南麓,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的东北部,距所属的和平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龙胜县城21公里,距桂林市区约76公里。古壮寨包括廖家寨、侯家寨、平段和平寨4个壮族村寨。 古壮寨梯田整齐有序,线条丰富多彩,线条形状以曲线为主,曲线赋于人们一种动态美,尤其是那些长长的曲线和波浪线,使人联想到这些梯田好像是天上飘落的彩带,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保护得很好,景色秀丽、如诗如画。 夕阳下,绿油油的梯田就像穿上了一件淡金色的纱衣,真是美极了! 上次清明来时赶上放水,有事不一样的美景。 沿着山间小路边欣赏美景,边走向古壮寨,去住宿。 虽然接近黄昏,上道上依然有不少游客。 前方就是我们要投宿的古寨。 中途遇到一片百香果林,不能采摘,在地上捡了几个。 这个百香果变红了,你说好吃吗! 走入寨子,古朴与宁静的气息迎面而来,让人禁不住驻足欣赏。这里虽然只有二十多户人家,但那古老的吊脚楼,挺拔的百年红豆杉,青青的石板路,还有房前屋后延绵的草坡和竹林,遇到壮族大妈採辣椒。好像把我带入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 龙脊古壮寨至少有430多年的历史。这里拥有广西乃至全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壮族干栏式吊脚木楼建筑群,其中有5处木楼已经有超过100年以上的历史,其中最老的木楼达250年的历史,古老而富有神韵。 龙脊古壮寨自古就有“种树护寨,护佑寨民”的这一居家习俗,寨中有一颗大樟树,树龄已有400年,要四五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据说是祖先亲手所栽,是寨子里的“保护树”,也是村寨风水兴衰的象征。所以当地有村规民约是绝不能砍伐的。 古树有一定的“灵气”,当地人把它当作“树神”来供奉赋以神秘色彩。树木枝叶繁茂则人丁兴旺,若是破坏“风水树”,便会得罪树神,招致不祥。 古壮寨还有一颗红豆杉,树龄已有200多年,红豆杉属于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是世界上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 这里保存着最原始、最完善的民俗文化,村寨中有百年古屋、清代龙泉井、千年石寨门、全国最长的青石板桥、全国(社区)生态博物馆等文物古迹。 今天就住村头风水树下的古树农家。他在古壮寨的最南面,这一片只有不多的几家吊脚楼古宅。大片的古寨在北面的山上。 古树农家整栋农家楼为壮家特色木质结构吊角楼,农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环境优美典雅,走出大门即可欣赏到梯田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气息,拥抱大地的美,一览无遗,尽收眼底! 您可可以走出去坐在大古树小溪上听听小鸟的歌唱和小溪流水哗哗声,吹吹清爽风儿,放下心中的压力,解除心中的烦恼。 早上6点多起床,揉着睡眼惺松的眼睛,推开窗户,往外看了一眼,这一看不要紧,我顿时就惊呆了——哇,云海!外面起雾了。 窗前屋后就是农田,也就是梯田。 早饭前轻装出行,先到外边看看仙境。走在田间的小道上被雨雾环绕,在走几步我就看不加她了! 这里梯田规模宏大,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其线条行云流水,远处是很大的山坡,都被山谷中升起的云雾覆盖,感觉深不见底。 云海停留在半山腰,不高不低,非常的漂亮,随着天越来越亮,云海开始变化多端起来,时而消退下去,时而涌向面前,时而遮住吊脚楼,时而露出梯田,美的令人窒息。 在龙脊梯田,无论你从山腰、谷底或者山顶的哪个角度看身旁的梯田,都是一种莫大的感官享受。 晨雾升起,禾田一层层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远近稀疏,其线条行云流水,其规模磅礴壮观,特别在有云雾环绕之处,则更加气象万千,犹如龙入云海、田脊仙山一般,遂被冠以“龙脊梯田”之名。 阳光渐渐地从云雾中透射出来,涂着一身的金黄,白雾轻轻地浮荡着,忽远忽近,迎面而来,仿佛置身在仙境之中。 太阳渐渐从地平线升起,慢慢的,从后面的山下升到山顶,顿时,阳光洒向梯田,把梯田照射的异常的美,那光影,那曲线,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美景只有你亲自来看过之后才感受得到,太阳有时被云遮住,有时太阳倒映在梯田里,美仑美焕。 近处的晨雾完全散净,远处的云雾还久久不愿离去。 不一会儿太阳完全升起,云雾也完全散去,田间又恢复了之前的宁静。 路上遇到清晨下田忙农的,可能是采摘青菜来做早饭吧! <div>  绿油油的梯田,独我享用,整个梯田寂静无声,没有别人,整个山仿佛只有自己在,这个时候你可以慢慢走,轻轻走,屏住呼吸,尽情享受。</div> 在这浩瀚如海的梯田里,只有衣着彩衣的我、身边碧绿的种苗、山头古朴的山寨和远处墨绿的青山,形成一幅气势磅的美丽画卷。 龙脊古壮寨是传统风水选址的典型。村寨旁边有一条山脊像一条巨龙盘旋而下直到金江,古壮寨就座落在这一山脊上,“龙脊”因此得名。村寨的两旁各有一条巨大的山脊蔓延而下,像座椅的两个扶手,龙脊古壮寨坐落其间,就像是坐在一把龙椅上,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踏着山间的小道,迈着轻飘的步伐,心情舒畅的回古树农家用早餐。 从小山寨的东头进寨,古树农家在小寨西口。 穿过山寨中的青石小路。 穿过吊脚楼 入过百年古楼。 今天的早餐是桂林米粉,里面有肉末、鸡蛋、西红柿、香菇、花生和辣椒等配料,一看就非常有食欲,米粉细滑爽口,花生香脆好吃,真是太美味了。 用过早餐,先无游览一下古壮寨。龙脊古壮寨历史悠久,据古壮寨廖姓、侯姓族谱以及潘家祖坟碑刻记载,三姓祖先均来自南丹庆远府。据《龙胜县志》载,龙脊廖姓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入现在居地。 先来到刚才路过的百年古屋,这是古屋的门已经开了,经过主人允许,我们登上古屋。 寨子里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从生到死也没有走出过龙脊这片小天地。由于龙脊的自然环境奇好、自家种植的蔬菜和稻谷没有一点化学污染的缘故,这里的人们都很长寿。无论大小,几乎每个寨子都有百岁以上老人。 老奶奶是地道的“老红瑶”,会讲一点点普通话。据她说,自己今年已经88岁了,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喂猪、喂鸡、洗衣、做饭这些自是少不了的家务活。 我指着身旁那一大堆割下来的油菜花问道:“这是你家里人收割的吗?”老奶奶笑答:“家里男劳力在桂林(市区)打工,这是我自己刚刚割下来准备喂猪的食料”“总是哈腰割油菜花,您不怕腰疼吗?”“一点不疼,已经习惯了,如果哪天不下田劳动,才会腰疼的。别看我快九十岁的人了,我还可以自己挑水担担、下田插秧、收割水稻、缝补编织呢?一点也不会觉得累”,天呐,这个奶奶级的老人虽然年事已高,却身心状态如此之好,让我们着实佩服! 屋子很大,屋子里东西很少,但小方凳不少,已备游客歇脚。 楼上的房门 木楼梯 龙脊古壮寨的石板桥均采用整块天然石板做桥面,不架设桥,长度视溪润的跨度而定。 此桥大约修建于清同治年间,跨度6米采用两块长度均为8米,宽0.8米的整块天然石板铺成,是广西现存年代最久,石板用料最长的青石板桥,全国属罕见。 奉宪永禁勒碑介绍:记载着乾隆五十七年间潘天红为民请愿碑:《奉宪永禁勒碑》,由于年代久远,石碑上的刻字已经模糊不清。 康熙兵营旧址:康熙六年清庭为征剿湖广少数民族起义在龙脊扎兵驻营的旧址。石刻全文“大清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吉日,分守广西永宁兼辖永福义宁等处地方参府马奉全,统兵征剿湖广城步妖徭(瑶)到此札(扎)营,同营孟纪义宁县正堂李刊石永记。” 路遇勤劳的村民挑着采摘的辣椒。 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是龙胜各族自治县首个壮族历史资料和展品最全面的博物馆。博物馆展示聚居在龙脊地区的壮族保存着以梯田景观为代表的山地农业稻作文化、以"白衣"为代表的服饰文化,以干栏民居为代表的箭镞文化、以碑刻和石板路为代表的石文化、以铜鼓舞和弯歌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寨老制度为代表的民族自治制度文化和以"龙脊四宝"为代表的饮食文化。<br><br> 馆内还陈列《龙脊神韵,壮家风情》,廖家寨、侯家寨、潘家寨为其保护范围。龙脊建寨自元代开始,历史悠久。千百年来,这里的壮族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壮观神奇的梯田风光和古朴独特的民族文化。 座座山川、连绵的吊脚楼,构筑了龙脊山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每个山谷中壮家的吊脚木楼群在光芒映衬下,也越发显得迷人让你仿佛置身在远古的年代…… 寨子里的房子全是两三层的吊脚楼,多是依山就势而修建。山民们建吊脚木楼的木料皆来自山顶的树林。 沿着崎岖的石板台阶拾级而上,又是一栋历史悠久的百年古屋。 龙脊古壮寨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壮族典型“干栏”建筑群,村寨里上百年的老房子目前还保存有七座,最早的一座是清朝同治年间修建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村寨内还保存有几户人家连在一起的壮族连屋,古风古韵,极具壮族建筑代表性。 龙脊古壮寨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完整的古迹:有上百条千回百转的青石板路、57座雕刻精美的青石板桥、层层叠叠的木楼石地基、太平清缸、石水槽、石寨门、石碾、石磨、石臼、石头墙、石绣球、石庙、三鱼共首石刻,以及从清朝、民国至今的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石碑刻,可谓是“三步一石,五步一刻,十步一碑”。 清朝光绪八年修建的大青石条寨门,至今还立于村寨东西两面。 进村出村都要走过石门。走过这个石门,轻轻抚摸着道光年间的时刻石门 ,就如同穿越了时光。 太平清缸由五块大青石板和四根石柱衔接而成,高三尺八寸、宽二尺八寸、长五尺二寸,容积有四立方米,石柱上雕刻有两只青蛙和两只螃蟹栩栩如生。上有碑文记载“太平清缸、同治壬申修治(1873年)、武威仁顺记立、孟冬吉日存沆”。 据说是廖家寨廖光春老人请石匠所建,建好后群众挑水倒入缸中蓄满水,到了旱季用于防火和抗旱。现在龙脊廖家寨每逢大年初一定在太平清缸旁焚香祭祀。 龙脊古壮寨“三鱼共首”石刻最具代表。据说是为了纪念龙脊廖家先祖廖广源、廖广德、廖广道三兄弟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特刻一个“三鱼共首”图形以示后人,也成为龙脊壮族地区的一个标志性图案。 “三鱼共首”图案石板桥图案约修建于光绪年间,原由四块长4米,宽为0.8米的石板拼合而成,现存一块石板上刻有“三鱼共首”图案。三条鱼向一个圆心游去,图案阳刻三条鱼,阴刻有二条鱼,阳刻与阴刻技法相互融合。 在村寨的中央还有一口日夜清泉喷涌的龙泉井,井口雕刻着一条石龙,仿佛一条神龙降雨凡间。 龙脊地处山区,水资源丰富,自古就有:“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这一说法。龙脊壮族先民们便利用山涧水的落差形成的水力设计水碓。建水碓的位置多选择在山溪边,为防止所碓之物不受日晒雨淋,方便使用,龙脊村民盖建水碓房,保留至今。 在建的吊脚楼 穿过古寨,继续上山,山顶有观景台。 沿着石板台阶继续攀登,来到山顶上的长沟观景台,从这里可以在另一个角度俯瞰龙脊梯田和山坡上的壮寨。虽然角度不同,但景色没有太大区别。再向上走一点,这里还有一处瓦窑观景亭。 顺着石阶向下返回时,站在这里的山坡上欣赏梯田。 出了龙脊梯田沿浔江向程阳八寨进发,入过龙脊民族风雨桥。 民族风雨桥位于浔江河面上,桥长268米,宽6米,有9个桥亭,其长度和规模均为世界人行风雨桥之最。惊叹巧夺天工的民族技艺。 出了龙脊梯田向程阳八寨进发,途中入过一段卖鸡血玉石的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