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英播报【第120期】学中思,思中行——外出培训学习感悟

红太阳

<p> 2020年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我和我校的王艳红,许志林两名教师去省城参加了“中国梦教育梦”——重构课堂样态,追求深度教学,小学数学观摩研讨活动。短暂的两天先后聆听了五位大师的精彩课堂和专题报告,心灵再次受到震撼。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讲座交流中,都流露出大师们不同的教学风范。每位大师在授课和专题讲座中都进行了迷津指点。可帮助我们解决这样几个问题:</p> 如何减负 <p>  曾多次聆听柏继林老师的精彩课堂和专题讲座,每次讲座都谈到减负问题,对我们聆听者只有触动却没有行动。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减轻自己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次听了柏老师的《位置》一课深受启发,我们教师不能在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的执教,要根据学情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这就是多数专家提到的教学理念——统整。通过统整减轻师生的负担。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柏老师的讲座重点是一年级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看上去是讲习惯的养成,其实是减负。习惯养成了,课堂上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课后不用在多强化训练。</p> 如何放手 <p>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想方设法放手,但效果及其不加,这次在仲广群老师的课中看到了,让我眼前一亮,原来是缺失一些“学法”的指导。仲老师在课始提供的与同伴交流的做法,和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后如何邀请其他学生的一些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学生有了交流学习的方法,我们老师自然可以放手。在必要的时候组织引导。这不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吗?</p><p><br></p> 如何深度教学 <p> 刘松老师的课更上一个台阶。统整教学理念跨度更大。小学、初中、高中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在他的引领之下,学生的思维是一步步的逼近,一步步的拓展。这样的课堂对我们教师的学识能力要求更高。我们老师要达到深度教学必须要进行深度学习,深度研究。否则孩子的思维难以提高与拓展。如果我们老师不求思变,总有一天会像公交车上的司机一样,被时代淘汰。</p> 如何抓住本质 <p> 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深度教学,凸显数学的本质特征。席争光老师的《认识方程》这课的设计处理的非常到位,不紧抓住了方程的本质特征,同时还渗透抽象、建模、方程、对比、集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整堂课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安排的井井有条,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我们的课堂还只是就教材论教材,抓不住知识的本质,挖掘知识的本质特征还是个盲点。如何挖掘?没有方法窍门,只能靠我们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度学习专家们的教育理论书籍,从中揣摩知识的本质。</p> <p> 听专家的课,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他们上课的风采,更使人佩服他们的执着精神。在他们坚持不懈的研究之下真正达到深度教学。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行,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有深度,有活力,有趣味。这就需要我们深度学习、深度钻研,在学中思,思中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