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乡 愁</p><p> </p><p> 今天晴好,秋阳明媚。早起以车代步,回农村老家弄点绿色蔬菜回城受用。约五公里的路程,一半省道,一半乡道,不到一支烟的功夫就到了,门囗的小黄见亲人到来,习惯了摆尾相迎。</p><p> 地名郑坎的老家,名曰郑坎,实为平坦沙垻,土质蔬松,泥沙参半,宜种蔬菜,乡亲们常年以大棚种菜为生,四季劳作,少有闲日。旺季,大宗菜品成熟,村民用微信联系,菜商驶车下乡收购,过磅装车,扫码付款,两不相欠。商家再将所购销往成都、重庆、西安等大城市。赶早上市的鲜菜,售价偏高,多为反季节蔬菜。淡季菜少,菜农就自驾农用三轮,凌晨五点送县城批发。苦是苦点,收入尚可,一般三、四口之家,年总收入在十万元左右,碰上菜价好,年纯收入在六万至十万不等。劳力充裕的农户,还养猪上百头。也有的就近打工,忙时兼顾农活,鲜见有人远离乡土务工。手头有了余钱,多数农户拆了瓦房,建起了别墅式的小楼,一半以上家庭购置了轿车,水泥路户户通,农村的面貌让人耳目一新。</p><p> 上帝对家乡似乎格外眷顾,偏偏让青衣江的主流与支流之间突起了一片平地,被先人看上,就地安了家。房屋东西朝向,前可眺望巍巍峨眉天下名山,后可常听滔滔青衣江流水。沿河而上,约五公里处是千佛岩圣景,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顺江而下,不到一小时的里程,有驰名中外的乐山大佛。2009年底,在老家的后面,新建了一座装机容量104兆瓦的电站,为家乡增色不少。</p><p> 近在一脚油门就到的老家,来去省心省力,家人喜欢吃乡坝的新鲜菜,便常往乡下跑。乡亲们种的菜地,品种多。见我到家,左邻右舍就采摘相送,每样菜选择一点,几乎装满小车背箱。临走还叮嘱我:“吃完了回来拿,别在街上买菜吃。”</p><p> 家乡好,常回老家总有说不完的好。那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那日渐美丽的田园风光,那一幢幢展新亮丽的民宿民宅,那和谐的邻居关系,那欢声笑语的坝坝家宴,那淳朴的民俗民风,那片奔小康的热土,那年年丰收的大棚蔬菜,那鲜活的一草一木,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平添许多乡愁。</p><p> 恋乡思乡,人所共有。游子的乡愁,大多是我在这头,你在那头。在早年的军旅岁月,守疆保土三十春秋,离家久远,我的乡愁在家书,在梦里,在传统的节日闲暇,在每年的探亲假中。退休后,时光静好,无官一身轻。应了唐人古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乡衰。乡愁是一次次的往返家走。常回故土,诠释了离愁;邻里相见,无需岁前节后;没有长思久念,少了牵肠掛肚;来去自如,胜过打短旅游;乡邻共我,不时品茶酌酒;花前月下,充满了亲情温柔;乡音土话,与近邻近亲顺畅交流;抚今追昔,三代人的农耕汗水没有白流;展望前程,接力的年轻代已成后起之秀;年复一年,用手机记录家乡的日新月异得心应手。</p><p> 回家多了,乡情重了,我的乡愁在眼中、在心里,在镜头。</p><p> 郑必元 </p><p> 2020年10月金秋于夹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