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祖国的山河处处印记着红色的史迹,在读书行路中我们来到这些地方,了解的不仅是地理知识和历史故事,更了解了中国的社会,了解了中国人的气质和精神。</p><p> 延安古称肤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这里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p><p> 2020年9月2日,陕西行第三站我们来到了延安,好好看看这个慕名巳久山沟中培育了延安精神的地方。</p> <p> 导游介绍说,延安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境内有各类文物遗址点8545处,其中革命遗址445处。延安革命纪念地旅游景区由宝塔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花石砭组成,是445处革命遗存中的经典代表。这五处中宝塔山主要作为延安的象征,也有历代留下的摩崖石刻多处;杨家岭是中共中央机关驻地,党的七大会址;枣园为中共中央书记处驻地;王家坪为中革军委驻地,现有延安革命纪念馆;花石砭为西北局驻地。根据中央领导居住停留最多的地方和今天的时间,我们只参观杨家岭和枣园。首先就来到了杨家岭的门前。</p> <p> 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向约5华里处,原名五家坡,只住杨姓、武姓、郑姓等五户人家。明朝时,杨姓人家出了位朝中大官,其子杨兆才德过人,官至兵部尚书、工部尚书,深得皇帝器重。死后,在山前建造了10亩地大的陵园,遂将村名改为杨家陵。党中央迁来后,改陵为岭。</p> <p> 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迁来杨家岭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p> <p> 进门一条大道通往山沟深处,前方就有曾召开中共七大的中央大礼堂。身后的山道通往中央领导居住的山坡窑洞。整体上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01亩。</p> <p> 路旁有导览图。从导览图可以看出,小山坡上散落的一排窑洞均为毛、刘、周、朱的旧居及高干招待所,后面还有其他领导人以及中央机关如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旧址,山沟下面有中央办公厅及中央大礼堂的楼房。</p> <p> 大门口不远路旁有毛泽东种过菜地的大路牌。这是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曾经开辟的菜园。他在繁忙之余精心管护他的菜地,据讲解员介绍,当时菜园里种植了西红柿、辣椒、土豆等,收成颇丰,经常拿它招待前线回来的同仁和中外友人。</p> <p> 杨家岭背靠的山并不高,但这里处于郊外,这样的山对于躲避飞机也够了。1938年11月,因日本飞机轰炸延安,中央机关由城内搬到杨家岭。</p> <p> 按我们国家的规矩红色纪念地都是免费参观,延安也不例外,并配有专门的讲解员全程解说。首先带我们来到的是挂着"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 牌子的窑洞,据介绍这个组织延安时期由中央妇女部恢复,是我们党为加强对妇女群众的动员和对全国妇女运动的领导而设立的专门机构。由王明担任书记而实际以帅孟奇代理中央妇委书记。</p> <p> 一排有好几孔窑洞都是作为中央妇委专题陈列,其中一孔作为蔡畅旧居复原。蔡畅从1941年起担任中央妇委书记一直延任到解放后1956年这个部门撤销,作为老资格的中共早期领导人,蔡畅是党内著名的"大姐″ ,抗战胜利后赳东北参加东北局领导工作但一直兼任妇委书记一职。</p> <p> 展览分成几个专题,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央妇委在延安的十余年间动员组织各界妇女积极投身火热的革命洪流,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半边天的巨大贡献,为伟大的延安精神增添了光彩夺目的巾帼风采,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书写了永不磨灭的绚丽华章。</p> <p> 继续往前矮墙相隔小院是刘少奇旧居。刘少奇37年抗战爆发后即任北方局书记领导开创华北根据地,后任中原局书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一直坐镇敌后在华北、华中各地组织力量开展游击战争。42年12月由华中回到延安准备参加中共七大,刘包括前面两次回延安都是住在这里,直到43年10月由此移住枣园。</p> <p> 后中央决定七大延期召开。1943年3月,中央机构调整,刘少奇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组织委员会书记、兼中央研究局局长、并分工负责华中工作。刘就在此处长期住了下来。</p> <p> 抗战期间刘曾在三大战略区独当一面地开辟根据地和领导工作。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同志临危受命,同陈毅等同志一起,重建新四军军部,为把新四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铁军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工作提高了他在党内和八路军、新四军中的威望,回到延安后,刘少奇从政治局候补委员一举跻身中央核心领导层,并奠定了党内第二号人物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回延安途中历尽艰辛。先抵山东,开始时是由115师一个团护送,工作人员九十多人,行程1500多公里,中间密布日军的一百多道封锁线。过山东后就只带了几个工作人员和警卫班十几个人,化装成商人,化名为胡服,一路上尽量过根据地有部队护送,过敌占区时就只能中共地下党员安排蒙混过关,有不少当地领导人回忆录和影视剧作品中描述了其中的艰辛,记得有名的铁道游击队就承担过这样的任务。</p> <p> 刘少奇在根据地任职时也曾先后两次回到延安。为了克服党内长期存在的错误倾向,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在此窑洞中完成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1939年7月8日,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窑洞外的广场上,向学员们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员加强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思想意识修养和组织纪律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详细阐述了共产党员修养的内容和方法,也提出了做一个模范共产党员的具体标准。</p> <p> 延安窑洞是陕西省的地方传统民居形式之一,陈设非常简单,有木桌、木椅、土炕等一些物什。但正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创造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p> <p> 继续往前是毛泽东旧居。毛泽东1938年11月由凤凰山麓搬到这里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等工程,环境嘈杂,毛泽东等领导人和中央一些机关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住枣园。</p> <p> 小院路边有毛泽东和斯特朗谈话的地方。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p> <p> 毛主席在这间窑洞里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共产党人>发刊词》、《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光辉著作。此地是毛泽东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p> <p> 在这段期间也发生了不少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党的"七大″ 召开,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此后,毛泽东一直担任党的主席直至逝世。这里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这里诞生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等。</p> <p class="ql-block"> 这张简陋的床铺即为毛泽东与江青新婚的婚床。导游介绍说,1938年11月20日,毛泽东与江青结婚,当天延安突然遭到日本鬼子飞机的轰作,毛泽东也连夜从凤凰山搬到了这里。</p> <p> 看到延安的窖洞,看到窑洞里的油灯,才明白延安的工作节奏,什么叫夜以继日,什么叫只争朝夕。毛泽东在写《论持久战》的时候,右脚上的棉鞋被火盆中的火烧出洞来竟全然不知,终于用9天时间写完了这部5万多字的伟大著作。据统计,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156篇文章,有112篇是在延安时期写成的。</p> <p> 就在这简陋的小院,毛泽东宴请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席上的佳肴只有战士们自己种的蔬菜和邻居送来的一只母鸡。而在重庆,蒋介石请陈嘉庚吃饭,一顿饭就花了八百大洋。这两顿饭的差别,使陈嘉庚对两个政党的差别有了深刻的感受。回去之后,他曾这样记述了自己延安之行的感受:“余观感之下,衷心无限兴奋,喜慰莫可言喻,认为别有天地,如拨云雾而见青天。由是断定国民党蒋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p> <p> 小院旁的岗亭。看绿树环绕的小院,苍翠欲滴的杨家岭村,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样普通的村庄中,窑洞里,油灯下,谱就了一章章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部署了一次次惊天动地的著名战役。他们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从容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革命战场。</p> <p> 毛泽东旧居西侧隔壁即为朱德旧居。同样简陋,朱老总在这里居住时间只有十个月。1940年5月,朱德由太行抗日前线返回延安后住在这里,1941年3月由此移住中革军委驻地王家坪。</p> <p> 朱老总回到延安后协助毛主席领导抗战,着重抓边区的经济建设。他视察工厂,踏勘荒沟,提出了经济发展规划,写了《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等文章,指挥359旅开赴南泥湾执行"屯田政策″,使其成为"发展经济的前锋″。</p> <p> 这些普普通通的窑洞,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毛泽东曾说过:不习惯住窑洞是要不得的。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可以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全国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寄托在延安的土窑洞里。</p> <p> 窑洞简陋,油灯昏黄。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录中曾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却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一夜夜的挑灯苦思,一夜夜的奋笔疾书,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不知熬干了多少灯油。</p> <p> 小院中的石桌石凳。延安时朱德已年逾6旬,与象棋有不解之缘,工作之余不忘在此下盘象棋调剂生活,据说棋艺精湛,下棋非常认真,戎马一生战斗生涯留下了很多下棋的故事。</p> <p> 讲解员带我们出来继续去看山坡上的窑洞,据说山坡后面还有一片各机关驻地就不去了,前面再看看周恩来的窑洞。抗战爆发后为了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主要工作在国民党统治区,并经常往返于国统区和延安之间,1939年5月由重庆返回延安后就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小院的小门。1939年7月,周恩来由这里出发,前往中央党校作报告,过延河时周恩来乘骑受惊,被摔下马,右臂骨折,因当时医治条件较差,导致终生残疾,右臂只能弯曲六十度。这就是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周恩来不管出席会议还是接待外宾,右臂一直弯曲在胸前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回延安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参加延安整风运动。为了清算王明"左" 和右的错误在党内的影响,全面提高党的理论水平,40年9月中央召开会议回顾党的历史,分清路线是非,42年春天开始全党进行普遍整风运动。</p> <p> 周恩来旧居三孔土窑,两间平房。就是在这间窖洞中,当年周恩来亲自起草《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报告,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和研究了党的“六大”和1931年至1934年党的路线问题,对统一全党的认识起了很大的作用。</p> <p> 周恩来及其他中央领导人住过的这些窑洞,与当地农民的窑洞没有任何区别,门窗是没有油漆过的陈旧的木头做的,窑洞内墙面剥落,靠窗的那张榆木桌的桌面坑洼不平,简陋的床也是榆木钉起来的。窑洞外面的院子里有树,有小石凳,有小院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些近乎原始的窑洞中保持着旺盛的斗志,这就是延安精神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 睹物思人,我仿佛看到了周恩来趴在此桌边秉笔直书,为党操劳,疲倦之余,闭目养神。窑洞是封闭的,在荒凉的黄土高原上,它顽强地抵御着风霜雪雨,释放着来自大地的暖气;窑洞更是开放的,它敦厚博大的胸怀,接纳着天下的仁人志士。它是延安这块历史沉淀的沃土凝成的精华。嚼得草根,百事可做,延安窑洞,就如一部生动的教材,其中凝练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是土生土长的延安精神。</p> <p> 窑洞墙上挂着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区域主要包括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1939年2月下旬~3月中旬,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华中的精神。1940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周回延安后一直关注华中局势,专门挂图时时审视。</p> <p> 院子中还有周恩来在延安图片展。70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历史转折点。图片展就为我们重现了延安抗战岁月可歌可泣的历史场景,展现了周恩来同志在烽火岁月中的风采,在抗战每个关键时刻,都有他伟岸的身影和坚实的足迹。</p> <p> 图片展中的一部分,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奋斗,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早日结束战争之苦,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巨大努力。毛泽东更是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周恩来三赴重庆,成为1945年8月蒋、毛重庆谈判的先声。尽管和平谈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为重的行动,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p> <p> 从山坡下来继续参观中央办公厅旧址。中央办公厅楼于1941年建成。一层北翼为中央图书室,南翼为中灶饭厅,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此召开。二层是李富春、杨尚昆、王首道等同志的办公室,三层是政治局会议室。中央政治局当年经常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制定和通过了许多重要文件。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在这里经多次讨论后通过的。</p> <p> 办公厅楼是由中央机关干部和附近的军民自己动手,就地取材修建而成的,形似飞机,两侧如机翼,二、三层有通往后山的天桥。外形很像机舱,因此人们称它“飞机楼”。建楼时要从对面山上采石,每天早晨要放炮炸石,毛泽东习惯工作到深夜,早晨睡觉。这样就影响了毛泽东的休息,最后决定毛泽东搬到枣园去住。办公厅的西厅是中央机关的餐厅,有时作会议室用,窗户看起来很小,东厅并且没有向外开的门,这都是为了保密的需要。</p> <p> 讲解员介绍说,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宣部在这间房子(中灶饭厅)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有近百名文艺工作者参加,参会人员就是坐在这些凳子上听毛主席的重要讲话,阐述了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同群众相结合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会后毛泽东根据在这里的发言整理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现在这里仍按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场的原貌复原陈列。</p> <p> 在座谈会上朱德也做了重要讲话。这次座谈会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遵照这次座谈会制定的文艺方针,全面展开了文艺整风运动。这次座谈会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p> <p> 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参加了文艺座谈会。大的会议共开了三次:第一次是5月2日下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二次是5月8日,进行大会讨论,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到大会听取大家的发言;第三次是5月23日下午,大会讨论结束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参加会议的全体人员在办公厅门口合影留念。毛泽东讲了文艺座谈会的“结论”部分。这天毛泽东兴趣很浓,一直讲到深夜才结束。</p> <p> 杨家岭的水井。这些常见的山村生活场景仍能让我们感受到平凡中蕴藏着伟大,感受到革命先驱“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悠悠岁月,能涤荡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却不能消减至今还萦绕在宝塔山、延河水的革命先驱的丰功伟业。</p> <p> 杨家岭这里39年以后一时间近千名干部云集,十几个单位进驻,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辉煌。1947年3月,胡宗南军队进犯延安时,中央机关由杨家岭撤离延安,这里的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1953年后陆续修复,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p> <p> 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大批文艺工作者奔赴延安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运用美术、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种形式,热情讴歌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但同时也有一些作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出现不适应抗战需要的作品。文艺界长期积累的宗派主义等问题也带到了根据地。毛泽东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调查研究,在这小院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华章,开辟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纪元——延安文艺座谈会。</p> <p> 这座苍松环绕,翠柏映衬之下的房子就是中央大礼堂。它始建于1942年,是由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杨作材同志设计,中央机关的同志们自己动手修建而成的,礼堂可容纳千余人左右。礼堂看上去建筑风格新颖独特,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建筑的独特体现在中西巧妙地结合。内部采用了传统的陕北窑洞式的石拱结构,外部则采用了西方的一些建筑风格。</p> <p> 大礼堂1939年开始修建,座落在杨家岭南侧山根下,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协助修建,民工就地打石头,运砖瓦和石灰,于1942年竣工落成。大礼堂分正厅、舞厅、休息室三部分。1944年11月,毛主席在这里接见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的全体干部,教育大家学会两种本领:一种是松树原则性的本领,生长在什么地方都是挺拔的;一种是柳树灵活性,插到哪里都能活。</p> <p> 中央大礼堂除了召开“七大”负有盛名外,当年中央机关的同志以及延安的一些文艺团体经常在这里举行文艺晚会和演出活动,歌剧《白毛女》的首场演出就是在这里进行的。除此之外,当年在这里还举行过一些大型活动,比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在这里招待了出席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的全体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等。</p> <p> 现在礼堂大厅内部是按七大会场原貌布置的。主席台正中竖立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台前的桌子和椅子是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的座位。主席台上方横额"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是大会的政治口号。会场两边墙上的24面红旗,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光辉战斗的24年历程。插党旗的“V”字形木座,是英文“胜利”一词的第一个字母,意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24年是胜利的24年。后面墙上的题字"同心同德"是毛泽东的手书。</p> <p>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央大礼堂举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6月19日中共中央举行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兼中央政治局主席,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p> <p> 仔细观察,礼堂没有木粱木柱,用四个大石拱做主梁,避免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木柱子。这也是当时唯一没有木梁木柱的大型礼堂。出席"七大″的七百多名代表就是坐在这些木质靠背长椅上听报告以及进行讨论。</p> <p> 大礼堂侧门。1945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在中央大礼堂舞厅召开,并讨论和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党的历史经验作出的系统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决议》总结了党从成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的正反两方面的斗争经验,对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尤其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中央的领导路线问题,作了正式总结。《决议》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为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毛泽东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作了充分准备。</p> <p> 大礼堂后坪有出席中共七大代表名录石碑。正式代表有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党121万党员,分为中直(包括军直系统)、西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大后方8个代表团。在七大代表中,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才20岁左右。很多代表是历尽艰辛才到达延安的。由于战乱,代表们去延安的路程可谓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不少代表提前几年出发,靠一双脚板昼夜兼程。有的同志在路上遇到敌人袭击时身负重伤,甚至牺牲在途中。对党的忠诚,对延安的向往,使代表们历经艰险汇聚到了宝塔山下。</p> <p> 大礼堂院子的后门,从历史照片中可以看到七大开幕式时很大一部分代表是从这个门走入院中大礼堂的。由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封锁,延安的物质条件有限,但全党同志都从不同角度贡献力量保证了大会的胜利召开,使中共七大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党的史册。</p> <p> 讲解员介绍说,会议期间,代表们的业余生活也是轻松愉快的。大会为代表们安排了丰富的文体活动,每个星期六的晚上都要举办舞会,中央领导同志和一些代表都穿着布鞋或草鞋在草地上跳起了交谊舞。会议期间5月8日德军无条件投降,斯大林在莫斯科宣布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消息传来,整个延安沸腾了,代表们深受鼓舞,也对抗战胜利充满了信心。</p> <p> 七大最重大的历史功绩就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杨家岭作为"七大″的举行地而永载史册。</p> <p> 参观完走回到停车场,对面游客中心的外墙上有毛主席𥖁在地上种菜苗的铜版浮雕画。在杨家岭这处简陋的窑洞内毛主席居住了5年时间。在艰苦岁月里,他和普通群众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种菜纺纱。一代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让我们都对这片红色土地充满敬仰。</p> <p>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枣园。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其内生长着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景色秀丽,环境清幽。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p> <p> 枣院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幸福渠”横穿园林而过。这里原是陕北军阀高双成的庄园,土地革命时期收归人民所有。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p> <p> 枣园中央坐落着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5座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后沟西山下是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和中央社会部旧址。往西三公里处是中央军委三局旧址、展览馆及中央军委三局烈士陵园。1953年,枣园革命旧址开始修复,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p> <p> 幸福渠位于枣园院子右侧靠近山坡处,从院子中间穿流而过。渠长6公里,建成于1940年4月,可灌溉土地80多公顷。这条渠把枣园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于是群众给它取名为“幸福渠”。</p> <p> 园内原有几排窑洞和一些果树,1942年后陆续扩建了几栋“品”字形小洋房,还在山上修了几十孔土窑洞,栽种了一些果树和花草。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这里,社会部搬往后沟。</p> <p> 前行首先进入视野的小洋房是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194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迁往枣园办公,中央军委总参作战部第一局派出精干参谋在枣园设作战值班室。1945年11月,正式成立枣园作战室。枣园作战室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日军、伪军、顽军、友军的战略动向、军事情报和作战情况,分析敌我军事斗争形势,研究战局发展态势,总结作战经验,草拟作战指令,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制定战略部署提供依据。1947年3月,随中共中央一同撤离延安。</p> <p> 作战室内有各战区大幅作战地图。枣园作战室主任是时任中央军委作战局付局长的王政柱,据其回忆,作战室成立后,立即带领3名参谋进驻枣园,最多时达到8、9位参谋。作战室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之间起联络作用,负责收发相互往来的重要文件。作战室向毛主席汇报后得到的指示,都即刻向朱彭首长报告。</p> <p> 军委作战局是我军核心指挥机关,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延安军委作战局和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作战科工作过的同志,大多数都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后担任各级作战部门负责人,有些担任军兵种、大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以上职务。1947年3月,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动撤离延安,枣园作战室也完成其历史使命,工作人员遵照军委决定,分别随中央前委、工委、后委转战陕北,执行新的任务。</p> <p> 不远处有中共中央行政办公室。中央办公厅行政处成立于1943年3月。中央书记处移至枣园后,特在枣园设立中央办公厅行政办公室。处长先后为邓洁、曾三,枣园办公室主任为师哲。主要负责中央书记日常行政事务,完成书记处书记委托事宜。在大生产运动期间,枣园行政办积极组织中央书记处的机关干部开展纺线比赛,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陆定一等都踊跃参加。</p> <p> 再往前有书记处小礼堂,坐落在枣园中央,为砖木结构。这里是当年中央书记处的会议室,也是俱乐部,关于重庆谈判的决策就是在这里确定的。春节期间,中领导同志经常在这里接待来拜年的群众秧歌队,在此举行过纺线比赛。抗战胜利时,我军受降和配合苏军作战的七道命令在此签发。</p> <p> 小礼堂对面就是中央机要局,中央机要电报的收发都在这里。主要职责是保障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与各抗日战场和地下党组织之间的密码通信联系,机密、及时、准确地传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令及作战布署。</p> <p class="ql-block"> 机要工作对我们党来讲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技术工作,被人们称为"无名英雄″。机要人员都是对党忠诚的共产党员,机要局42年成立,44年机要局改称机要处,47年大部人员随中央机关转战晋西北,部分人员随中央转战陕北,48年4月随中央进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p> <p> 这栋房子还有中央管理局并有中央管理局在延安的陈列展。1941年7月中央决定:中央秘书处下的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处改为中共中央管理局,统一管理中直机关和学校的财政经济、医药卫生、保育保健、干部招待、房屋管理分配等行政工作。通过加强中央后勤保障工作的组织建设,加速推进后勤保障的科学化、制度化,以协助解决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造成的困难。1942年7月,军委后勤部并入中共中央管理局,统筹中直和军直机关的后勤保障。</p> <p> 枣园中有延安时期书记处五大书记的铜像雕塑。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从保安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革命圣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延安时期中央书记处的五位书记。他们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提供了思想保证。</p> <p> 走在枣园的路上,满是泥土芬香。这些简陋的作战室、机要室、会议室等就是中央书记们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战场,伟人们在如此的环境中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书写中国革命的传奇,亲临现场肃然起敬之感特别凝重。</p> <p> 任弼时同志旧居位于中央书记处小礼堂后面的山下。任弼时在这里居住期间,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参与领导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参加筹备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p> <p> 任弼时与贺龙率红二、六军团长征,1937年3月16日到达延安,洛川会议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出师华北。38年3月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斯大林汇报中国抗战形势和中共的工作。1940年3月回国后参加书记处工作,兼任中央秘书长,筹备"七大″,负责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的工作。43年政治局会议后进入中央核心领导集体,为中央机关正规化建设和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p> <p> 任弼时体型较胖,在延安时期就发现有严重的高血压病、糖尿病,身体一直不好,就都是源于革命时期两次被捕同敌人抗爭时受到过极端的酷刑,导致身体状况受损。延安时担任党中央秘书长,筹备七大、起草决议等,长期劳累过度积累,新中国成立不久即因病发不治而逝,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窑洞墙上有多幅任弼时照片,深邃而专注的目光透过眼镜注视着前方,展现出了这位卓越军事家、政治家特有的刚毅、坚强、稳健、自信、充满智慧的气质和风度。</p> <p> 领导人旧居旁还有石碾等农村常用的生活工具。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延安的大生产运动是在中共中央的直接关怀下进行约,而且主要领导人以身作则,亲自躬行,与人民群众一起艰苦奋斗。杨家岭的菜地、枣园的纺线比赛等等,给广大军民树立了榜样,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信心。</p> <p> 任弼时旧居后面上坡是张闻天旧居。张闻天在长征遵义会议上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代替博古在党中央负总责,到达陕北后主持召开了瓦窑堡会议。随后主动让位,退出最高决策圈,任中央宣传部长,长期主管全党的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他所作的《论青年修养》《论待人接物问题》等讲演,在广大干部和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p> <p> 由于时间问题,导游只带团友去隔壁周恩来旧居了,我自己抢时间来这边转了一圈。人很少,张闻天建国后在59年庐山会议和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受到错误批判,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予以平反昭雪。张在人民群众中的知名度并不大,其实他的主要贡献就是自觉掘弃"左″ 倾错误路线,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促进了遵义会议的圆满成功。所以在延安时期在枣园也有一席之位。</p> <p> 来到周恩来在枣园的旧居。为商谈废除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等问题,周恩来曾九次奔波于延安和国统区之间。抗战胜利后,和王若飞陪同毛主席赴重庆谈判,经过43天的艰苦斗爭,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1月,由于国民党召开伪国大,一手关闭了谈判的大门,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南京撤回延安。</p> <p> 周恩来旧居位于任弼时旧居后的山坡上,毛泽东故居的左上方,院内有4孔石窑洞和5间工作人员住房。1944年10月至1947年3月,周恩来就住在这里。47年3月13日移住王家坪,18日随同毛泽东一起撤离延安,转战陕北。1954年,枣园革命旧址修复开放。周恩来枣园故居现还陈列着一架木制纺车,是1943年周恩来在这里参加纺线比赛时使用的。 </p> <p> 窑洞墙上有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大幅照片。两人相识于1919年五四运动中,在长期的革命斗争成为生死不渝的革命伴侣,并携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半个多世纪。在延安的十余年间,屈指算算周恩来在延安只住了三年多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国统区激烈复杂的谈判斗争中。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周恩来同志对党忠诚,对敌英勇,工作不知疲倦。</p> <p> 身后的八角亭位于毛泽东旧居前。毛主席经常在此读书看报,简陋的八角亭加上窑洞里的灯光,毛主席写出了许多的著名文章,指挥共产党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更令敌人胆战心惊,寝食难安。</p> <p> 毛泽东住所在枣园东北的半山坡上,是一座幽静的独院,院内有一排面向西南的石窑洞,右起第一孔窑洞是会客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寝室,其余两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写了《学习和时局》、《论联合政府》、《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28篇。</p> <p> 1944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后任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并进行了两天两夜的会谈,签署了关于成立联合政府中共给国民政府的五点建议。12月,又在居地会客会见了包瑞德,对国民党的三点建议给予有力批驳。次年8月,他由这里出发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p> <p> 主席窑洞旁的防空洞,同样都是土洞子,可能防空洞比窑洞深一些。1938年11月20日,日军飞机20余架突然轰炸延安城。由于日军飞机轰炸是以延安的宝塔山为参照目标,而毛泽东居住凤凰山的窑洞离宝塔山很近,所以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附近投下了许多炸弹。为了毛泽东的安全,中共中央决定连夜将毛泽东由凤凰山转移到杨家岭。43年再迁到枣园时在这窑洞旁就准备了防空洞备不时之需。</p> <p> 1946年蒋介石来到延安,在枣园,终于看见了他的对手毛泽东曾经住过的那间窑洞,与当地农民的窑洞没有任何区别。此时,面对破败的延安小城和这些近乎原始的窑洞,蒋介石还是感到十分震惊。他无法想象毛泽东何以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有效地指挥着他的军队在全国的战场上与政府军对抗,并且能在这样的桌子上把文章写得既尖锐犀利而又文采飞扬。</p> <p> 这些普通的窑洞院落,留下了为革命前赴后继的革命老前辈的青春和风采。延安窑洞的灯光,它们已经与宝塔山、延河水一起,浓缩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胶片里,成为千秋万代传承不衰的延安精神的象征物。</p> <p> 毛泽东旧居的左侧隔壁为朱德旧居。1945年8月,朱德由王家坪迁住这里。左起第二孔窑洞是寝室,第三孔是会客室,第四孔是办公室。第一、第五孔窑洞是秘书和警卫员住的。1947年3月2日,总司令从这里转移到延安的子长县,枣林沟会议后,他同刘少奇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离开陕北去华北工作。</p> <p> 在这里居住期间,朱总司令协助毛主席处理党政军事务,8月10日,得知日本政府发出了乞降照会,朱总司令于同日子夜发布命令,要求各解放区抗日部队向附近敌伪送出通碟,限时缴械投降,否则就予以消灭。日本宣布投降后,书记处集体办公,朱总连续签发了由周恩来起草,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七道命令。</p> <p> 朱总司令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以一个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从不搞特殊。开始,中央首长没有小灶,都在大灶吃饭。开饭时,由警卫员去打饭回来吃。有的怕跑腿,一次就多打些,这难免会造成浪费。朱总司令知道后,提议领导同志都上食堂吃饭。他自己以身作则,带头去食堂吃饭。</p> <p> 在枣园居住的日子,朱德常常到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活和生产情况,征求他们对政府的意见。朱总司令是个闲不住的人,枣园树多,他就利用树与树之间的空隙种了许多南瓜。由于底肥上得足,瓜子选得好,加之务得有方,获得了大丰收。秋天,胖乎乎的南瓜躺了一地,人见人爱。</p> <p> 从朱德的旧居下来,便可以看到刘少奇的旧居。1944年10月,刘少奇由杨家岭迁住这里。左起第一孔窑洞是办公室,第二孔是寝室。在这里,他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进一步开展;认真学习研究总结党的路线和历史经验,旗帜鲜明地批判王明的错误路线;参加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为主席团成员;筹备召开七大,并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做了系统深刻的阐述。</p> <p> 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主持中央工作。9月间,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抽调2万干部、11万大军挺进东北,为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1947年2月,经叶剑英介绍,刘少奇和王光美在此地结婚。刘少奇患有严重的胃病,书桌上经常放着胃药,不舒服时就吃点药。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同志们提出给他增加细粮,可他执意不肯,坚决执行供给部的统一标准。</p> <p> 1947年3月12日,刘少奇由此撤离延安。3月29日,在枣林沟会议上中央决定,以刘少奇为首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赴华北工作。</p> <p> 枣园西山脚下有一简陋的土平台,是毛泽东主席为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召开追悼大会并发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讲解员说由于时间不够就没有带我们过去了。此时巳是下午6点,景区也到了闭馆之点。夕阳西照在树林上映出金色光芒,今天的枣园只剩下那一株株枣树和游人们留下的一串串足迹,但人们依旧可以通过这林中的小路,那窑洞的灯火,感受到毛主帝满怀深情地向干部和士兵讲授《为人民服务》的场景。</p> <p> 晚餐就在枣园停车场旁边的枣园文化广场内进行,这里是红秀《延安 延安》的固定演出场地,讲述怀揣梦想的女大学生因"西行漫记″来到延安逐渐成长的革命新星的青春故事,因疫情原因这里还是处于停演状态。</p> <p> 剧院对面就是网红点"延安 1938″ 的所在地,这是以1938年老延安城的街衢、市井为摹本建的主题街区,也是因疫情,看上去稀有灯光,稀有人影。我们晚上还要赶去宜川,延安之行到此结束。</p><p> 延安,久仰的圣地,多年来只是在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今天得以亲临现场,一孔孔窑洞,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那一段峥嵘艰苦岁月,对"延安精神"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与向往,感受到她是那么亲近而自然。</p><p> 红色旅游点,人生大课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