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村的美丽与哀愁

彼得潘

提到徽州古村落,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西递和宏村,而休宁的黄村却无人知晓。事实上,在十几年前它就已经名扬海外。在1997年的春天,有座叫“荫余堂”中国古民居被整体搬迁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博物馆,荫余堂就出自黄村。 黄村位于休宁县城南15公里处,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民居、小桥、流水错落有致,是一个徽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居民以黄姓为主,至今还保留着古朴的民风民俗,传说,黄氏的祖先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那个) 1985年,一位叫南希•波琳的美国女士到徽州旅行,被一座座粉墙黛瓦的古村落所打动,想将徽派文化、艺术和建筑介绍到美国。南希是最早访问徽州地区的西方人之一,后来,她成为PeabodyEssex Museum博物馆的中国艺术主管,搬一幢徽州古民居到美国展览的想法自然而然就冒了出来。 PEM博物馆是北美大陆最早的私立博物馆之一,一直就有收藏中国文物和艺术品的传统。1996年,在美国工作多年的华人王树楷作为南希的助手来到徽州挑选民居,依照相关规定,受保护的古民居不能选,他只能在普通的古民居中选择。 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王树楷走遍了徽州大小村落,先是从1000多座老房子中选出600座,又从600座里选出60座,再选出6座。接下来,这6中取1的最后定夺,让王树楷举棋不定,哪一座更能体现徽派建筑的特点及精华呢?最终,他把目光投向了休宁县黄村的一座普通民居——荫余堂。 荫余堂占地4500平方呎,是一栋二层楼、四水归堂式的天井院落,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鱼池、马头墙,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筑特色。先后居住过8代黄家子孙,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座热闹了200多年的老宅院才不再有人居住,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 异地重建式的拆除比盖新房子可难多了,拆下来的结构部件数量庞大,不仅有700个木件、9000多块砖瓦、石料等建筑材料,还包括了当时屋内摆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连同院墙、门口铺设的麻石路板也一并原封不动搬到了美国,共动用了四十个国际标准货柜。 现在,与荫余堂同时被王树楷看中的另外5所老民居,有的破败不堪,有的已被拆除(通常被推倒让位于新建筑,即使转手,通常也只值几百元人民币),只有荫余堂依然完好的、安然的保护在萨兰市的PEM博物馆,静静的看着那些前来欣赏她的人们。 比起众多的徽州老宅,荫余堂无疑是幸运的。这是一段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如果没有南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没有这样一段跨越千里的夙缘,年久失修的荫余堂该何去何从?答案真的很不乐观。同时,荫余堂也应了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一方面,我们会惋惜,这么好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感叹,这么好的东西如果不是被人拿走了,迟早也会毁在自己手里。荫余堂的杨威国际,为村子里的其他老屋挣来了一线生机,开始有人参观,拨款修缮,再后来,谢霆锋到这里拍了《十二道锋味》。 第一名转学后,第二名就只能担当起为班级争光的重任。黄村的第二名叫“进士第”,明嘉靖十年(1531年)进士黄福所建,府第占地面积790平方米,脊高12米,通进深51米,通面宽15.5米,经过500多年的风雨,这座古宅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极具徽派建筑的研究价值。 晒秋是每一个徽州古村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黄村也不例外。每到丰收的季节,村民就会忙忙碌碌的晒秋,五彩斑斓,让古老的村落充满了生活气息,也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花开花落,花落花开,黄村也经历了自己的淡季和旺季。游客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然而荫余堂却再也不会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