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故事 ——茶人茶话补述

木蘇木薯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杨其春</span></p><p><br></p><p> </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拙作《茶人茶话三题》自四个月前与读者分享后,阅读者众,转发者众,留言者众。其中前茶会会员发言最热烈,有人说,你记录美好的回忆就够啦,何苦把茶会解散了的事也讲出来。有人则不然,主张实话实说。对此我概不回应,任人热评。另有读者建议我将《茶经》推介普及一番,就此话题,我应之续答。是故,便有了此篇补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制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战国以前,巴蜀地区已经出现茶饮。并于秦汉时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从唐代起,茶文化开始发达,出现了第一部茶书《茶经》。该书在唐朝由陆羽所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经》作者陆羽,(733 —约804)。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幼年托身佛寺,好学用功,青年时与当朝名人文士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等交游频繁。陆羽嗜茶爱茶,游历山川,调查实践,历时二十六年写成《茶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唐朝以前的主要饮茶方法是煮茶,陆羽于煮饮基础上改进为煎茶法。其程序大致为炙茶、热捣、研末、煮水、煎茶、酌茶等,均载于篇中。煎茶用水也需讲求,书中称“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等等。对煎茶方法以及所用器具的考究也有描述,书中还对唐代的茶叶产区进行了划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经》十篇中,以第七篇《七之事》所占篇幅最大。全书十篇分别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全文共七千字,分述茶树的品种,“茶”字的结构,茶的功效,性味,采茶的时令,采摘,封藏,加工,煎法,饮用环境,礼仪,规矩等等。无所不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茶经》既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又是后世茶书的楷模,所以它在历史上的影响深远。《茶经》的出现,对唐代的饮茶风气的进一步流行,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书中描述的复杂、精细的制茶煎茶饮茶方法,使人倍感雅致,记载的茶事史料,也增添了饮茶的趣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限于篇幅以及阅读理解不足,本文只撷取《茶经》中的几个“神异故事”与各位分享,以满足茶文化爱好者的信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故事一。南宋时,在浙江嵊州剡县,有一个叫陈务的人,其妻子年轻时守寡,与两个儿子住在一起。她喜欢饮茶,宅院中有一座古墓,每次饮用前都以茶去祭祀。两个儿子对母亲的做法极不耐烦,说“古墓哪有可能知道?白白浪费心力而已。”并打算把古墓挖除移走,好在经他们的母亲苦苦相劝才作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天夜半,陈务的妻子梦见一个人对她说,我居住在这座墓地里三百多年了,你的两个儿子经常打算毁掉坟墓,全依靠你的保护,你又奉好茶供我享用,虽然说是深埋地下的朽骨,但哪能忘记报答你呢?天亮以后,这位母亲在庭院里拾到了十万两铜钱。铜钱很残旧,好像埋藏了很长时间,但串铜钱的绳子却是新的。两个儿子知道这件事情后,很惭愧。从此,一家人向古墓祭祀祈福更加虔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故事二。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妇人,每天早晨独自提着一罐茶叶到集市上卖。集市上的人竞相购买。但是从早到晚,罐中的茶叶一片也不会减少。老妇把卖茶叶得来的钱,都分给了路旁孤苦贫穷的人和乞丐,有人感到很奇怪。州中的法曹将老妇人囚禁在监牢中,可是一到夜里,老妪拿着卖茶叶的器皿,从监牢的窗户中飞了出去,第二天又出现在集市上卖茶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后一个故事,是《后魏录》里的“茗不堪与酪为奴。”讲的是琅琊人(今山东临沂)王肃,他在南朝做官时,喜欢饮茶和喝一种以水葵做成的汤羮。后来到了北朝做官,又喜欢吃羊肉和酪浆。有人问他:“茶和酪浆相比如何?”王肃说:“茶不能和酪比,茶不配给酪当奴隶。”这就是茶事典故里的故事“王肃好茗饮。”</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0-10-17)</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