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清晨醒来,拉开窗帘,久违的阳光洒在脸上,有点儿晃眼,半咪着眼睛,抬头望着天空,久久伫立在窗前。今儿个深秋有这样的晴天实属不易。</p><p> 今天是周一,该上班的都上班去了。</p><p> 瞧着这么好的天气,脑子里一下就浮现出父亲在老家晒被子、晒干菜、晒鞋子、晒衣服……能晒的都想搬出来见见阳光那跑进跑出的样子。由于近些年母亲腿脚不方便,故这些活儿自然都落在父亲头上了。</p> <p> 晒这些东西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方便,因老屋周围都是高大的树木,冬天的太阳很快就偏了,晒不了多久,所以每次晒东西都要搬到离老屋有一段距离的“大地坝”去,那里是水泥地面,干净,宽敞,阳光好。</p><p><br></p> <p> “大地坝“这块地最初并不是一个晾晒场,在我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大集体最后一次分木柴,我们家自然也分得一些,我随父亲一块儿去领,记得木柴上虫絮絮都粘满了,当时我并没有嫌弃木柴上的虫子和灰尘(心想,能领到大集体分发的东西高兴都来不及哦),而是心满意足的背了两根在肩上,晃晃悠悠的通过保管室前的空地扛了回去。这块保管室前的空地后来成了我们家最离不开的“大地坝”。</p> <p> 随着土地下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原来生产队的保管室由集体转手到个人,这时,父亲抓住了机会,三间保管室(其中两间是吊脚楼)由我们家抢先购买到手,保管室前面的那块空地随房屋一并都写进了房屋购买合同。不过,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那块空地并没有顺利的由我们使用。保管室由集体到个人,虽然公开拍卖,我们付了应该付的款,合同写的清清楚楚,但生产队的人,特别是我们邻居,总是接受不了事实,他们总会有事没事、隔三差五的找茬儿,父亲在那块空地上无论是种菜、种庄稼都有人来干涉。或许,那个地方属于集体的时间太长久了(大概从五八年到八三年)。后来,父亲干脆就不种成地了,把它平整成一块晾晒场地,周围的叔叔伯伯他们庄稼收获了都可以来晾晒。渐渐地,邻里间才少了些争吵,嫉妒,仇恨。</p> <p> “大地坝”是多彩的。</p><p> 八十年代初期,土地下放到户,正直壮年的父亲是欣喜若狂,不分白天黑夜,天晴下雨,都在田间劳作,每到收割的季节,那黄澄澄的稻谷、小麦,黑黝黝的油菜籽,圆溜溜的豌豆、黄豆、花生……把这块“大地坝”装点的多姿多彩。一幕幕记忆犹新。每年稻子熟时,父亲总是吆喝上几个好劳力,趁天时在三五天之内从田里全部抢收回来,堆放到“大地坝”。若是天气不太好,父亲和我们还要利用晚上,点着煤油灯,把白天收回来的谷子全部从风车里过一遍,散放在屋檐下,这样可以减少水分的浸泡,以免谷子霉变。如果是晴天,父亲负责收割回来,母亲和我们负责晾晒、过风车,经过至少三四天反复的翻晒,才能将谷子装袋,再由父亲一袋一袋背到楼上的仓储里,放下了,数一数,才心安。一家人的口粮就这样由父亲年复一年的准备着!记忆中,我们家从来都没有吃不饱的时候,吃不完的粮食还经常接济亲戚邻里呢!那时日子虽然艰苦,可我从没看到父亲有过疲惫、从没听到父亲叫苦连天、更没有什么抱怨,只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要走出农村。父亲这种甘心情愿的付出,这份不甘示弱的坚定,一直都在激励着我们。</p><p><br></p> <p> “大地坝”是热闹的。</p><p> 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闲暇时间从来都没有被浪费,总是安排的满满当当。那些年我们上学没有课后家庭作业,没有课外阅读的书目,回到家书包一放,要么打猪草,要么捡柴,要么跟父亲一块儿去田地里,遇到啥活儿就干啥活儿,到了傍晚时分,坎上坎下的孩儿们都出来了,这块“大地坝”自然而然就是我们的聚集地。“杀羊羊”“躲猫猫”、跳大绳、踢毽子、抓子儿……一个个游戏总是有人组织的妥妥滴,如今,每次站在这块大地坝时,儿时的欢声笑语总在耳边回荡着、嘶吼追赶的身影历历在目。只是当年那群奔跑的少年孩童已长大成人,有的在城里安家了,有的在别处盖新房搬家了,热闹的“大地坝”已是一抹回忆。</p><p><br></p> <p> “大地坝”是寂静的。</p><p> “伯伯,我们回来了!”(我们家管父亲叫伯伯)</p><p>“哦!是英英啊,回来了好啊,今天放假啊?!都回来啊?”伯伯那佝偻的身子在“大地坝”里慢慢竖起来、惊喜的声音连连问到。</p><p> 这样的场景是近些年常有的,经常是天晴我们才回去看望老人家,经常是刚走到“大地坝”就看到父亲在晾晒东西。一个孤独的身影。</p><p> 父亲,背有些驼了,走路有些慢了,手没那么灵便了。可是,每次太阳出来了,他总是把种的菜比如四季豆、豇豆、土豆片等晒干,包裹好,我们走的时候,提着这些宝贝,又送我们到“大地坝”,一声“啥时候又回来?”我们总是说“说回来就回来了”。每到这时,几乎是不敢正面看父亲。恍里恍惚、匆匆忙忙的渐行渐远。而他,一定是一直目送到看不见,还久久不肯离去,最后,迈着蹒跚的步履静静地回去。</p> <p> 一块方方正正、不大不小的地,从集体到个人,从菜地到晾晒场,从土面到水泥地面,完成了华丽转身,在无数个春夏秋冬里,这里演绎着光阴的故事,记录着几代人的成长,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父亲那不知疲倦的身躯已变得有些羸弱,矫健的步伐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长满老茧的双手不在那么利索。长大成年的我才深深懂得: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父爱像一本厚重的书,耐人寻味;父爱像一杯甘醇的酒,回味无穷。</p><p><br></p> <p> 父亲就是用这般长满老茧的双手,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用溢满深情的爱去播种家族的希望的;用坚韧和执着的守护去收获温馨和幸福......,我们就在父亲宽大有力的羽翼下戏嬉、玩耍、长大.....,他用勤劳、宽厚、坚强的肩膀为我们家园撑起了一片蓝天,才得以让我们走出了大山,走出了樟水河,去创造新生活。饮水思源,这是绿叶对根的情谊。每次回家离开大地坝,看到父母不舍的眼神、渐渐老去的背影时,不禁心里泛起阵阵酸楚,真想放声哭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p><p> </p> <p> 如果说这块“大地坝”承载着我们这一辈的童年与纯真、老一辈的追求与收获的话,那么回忆与期盼将永远激荡在心间。回忆着当年在这块地上挥洒过的汗水与青春,期盼着下次早点回来,把酒话亲情,共享天伦之乐!</p> <p>在父亲八十寿诞之际,不才小女谨以此文祝福勤劳、善良的父亲平安健康长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