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与额济纳揽胜(1) - 张掖

landy

2020. 10. 10 - 10. 18, 参加市老教协组织的张掖 - 额济纳9日游, 大致的行程为: 从上海浦东机场乘飞机, 经停兰州后抵达张掖, 游览大佛寺, 木塔寺, 鼓楼,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七彩丹霞, 冰沟丹霞, 并有幸赴酒泉航天城学习参观. 之后, 驱车前往额济纳弱水胡杨林/怪树林景区. 翌日一整天游览内蒙古额济纳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 旅程还包括:居延海景区, 内蒙古策克口岸, 大漠胡杨林, 金塔胡杨林, 嘉峪关关城和悬臂长城等. 最后, 从嘉峪关起飞, 经银川转机, 飞返上海. 纵观整个游程, 张掖的世界地质公园七彩丹霞, 额济纳的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 大漠胡杨林, 以及甘肃酒泉的金塔胡杨林是最精彩的旅游亮点. 张掖的七彩丹霞没有像网上一些PS过度的照片那么色彩斑斓, 但是不同颜色的岩层纹理交错, 顺山势起伏, 非常壮观, 特别是11日傍晚在“卧虎谷”和“七彩敖河台”拍摄的彩色泥沙岩山丘在近黄昏的斜阳照射下像是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 熠熠泛光, 令人不由得赞叹造物主的神奇伟力. 所到的胡杨林景区基本上还在不错的观赏期, 无论使用单反相机, 微单相机, 小型DC相机, 或是智能手机均能拍出漂亮的胡杨林风景照, 可谓个个心满意足, 皆大欢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抵达张掖机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吉祥航空班机给我们的旅行带来好运气</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掖大佛寺山门</h3> 该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 1103年竣工, 历经明清两朝扩建, 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1996年, 张掖大佛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掖大佛寺山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掖大佛寺山门牌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夏国寺</h3> 张掖大佛寺为国内仅存的始建于西夏的皇家佛寺, 史载,西夏太后经常来寺内朝拜和居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寺大佛殿牌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寺大佛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寺大佛殿</h3> 大佛殿为大佛寺的主体建筑, 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重檐歇山顶, 面宽十一间, 进深九间, 高20. 3m. 殿内主尊释迦牟尼涅槃塑像, 身长34.5m, 肩宽7.5m, 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 是一座集建筑, 塑像, 雕刻, 绘画和文物为一体的艺术殿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殿释迦牟尼涅槃像</h3> 这是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 身长34.5m, 肩宽7.5m, 金描彩绘, 头枕莲台, 侧身而卧, 两眼半闭, 嘴唇微启, 右手掌展放脸下, 胸前画有斗大右旋“卐”字符号, 梵文, svastika, 意为“吉祥与永恒”.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殿檐角装饰</h3> 张掖大佛寺作为历代皇家寺院, 与西夏, 元, 明, 清王室关系密切, 具有典型的宫廷建筑风格, 正殿为两层楼, 重檐歇山顶, 高20.2m, 屋顶檐角有多种镇脊神兽和风铃装饰. 古代中国建筑多为砖木结构, 以神兽镇脊, 祈愿避火消灾, 亦可防止两坡瓦垅交汇处雨水渗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殿檐角装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寺佛教艺术陈列厅</h3> 原为大佛寺万圣殿旧址, 后迁张掖文庙大成殿至此, 现为佛教艺术精品陈列厅, 展览分为流沙古迹, 佛陀之光, 丹青溢彩, 法宝敷传四个单元, 展示大佛殿遗藏和出土的碑刻, 记事牌, 造像, 绘画, 法器, 密宝等佛教文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寺佛教艺术陈列品</h3> 大佛寺重修时从主殿正面二层置换下的旧时牌匾, 匾上的“無上正覺”是清朝康熙皇帝御筆真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寺佛教艺术陈列品</h3> 释迦牟尼佛坐姿塑像的手势是有讲究的, 右手掌手心向内置於右膝上, 五指朝向地面或者仅以食指尖抵触地面, 左手平放, 手心向上, 代表佛陀已经修行成道, 终使魔王惧伏, 因此称为“降魔印”. 又因以手指触地, 所以又称“触地印”, 佛陀的此种坐姿造型亦称“成道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寺佛教艺术陈列品</h3> 张掖境内现存古代石窟寺有七处, 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 其中以马蹄寺石窟和文殊山石窟最为著名, 此陈列厅内展示了部分经修复的石窟佛像. 本尊佛陀的手势为“禅定印”, 以双手仰放下腹前, 右手置于左手上, 两拇指的指端相接. 这一手印表示禅思, 使内心安定之意. 据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寺藏经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寺藏经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寺弥陀千佛塔</h3> 弥陀千佛塔, 始建于明代, 又名“土塔”, 喇嘛教式样, 高33m, 有塔基, 塔身, 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基之上为三层须弥座, 塔身四面开龛, 上为十三相轮, 华盖直径4m, 四周饰有36块铜质板瓦, 悬挂36个流苏风铃, 其造型风格堪与北京妙应寺白塔相媲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寺比丘尼本觉塑像</h3> 比丘尼(Bhikssuni)本觉俗姓姚, 1901-1975, “ … 年届五十二受命看护甘州大佛寺佛经至命终升西. 姚尼自受命守护佛经, 自甘孤苦, 雨更雪更, 护持不怠, 使《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经籍共1621部, 636函, 5795卷, 至今完好无损, 其守寺护经之功绩令人颂扬, 兹勒石以彰.”(塑像基座上铭文摘要) 1975年某夜, 其所住的小屋因火炕失火, 74岁的她在火中圆寂.为纪念本觉守护佛经之功绩, 在大佛寺藏经殿外为她树立了一座汉白玉莲座雕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寺弥陀千佛塔</h3> 弥陀千佛塔的南侧(本照片的左边)是大佛寺的金塔殿, 目前与弥陀千佛塔一样均未对外开放.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掖鼓楼</h3> 张掖鼓楼位于老城中心, 东西南北大街交汇处, 又称“镇远楼”, 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 清康熙七年(1668)在焚毁的原址重建. 张掖鼓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高32m, 为河西走廊钟鼓楼中最高大的一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掖鼓楼</h3> 四面门额分别嵌砖匾“旭升”, “宾成”, “迎薰”,“镇远”, 明代城楼四面悬匾“金城春雨”,“玉关晓月”,“祁连晴雪”,“居延古牧”. 清朝重建后, 改为东“九重在望”, 西“万国咸宾”, 南“声教四达”, 北“湖山一览”, 现在复制匾上下悬挂城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掖万寿寺木塔</h3> 万寿寺位于张掖城内县府街路西, 现仅存建于中轴线上的木塔和藏经楼. 据《甘州府志》和重修万寿寺石碑记载, 万寿寺又名木塔寺, 创建于北周(557-581年), 后经历代多次重建, 现存木塔为民国15年(1926年)重建. 木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 木塔高32.8m, 塔顶呈八角伞形, 每层的8个檐角都有一个木雕口含宝珠的龙头. 塔身共九层, 一至七层为砖砌, 八, 九层为木构. 最上层原有古钟一口, 声闻数十里. “木塔疏钟”为甘州八景之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蹄寺山门</h3> 马蹄寺石窟景区位于祁连山北麓, 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 距张掖市65km, 离马蹄寺山门不远即可看到背景祁连山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蹄寺山门</h3> 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 南北马蹄寺, 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小石窟群, 此处是景区入口处, 或可算马蹄寺的山门. 佛教寺院的山门大都有三个门, 中门称“空门”, 东称“无相门”, 西称“无作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佛洞石窟, 又称马蹄南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佛洞天王殿</h3> 千佛洞石窟除了山门还颇壮观, 就数天王殿气派了, 可惜不开门迎客, 有点令人扫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佛洞石窟</h3> 千佛洞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北凉时期, 在元代的时候是藏传佛教寺院, 现在则是汉传佛教寺院. 在红砂岩崖壁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佛龛, 当初每个龛里都应该有一尊像, 这也是千佛寺的名称由来, 但历经千年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已经难再看到完整的佛龛, 也无法感受千佛满山的壮观景象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佛洞药师殿</h3> 千佛洞的药师殿开凿在摩崖峭壁的高处, 当初古人如何开凿, 又如何维护? 真令人不可思议. 药师殿供奉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 除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外, 佛家还认为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净琉璃世界, 其佛名叫药师佛, 又称药师琉璃光如来, 向药师佛忏悔祈祷, 可以解除病苦, 得到安康.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無阿弥陀佛</h3> 佛語: “南無阿弥陀佛”是梵文“Namo Amitabha”的汉语音译, “南無”读“na mó”, 表示对阿弥陀佛菩萨的恭敬或者皈依, 顶礼之意.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阿弥陀佛和其胁侍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 共同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佛洞石窟</h3> 千佛洞石窟将寺院架构建在摩崖石壁上, 内置佛像, 但进深均很浅, 容积有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佛洞祈福桥</h3> 藏传佛教寺院中或周边的白塔大致有两种, 图中左边的是藏经塔, 下图中的那种白塔为灵塔.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佛洞灵塔</h3> 灵塔是藏式佛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佛塔和塔葬双重性质的一种建筑, 供奉和收藏活佛, 上师法体或骨灰, 由佛祖释迦牟尼信徒的舍利塔演变而来, 供人们顶礼膜拜, 它遍及藏传佛教的各个寺院周围和寺院内, 塔的数量有独塔和群塔, 排列成一字形多达八座塔, 称八如来塔, 代表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八个不同阶段或八种不同的精神境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蹄北寺菩提塔</h3> 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白塔是藏经塔,也叫经塔。藏式白塔是藏人建筑艺术中颇具特色富有内属涵的一种建筑艺术,许多塔具有重大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白塔在藏区随处可见,一般与寺院并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蹄北寺菩提塔</h3> 藏传佛教的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 藏民把经文放在转经筒里, 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 在西藏几乎随处可见转经的人, 因为人们认为转经就相当于念经, 是忏悔往事, 消灾避难, 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 藏传佛教的转经筒方向, 从上面看, 是顺时针转, 与绕佛的方向一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蹄北寺石窟群</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蹄北寺石窟简介</h3> 马蹄北寺石窟是马蹄寺石窟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编号洞窟9个, 大小窟龛30个, 洞窟均开凿与元代. 据现存于各窟内的造像, 壁画特点分析, 大多是元代作品. 窟前原有宏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 由于自然和认为的破坏已不复存在. 北寺3, 7窟建造规模宏大, 构造独特, 在石窟开凿史上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去马蹄殿看天马蹄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蹄北寺马蹄殿</h3> 马蹄殿开凿于东晋十六国北凉时期, 距今约1600多年, 石窟进深10m, 宽10m, 高3m, 为典型的中心柱石窟, 造像均为近代所塑, 有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及弟子. 中心柱左前方留有一马蹄印迹, 相传是藏族格萨尔王的天马神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蹄殿天马蹄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蹄北寺石窟站佛殿</h3> 又称“藏佛殿”, 此石窟是马蹄寺最大的石窟, 也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石窟, 石窟开凿于北魏时代, 进深33.5m, 宽27.43m, 高约15m, 由前堂, 拜殿和甬道组成. 石窟内原造像为元代所塑, 共有48尊. 此尊站佛左手的拇指与食指(或中指或无名指)相捻, 其余各指自然舒散, 此手印象征佛陀说法之意, 现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的状态, 所以称为“说法印”, 也称“法轮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蹄北寺三十三天石窟</h3> 马蹄北寺最为大气磅礴的就是三十三天石窟, 该石窟距地表33m, 开凿于东晋十六国北凉时期, 石窟下大上小呈宝塔形, 共7层21窟, 上下只有一条通道, 是国内唯一将栈道修筑于山体之内的石窟. 隧道在岩壁内部呈“之”字形, 石阶层层, 回廊曲折, 有好多处须手脚并用方能攀登. “三十三天”(梵文, Tavatimsa)意思是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 即忉利天, 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往三十三天石窟之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往三十三天石窟之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往三十三天石窟之路</h3> 这是通往三十三天石窟最高层之路中最难攀爬的石阶, 尤其在拐弯处, 两边没有扶手, 攀登时几乎手脚并用, 对腿脚乏力的旅友会是严峻的考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往三十三天石窟之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往三十三天石窟之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往三十三天石窟之路</h3> 这段石阶楼梯虽然两边有扶手, 但距离较长, 而且有几处石阶较高, 攀登并不轻松.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三天石窟绿度母菩萨像</h3> 三十三天石窟顶层的佛堂内塑有绿度母菩萨像, 绿度母菩萨是三十三天石窟中的主佛, 也是马蹄寺藏传佛教寺院的本尊佛. 在藏传佛教中绿度母(Bodhisattva Tara/Green)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度母”梵文, Tara, 全称“圣救度佛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蹄北寺三十三天石窟顶层佛堂僧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三十三天石窟顶层返回地面</h3> 上山容易下山难, 从三十三天石窟顶层返回地面的曲曲折折石阶又是一次意志与体力的考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三天石窟甬道壁上的石刻画</h3> 三十三天石窟甬道壁上的石刻画似为阳文石刻(或经后来整修), 照片的右边是一朵莲花, 左边形似脚踩莲花的佛陀. 莲花是佛教的圣花, 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 这里的花即指莲花, 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十三天石窟甬道壁上的石刻画</h3> 这张照片上有一棵树和莲花的石刻画, 也许是佛教的圣树菩提树吧. 树边上的落款“大明成化”. “成化”是明朝时期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 起止时间为成化元年(1465年)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三天石窟佛像</h3> 在通往三十三天石窟顶层的石阶转折处时而可见壁龛中有藏传佛像雕塑, 但没有名称说明. 藏传佛教神灵体系庞大复杂, 佛像造型多达千余种, 不易识别. 而汉传佛教的佛像造型相对标准化, 各地佛像雷同较多.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三天石窟佛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三天石窟藏经塔浮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三十三天石窟鸟瞰山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三十三天石窟鸟瞰山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谷秋意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谷秋意浓</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背 景 音 乐</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云水禅心</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Mind between the Clouds and Water</font></h1><br>云和水, 都是飘流不定, 柔情万种的. 有了云水, 平添几分逸趣. 对云水的偏爱, 反映了人们对自由自在的渴望. 禅心, 是谓静谧淡定的心境, 清空安宁之心绪. 禅语有: 清池皓月照禅心.<div>本集映画主要包括: 张掖大佛寺和马蹄寺石窟群的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 故背景音乐选用佛家古曲“云水禅心”以烘托气氛.<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ZHAO - WU</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 & 制作</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