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2011年6月8号,我们从贵阳前往晴隆寻找抗战公路24道拐,以前只是听说过,没有亲眼所见。从贵阳市到晴隆县,大约195公里,行程三个多小时。我们乘长途客车到达晴隆县城,沿着老乡指的方向去寻找这条英雄公路,亲自走在这条公路上,感受颇深。可以想象当年抗战的艰难和残酷,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缅怀那些在抗战中奋斗献身的英雄们!虽说这是十年前拍的照片图像不是很清晰,当时的照相设备也差,像素也低,但是今天看来,依然感动不已。为了能够更好地保存和浏览,我把十年前的记录做成美篇。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烈士,激励自己,感恩生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天下午两点左右到达晴隆,安顿好住宿后就出发寻找去24道拐的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24道拐对面通往观景平台的公路,当时正在修。汽车还上不去只能步行上山。现在应该修得很好了!估计旅游大巴可直达山顶。</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途中遇到正在休息的修路民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路两边一侧是悬崖,一侧是峭壁,路边的参天大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走了大约一个小时,出现了路标。当时天色渐暗。遇到老乡劝我们回去说天黑前到不了观景台。我们坚持要去。就加速赶路,又走了40多分钟才到达24道拐观景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到达24道拐观景台的时候,天色已暗。这张照片加了亮度后才能看清公路。太震撼了!按当时的交通条件和公路的路况及坡度,在这条公路上开车太危险了!稍有不慎随时可能翻车或坠入谷底。很难想象,抗战勇士们如何把抗战物资运往内地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老赵也算了了一个心愿,他早就想走24道拐。这次如愿以偿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从山顶可以俯瞰到山下的公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雄”字由此可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太震撼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相机的取境框内所见到的24道拐。这张照片因为天色已暗光线不足,所以前面有几道拐看不清楚。得益于当地村民们的维护,这条抗战公路才免遭被荒草和密林淹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条抗战“生命线”,曾因美军随军记者的一张老照片而闻名全球。却也曾因具体地点而众说纷纭,成为一条隐没在群山间的无名英雄路。直到2002年,才在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的探访下确定其方位。2006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晴隆县作为抗战大后方的烽火历史,也因此而为世人所知。这就是传“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天晚上我们摸黑返回宾馆,计划第二天一早去走24道拐。</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早上我们从县城走过来,前面是一条三岔路口,右面走过去就是24道拐的入口,从第24拐开始向山下走。左手那条公路通往贵阳市。</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路的入口处可以看到晴隆县政府2006年立的抗战公路纪念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条公路老百姓依然沿用通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早上的雾气很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公路前方整个被雾气笼罩。</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路边盛开的小花好像在说“现在多幸福啊!”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曾经的炮火硝烟,如今的祥和平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整条公路不被野草和树木遮盖,当地村民拔草修树维护公路,这才能保证在对面山上的观景台能够清晰地看到24道拐的全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路边山谷里的植被。</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上面一条路,能够看见下面第四条路。每一拐都是急弯 ,两拐之间距离长的百余米,短的不足百米。坡陡弯急。可见其“险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老赵和路边放羊的小孩儿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路上行人稀少,偶遇几辆摩托车通过,只看到这一辆小车从山下驶来。估计是和我们一样专程来参观这条抗战公路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24道拐走出来,又是一个三叉路口,前边的路直通晴隆县城,后面的路去贵阳市,左手就是24道拐的第一拐入口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24道拐始修于1935年。古称“鸦关”。公路从山下到山上,总长四公里,高度350米,坡度60度。在抗战中,它是缅甸,印度,重庆以及抗战盟军之间援华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整条公路给人以:雄,奇,险峻之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b><b style="font-size: 20px;">十年前是这样,现在条件肯定很好啦,公路修通了,交通方便了,观景台视野更广,摄影取景更全,手机拍照更清晰。将这些老照片做成美篇,为了更好保存和方便浏览。以后有机会再故地重游,变化肯定很大。谢谢观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HY</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1102</b></p>